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伴发焦虑状态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03-28张若琪张培彤
张若琪 张培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53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根据2020 年GLOBOCAN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新增癌症病例和新增癌症死亡病例分别为1930 万和1000万例,乳腺癌和肺癌分别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症状困扰、治疗毒副作用、恐惧疾病进展和沉重经济负担等因素,往往伴发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处于焦虑状态。焦虑状态是指具有紧张性头痛、睡眠不良、明显疲劳等生理表现和恐惧、逃避、失控感等心理特点的非器质性疾病[2]。既往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中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10%,远高于一般人群(7%),而这些患者中绝大部分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或药物相关治疗[3-4]。中医药在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应用于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病机研究
我国传统医学并无与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该病归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一般参考“郁病”的相关论述开展研究。主流观点认为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的病机为肝郁气滞,病性属于虚实夹杂,病位主要责之于肝。李娟等[5]基于“少阳为枢”理论,认为手足少阳经是人体气机调控的枢纽,指出少阳枢机不利为乳腺癌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关键病机。另有研究发现胃癌术后伴发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以心脾两虚型多见[6]。这可能与胃癌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手术治疗耗气伤血等因素有关。白涎线、肝瘿线与焦虑抑郁状态具有相关性,在临床诊断方面可能具有提示意义[7]。笔者认为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的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在不同阶段或可兼夹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同时不可忽视患者的肿瘤疾病,在治疗方面应调畅情志与解毒抗癌并施。
2 中药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病主要责之于肝,治疗多以疏肝解郁为核心,若出现木郁乘土应兼顾健运脾胃,若郁久化热则应兼以清热安神。部分学者认为痰热内蕴、气机不畅是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的主要矛盾,从痰论治效果显著。还有学者认为患者思虑过度暗耗营阴,可发展至心肝血虚的局面,治疗应以养血除烦清热为主要原则。
2.1 疏肝解郁
肿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在乳腺癌等妇科肿瘤患者中尤为突出[8]。研究显示以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柴胡疏肝散能够显著改善妇科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1)[9]。若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多疗程治疗,往往脾胃功能受损,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研究发现采用疏肝健脾方加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疗效确切(P<0.01)[10]。若患者肝气郁结日久,内生郁热,治疗则应以疏肝为主,兼清郁热,研究显示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常规放疗方案治疗肝郁血热型子宫体癌术后患者,不仅能够缓解其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还可减轻放疗引起的急性放射性损伤(P<0.05),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提示此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好[11]。
2.2 从痰论治
痰饮既是肿瘤伴发焦虑状态的物质基础,又是其气机不畅、化湿生热的病理产物,痰热扰心证是其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黄连温胆汤功善清热涤痰、宁心安神,研究显示其能够有效减轻痰热扰心型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免疫功能(P<0.05)[12]。但是该研究的干预时长为2 周,且未能长期随访,其远期疗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2.3 养血除烦
癌症伴发焦虑患者平素思虑过度,暗耗营阴,基于“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的中医理论,患者最终可能出现心肝血虚,虚火丛生的局面。既往研究发现,功可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加味酸枣仁汤联合耳穴贴压能够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心理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P<0.05)[13]。但是该研究仅纳入58 例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的患者,可能存在样本代表性误差,尚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多样本量的高质量研究以验证其结论。
3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癌症伴发焦虑状态主要包括体针和耳针,体针以疏肝健脾、通督调神为指导原则,体穴多选用太冲、内关疏肝清热,丰隆、三阴交健脾化痰,百会、印堂通督宁神;耳针则以调和脏腑经气为主,耳穴多选用心、肝、肾、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等,疗效确切。
3.1 体针
邓小月等[14]将60 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以调补脏腑、畅郁宁神为选穴原则,采用毫针针刺合谷、内关、太冲、阳陵泉、丰隆等穴位,西药组则口服盐酸舍曲林片,结果显示针刺能够有效缓解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P<0.05),且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具有效果确切、安全性佳、操作简便等优势。研究显示采用揿针联合五行音乐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疗效显著,且在治疗8 周后随访疗效依然较为稳定[15]。其中针刺以“通督调神”为治疗原则,主穴选用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神庭、印堂、三阴交,根据辨证不同搭配安眠、太阳、合谷、太冲、风池、足三里等穴位;五行音乐选取角调式和羽调式乐曲。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行针灸理论常被用于治疗精神心理疾病,该理论认为“主导一行”可统领其他四行,决定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若“主导一行”失衡则会影响其他各行及脏腑,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应用时常选取内外七龙、背俞穴、五输穴、原穴、络穴等以达到祛邪调神的目的[16-17]。但是目前应用其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不良情绪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少,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索。
3.2 耳针
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耳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负性心理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脏腑失和,可通过刺激病变脏腑相对应的耳穴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不良情绪。林雪梅等[18]选用肝、脾、心、神门、皮质下等耳穴配合药枕能够有效改善围手术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5),而单用药枕和单用耳穴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研究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辨证选穴方案,采用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沐足进行干预,主穴为神门、心、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等,根据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酌情选用配穴,心胆气虚者加胆,心脾亏虚者加脾、小肠,肝郁气滞者加肝、三焦,痰火扰心者加脾、大肠,脾胃不和者加脾、胃,心肾不交者加肾、肝,更能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19]。
4 按摩推拿
中医理论认为有形癌瘤恶性生长阻滞气机,加之患者平素情志不畅,易导致经气不通、脏腑失和的局面。按摩推拿能够通过直接刺激相应的穴位、经络或组织,有效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调畅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局部按摩太阳穴、风池穴、心俞穴、肾腧穴等穴位配合耳穴压豆,能够缓解肿瘤患者的癌性疼痛和不良情绪(P<0.05),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无成瘾性等优势[20]。督脉为阳脉之海,总领人体阳脉,与脑、肾等主要脏器相连,刺激督脉穴位能够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进而起到安神定志、缓解忧思的功效[21]。头颈部为多脉交汇之处,位于人体的阳位,气血充盛,刺激此处可以调节一身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研究发现在头颈部实施推拿手法配合穴位埋针亦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P<0.05)[22]。
5 音乐疗法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根据宫、商、角、徵、羽五音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原理,配合恰当的音调、音量、节奏、旋律等,常用于治疗多种情志类疾病[23-25]。有学者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和情志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治疗,认为五行音乐疗法可显著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负性心理和睡眠质量(P<0.01)[26]。吕俭霞[27]基于培土生金理论依据相生脏腑选乐,选取脾脏对应的宫调式和肺脏对应的商调式乐曲,配合引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干预接受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结果显示,宫调式+商调式选乐组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睡眠质量等方面优于常规商调式选乐组。得出该结论可能的原因是化疗属于大毒治病范畴,容易耗气伤血,患者普遍存在肺脾两虚、气阴不足的病理特点。
6 中药外治
中药外用时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能够有效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胃肠道刺激。研究发现外用冰砂止痛酊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癌性疼痛,改善不良情绪(P<0.05),能够弥补常规西医治疗镇痛不彻底、易产生成瘾性等不足,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可用方案[28]。
7 运动疗法
中医理论重视阳气的主导地位,认为运动可以生发阳气,使生命力旺盛而情志调达。现代研究表明运动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身体机能[29]。作为中医传统功法的经典代表,八段锦在改善负性心理、提高心肺功能等多方面均能发挥作用,是多种疾病药物治疗之外的有效补充[30-31]。研究发现,八段锦联合情志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P<0.05)[32]。此外,循经冥想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非药物疗法,不仅可以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还能降低患者对于疾病复发的恐惧程度(P<0.01)[33]。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不同运动能够改善何种不良情绪、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有效运动的时间频次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还需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证。
8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学者们愈发认识到早期识别和治疗肿瘤患者情绪障碍的重要意义,以期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维度提出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基于肿瘤患者情绪障碍高发病率、低治疗率的现状,制订合理、有效的识别和治疗方案迫在眉睫。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伴发焦虑状态方面优势显著,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识别肿瘤患者的情绪状态多采用量表方式进行,常见心理量表在评估时须考虑腹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而这些症状与疾病表现或治疗副作用有时难以区分,存在高估患者负性心理检出率的可能;②判断患者的中医证型多依赖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不同研究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欠佳;③部分研究采用同种方案治疗不同证型的患者,未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④临床研究的总体干预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及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⑤对于中医药治疗癌症伴发焦虑状态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尚需完善理想干预时机、最佳干预时长、不同干预方式适用范围等领域的研究。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酌情制订恶性肿瘤患者专用的心理量表,准确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以期对负性情绪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采用分级量化诊断标准判断患者的中医证型,必要时可结合客观理化指标,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相关学者应当更加合理、严谨地进行方法学设计,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并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中医药领域提供更高等级的证据支撑。此外,关注癌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肿瘤疾病进展,从综合维度使患者得到更佳的临床获益。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