APP下载

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28何淼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课程传播学课程思政

摘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属性,贯穿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引导,发挥高校课程育人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在深入分析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类课程教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当下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并分析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最后对本次教学体系的重新修正进行了积极展望。辽宁地域文化与传播学实践课程相结合,是完成高校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深入挖掘传播学专业课堂育人能力的全新尝试,也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向。将辽宁地域文化与传播学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改善教学中存在的作品文化属性不高、创作内容空洞无物等现象,增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高校同类课程找到改革发展的共性道路,推动传播人才的培养。通过相关课程改革,能够转变学生创作思路,扭转学生实践创作误区,摆正思想,端正态度,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优秀传播作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具备地域特色的传媒从业者。

关键词:辽宁文化;实践课程;传播学;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15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2022055;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成果,项目编号:JG21DB2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因此,高校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属性,贯穿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引导,发挥高校课程育人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播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基于传播学课程和就业的性质,决定了日后从业人员宣传思想和宣传手段的高度正确性,在课程中加入优秀地域文化内容,对于端正学生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3]。

一、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

传播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具有创作性的课程,是能说明当代新闻传播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的重要体现。构建地域文化与传播学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是当前优化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能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作的价值判断和对价值倾向提供正向引导,形成更加深远持久的驱动力[4]。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体系

摄像、新闻摄影、报纸编辑等是高校传播学专业中实践性、创造性较强的课程,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多在电视台、报社和传媒公司等媒体部门,因此在本专业课程中结合辽宁地域文化开展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影响地方的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可贵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发价值,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高校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结合的可能性,肯定了辽宁优秀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与传承相结合的教学路径。将高校课程教育与优秀地域文化传承相结合,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身的认同感。

(二)有利于体现辽宁地域文化丰富多元的特点

对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进行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辽宁优秀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深入挖掘辽宁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育人的同时建构文化体系,拓宽辽宁地域文化的研究范畴,形成以文化开展教育、教育反哺文化的双向效果,体现和丰富辽宁优秀地域文化的时代性内涵[5]。通过融入结合,能够探索优秀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教学中融合与应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地域文化在高校师生中的传播,促进地方高校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从而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

二、已有传播学实践类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偏重技术,忽视文化教育引导

已有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偏重对技术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践作品主题无法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缺少思想内核,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没有起到作用。由于传播学专业的属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对理论的阐述较多,引用已有的国外观点也较多,缺少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7]。

(二)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的授课模式较为死板,理论授课和实践练习明显割裂,学生掌握较为不平衡。因此,应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切实可行、科学有效地将多种教学要素相结合,包括教学主体、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改革,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状况采取不同措施,调整不同教学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行业的热爱[8]。

(三)学生作品欠缺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

学生的创作思想过于自由,部分学生作品无法体现社会价值,文化属性不高。整体来看,作品欠缺深度与广度,集中在个人思想与感情层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通过正确引导,在学习和实践中挖掘真实的辽宁地域文化素材,提高、丰富学生作品的质量和教育意义,使作品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9]。辽宁地域文化与传播学实践课程相结合,是实现高校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深入挖掘传播学专业课堂育人能力的全新尝试,也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向[10]。通过相关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创作思路,扭转学生实践创作误区,摆正思想,端正态度,講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优秀传播作品[11]。

(一)实施过程

在本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将通过以下三大方面进行。

1.辽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实践类教学的必要性

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从三个层面分析采用教学新形式的必要性,分别为:其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其二,促进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有利于地方和高校双向的文化与文明建设;其三,能够促进地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

2.辽宁地域文化在高校传播学专业实践类课程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调研高校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找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传播特点、受众特点等方面均给教学带来一定变革。通过了解地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存在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媒体本身、受众、媒介传播内容与质量、媒介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分析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3.辽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传播学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策略制定

根据传播学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本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特点,结合辽宁地域文化,从授课到考核全环节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找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出口,构建新型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摒弃国外思想糟粕,融入辽宁优秀地域文化,使学生在获得教学信息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12]。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从实践课程教学来看,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具有主观倾向性,导致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只注重技术性的体现而忽略了思想价值。通过改革,学生作品以辽宁地域文化为核心,以辽宁地区的人、事、物、景等为基础,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更具有亲近性,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为学生实践作品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

如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法,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教师给予的多媒体材料进行部分章节的自主性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辽宁省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内容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可以主动到讲台上对调研的内容和创作方案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掌握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采用项目驱动法。在实践题目的下发中,需要教师进行多轮审核并反复确认,题目围绕宣传辽宁省地域文化进行内容布置,让学生以其作为项目中心和宣传重点,自主组织团队,创作出体现当前时代价值观的优秀作品[13]。

3.从考核方法方面来看

在已有的基础内容讲解之后,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分工,通过对团队整体的考虑,分组完成作业。题目可将“家乡”“文化”“传承”等正能量主题渗透于每次实践中,且题目尽量是实际中能够运用到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感,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学生在完成团队作业时能更好地体会现代社会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找到自身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好地理解我国媒体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14]。

4.从创新评价方式来看

评价方式不局限于试卷分数,可包括考试、报告、小组讨论、项目展示、文化创作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促进学生交流与社会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与当地研究机构合作。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媒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文化传播项目[15]。

四、结语

高校传播学实践课程将辽宁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能够提供更丰富和深入的文化传播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辽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传播学实践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非常重要的任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培养具备地域特色的传媒从业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J].青年记者,2018(25):35-36.

[2] 陈沫. BBC中国历史文化题材作品分析与启示[J].国际传播,2020(4):47-56.

[3] 丁丽华.吉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才智,2023(25):175-178.

[4] 马可,张艳霞.正确发挥考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理论学习,2008(5):30-31.

[5] 谢清果,李海文.地域文化传播视角下文化自信的实现逻辑[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1(2):20-26,173-174.

[6] 李响.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7] 刘妍.短视频平台四川地域文化传播不平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3.

[8] 张德林,王晓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课程探索:以海派文化之融入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36-137.

[9] 刘红蕾.基于立德树人探索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0):88-89.

[10] 俞娟.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英语电影赏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英语广场,2020(12):65-67.

[11] 王永亮,薛丽娜,潘子文.高校外语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定位与路径探索:以外语讲好河南故事为例[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2(2):5,16-18.

[12] 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青海教育,2020(6):4

[13] 陈烨伟,韩玮.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12):190-192.

[14] 延玥.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探索:以聊城大学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3-128.

[15] 杨蕾,丁建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新闻课程项目化设计[J].中国报业,2022(13):94-95.

作者简介 何淼,讲师,传播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实践课程传播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