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风貌区的审美价值分析与城市保护策略研究

2024-03-28宋彦婕晋洁芳

艺术科技 2024年5期

宋彦婕 晋洁芳

摘要:目的: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的历史记忆逐渐淡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何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是城市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需要人们继续挖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必须科学制定相关的城市保护策略。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审美价值,针对风貌区内现存问题提出城市保护方法,以此凸显历史文化风貌区维护的重要性。文章采取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則、分类保护原则三种保护策略,并对保护对象进行细分,从街区、建筑、公共环境三个层面深度探讨保护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具体措施。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合风貌区的新与旧,以多样的形态完成建设衔接,以此唤醒城市居民共同的情感记忆。结论:把现代多元的知识与前沿的科技相结合,可以将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打造成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和内涵的、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充满地方风情与特色的区域。

关键词:历史文化风貌;松江府城;城市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3

1 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概述

要展现一座城市经历的峥嵘岁月,有必要探究其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形态。上海市域共确立了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些风貌区也在多个层面展现了上海这一重要城市的过往。上海市的松江府城区,以前也被称作华亭、云间、谷水等。府城区是上海本地文化与历史的根基所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辈出。在松江区的东部地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是松江最有名的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在风貌区内,有国家级建筑方塔、市级建筑明代砖刻照壁,以及区级建筑十余处,如松江博物馆等。

2 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审美价值分析

2.1 历史地理演变

曾经的松江府城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因临近海边,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在明代更是昌盛无比。太平天国时期,富饶的松江依然是各方争抢的要地,后经历了辛亥时期的拆迁风潮、敌机的轰炸,旧时的松江府城幸存下来的建筑显得尤为珍贵。后经无数辗转,松江与上海形成如今的从属关系,这是时代风雨推动的结果,松江区划的变迁是中国的时代缩影。

2.2 建筑风貌

松江府城风貌区汇集了诸多具有知名度的历史建筑,历经多次修缮,最终得以完整保存,如方塔园、云间第一楼、明代砖刻照壁、天妃宫、兰瑞堂、望仙桥、树人院等,建筑风貌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风貌区内最著名的是方塔,因塔身呈方形,俗称方塔,其全名为兴圣教寺塔。此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在宋、元、明、清四朝多次修缮。塔高42.5米,共9层,砖木结构十分精巧,如斗拱、壶门上的月梁及砖上的撩檐枋等,都设置得十分巧妙。另外,云间第一楼在松江也颇负盛名,是古代松江的标志性建筑。建筑材料为传统的清水砖,重檐翘起,超然独立,极具特色。造型独特且结构考究的历史建筑为当地的建筑风貌增添了一抹古色古香的风韵。

2.3 审美分析

2.3.1 空间

一座城市的空间布局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市内的街道设计、建筑样式的选择、景观设计风格等,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府城的宋塔、明壁、清殿及古树组成起落、简繁、大小、疏密有致的特色空间,如方塔园内的通道略有曲折,辅以花境的曲线,能够增强游人踏入园内时对主体物的空间感受。如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松江的历史文化,给游客带来独具历史韵味的空间体验,同时兼顾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工作[1]。

2.3.2 意境

城市建筑学中有通过五要素来表现城市意象,构筑城市整体形象框架的模型方案,但这种方案只适用于现代建筑众多的新型城市,对于历史遗迹众多的松江府城并不完全适用。比如,府城内方塔园的横向的河岸线与纵向的塔形呈新与旧、简与繁的对比,树木如画,构成连续的远景、低矮的中景以及舒朗的近景,衬托出典雅宁静、空灵幽远的意境。总的来说,府城内水墨丹青般的环境布局、极具年代感的历史建筑风格,本地人文特色突出、独具艺术风情的魅力,造就了海派文化的根基与独具特色的城市意象[2]。

2.3.3 氛围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于美好的认知源于内心的某些认定标准,当内心对于美的认定与实际上的美好相匹配时,才会认为这些事物是美好的。氛围感也是一样的道理,氛围感是人类心中对于体感感受与情感感受的双重组合,而松江府城区内的人文历史建筑恰好能让人切身感受历史真实与战争创伤的情感感受。就像离家的游子内心深处有着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当再次见到与家乡有关的事物时,会引起其内心对家乡的记忆与深切怀念,这样的感情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定。府城区内的人文历史建筑可以给人们带来体验与情感双重感受的这种氛围感[3]。

3 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市保护策略

3.1 现存问题

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地理位置独特、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基于时代更新与发展需要,本文针对区内街区、建筑、公共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出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街区中:一是风貌区内的人文历史建筑内的各项功能分区不够明晰,没有落实可持续发展思路,阻碍风貌区的长远发展;二是风貌区居住人群密度过大,这不仅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文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养;三是风貌区之外的周边城市存在路面狭窄、车辆通过率低等问题,而风貌区内部也存在交通不畅、停车休息的场所较少的问题。

其次在建筑中:一是风貌区内部有一些质量较差、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这些建筑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区,同时,路边有较高层的住宅建筑,对府区整体的形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风貌区内的松江博物馆、松江科技馆等建筑过于现代化,与风貌区内的历史建筑风格不相协调;三是风貌区的各个人文历史建筑保护单位都是独立运转的,缺少整体规划方案,对于塑造整体的府区形象不利。

最后在公共环境中:一是风貌区内除了固定的几处绿植覆盖区域外,缺少整体的景观绿化设施;二是风貌区外部一些区域存在私搭乱建等问题,影响府区的整体历史文化形象;三是风貌区内历史建筑、遗迹、百年古树等的维护和保养不足,并且缺少针对风貌区内历史建筑、遗迹、古树等设施与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3.2 保护策略

上海松江府城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应突出城市保护的要求。这对府城区的保护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规划中需要保护好各个历史文化建筑、遗迹等,確保府城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历史特色不变。同时,加强对其多方面价值的开发,并进一步改进各功能区。

3.2.1 保护原则认定

(1)整体性原则。府城区是区内的历史建筑与区周边特色环境融为一体的历史见证者。对此,应规划好区内的街巷路面系统设施以及整体供水系统设施;合理安排文化历史建筑的空间;重点保护以华亭古镇为主要人文历史特色的建筑群;关注以“上海之根”为历史底蕴的松江府城所拥有的人文历史进程与发展过往;重点保护区内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遗产等。

(2)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历史建筑群是城市的一项特殊环境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松江府城区内居民众多,其交通设施、环境设施以及功能区内的设施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需要进行长期规划[4]。

(3)分类保护原则。府城区内拥有良渚文明、崧泽文明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留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相互交错建立。这些建筑物的现状各不相同,不论是拆迁还是重建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可见,要重点关注历史遗留建筑物的保护问题,需要依据不同的年代、背景、历史价值、破损程度、空间规划等来确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与维护方案。

3.2.2 保护对象分类

(1)街区。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同样也是城市中最可以发挥作用的元素,如街道如何安全地设置、街道的整体结构如何设计得更加合理并起到该有的作用。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会更加复杂多样,如何开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规划,如何保护城市中的文化历史建筑物、文化历史街道,城市的整体状态与布局如何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街区如同一座城市的骨骼,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的街区是一座城市积累与演变多年的结果,它与城市空间特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参考新城市主义的观点[5],借鉴欧洲城市市中心的老城区或者传统小镇街区设计。新城市主义提出紧凑性原则、适宜步行的原则和功能复合原则,反对“树枝状”的道路系统,倡导道路系统布局紧凑、交通路线灵活多样的“网络状”道路系统。这样不仅能够使街区街道紧凑丰富、适宜步行,还可以让街区内的街道更富有层次感、人性化,功能也更为齐全,同时还可满足城区层面街区街道尺度以及建筑视觉要求等,对松江府城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的街区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2)建筑。目前,府城区内的文化历史幸存建筑中哪些留下、哪些建筑必须拆除,还有其他的建筑物应该如何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府城管理部门需要区分和评定历史遗留建筑物类别,并采取合适的维护与保养措施。

对于松江府城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要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建筑进行梳理保护。首先,重点核心区域内的重点历史遗留建筑物是重点保护对象。其次,保留其他普通建筑。最后,拆除没有历史价值的、影响府区形象的建筑物与违章建筑物。拆除这些建筑物之后的空地可以作为公用休闲区域或景观绿化区,新建筑需要与府区内的人文历史特色相呼应。在府城区内,还要修缮当前具备居住功能的旧居住建筑物,维护其外部特征与特色,增设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切实处理好文化历史建筑特色区与现代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公共环境。《威尼斯宪章》提出:“想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物,同时也要保护好其周围的环境,只要历史遗留的建筑与环境还存在,那么就应该被妥善对待。”因此,在思考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时候不可剥离其周边的环境。经过规划、拆除、修缮的城区会呈现出具有文化历史特色的风貌:保留其充满年代感的街道、建筑群,以相应的周边环境作为衬托,改善和增加景观绿化与公共设施,以及其他相应的建筑物,从而使府城区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这就是在“留”和“改”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公共环境作出的保护性更新改建规划思考。

4 结语

历史街区是探究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的最佳选择。它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道路结构均能反映出在这里生活过的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是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新与旧的融合是一大难题,一边是脆弱的文化遗产,另一边是亟待改善的居住环境,如何与过去的多样形态衔接,可能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中最值得探索的东西。历史文化风貌区本身就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是宝贵的物质资产,还是一种集体印记。总而言之,要利用现代多元的知识与前沿的科技将历史文化幸存建筑区打造成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和内涵的、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充满地方风情与特色的城市场所。

参考文献:

[1] 王林,薛鸣华.基于精细化治理的街道城市设计:以上海徐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J].时代建筑,2021(1):56-61.

[2] 王若琳.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可步行性分析:以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C]//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2019:12-22.

[3] 吴文治.近代上海提篮桥地区人居环境研究(1843—1949)[D].上海:上海大学,2018.

[4] 吴文治.上海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价值分析[J].工业建筑,2017,47(1):62-67.

[5] 黄静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宋彦婕(199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晋洁芳(1973—),女,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