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节目的升级与蜕变

2024-03-28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闫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电融合

■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闫美

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元化,人们倾向于依托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网络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对广播节目发展带来了冲击,广电媒体面临着创新不够、后劲不足的挑战。而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广电媒体开始主动顺应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广播节目优势,切实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广播节目可视化、多维化,增强了自身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广电媒体要想转型创新向高质量发展,就要清晰认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引领下促进广播节目的升级与蜕变,确保广电媒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节目发展存在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流程亟待重塑、传播体系亟待完善、受众服务仍需优化等问题,在“内容为王”“受众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探究了内容融合生产、立体化传播格局构建的有效路径。

1.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信息海量,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者与受者。人们能够依托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内容制作与传播,同时新媒体又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路径与时间,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但是,各传播主体在价值取向、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以及新闻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部分主体容易受到流量和点击率的驱使生产低质信息,知识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新闻、虚假失实新闻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媒体舆论引导难度增加,亟需探索应对传播泛化、内容混杂、信息虚假等问题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1]。

1.2 时效升级,生产流程亟待重塑

广播节目具有时效快、伴随性强的优势。然而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背景下,媒体开始重塑内容生产流程,依托“中央厨房式”一体化内容生产模式实现了“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内容时效性。但是,部分广电媒体依旧存在融合生产机制不协调的问题,未能促进组织结构、传播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运用体系的深度融合,导致媒体融合呈现出浅层化、表面化的问题,广电媒体难以真正打破不同部门壁垒,难以实现采访、编辑、技术力量的有效统整,无法推进资源嫁接与跨界生产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部分广电媒体无法实现人才互通、资源共享、部门协同,采编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应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内容时效性升级带来的挑战。

1.3 形态多元,传播体系亟待完善

技术创新使得广播节目形态日益丰富,广播节目逐渐向个性化、交互化、场景化发展,网络音频节目、付费音频等逐渐成为重要的广播样态,并与直播、短视频、H5新闻等形式实现了深度融合,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与此同时,移动端使广播的伴随性收听优势更加凸显,互联网络的发展又扩大了广播节目的覆盖面,广播节目得以依赖立体化传播矩阵实现广泛、深入传播,扩大了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版图。但是,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具有一定冲击,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抢占了广播节目受众,广电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面临着节目形态创新和传播渠道建设的挑战[2]。但是,部分广电媒体依旧存在内容形态创新不足的问题,其无法有效适应融媒体时代收听终端多样化、智能化、移动化的特征,广播节目传播力与影响力不足。

1.4 互动升级,受众服务仍需优化

在融媒体时代下,用户逐渐成为媒体重要的竞争力,媒体开始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理念,聚焦自身连接用户、服务用户能力的发展,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媒体能够通过用户数据分析掌握用户阅读偏好与阅读习惯,进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内容定制生产与精准推送,同时媒体功能也不断拓宽,为用户带来了个性化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营销分割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广告市场,影响了广电媒体的盈利能力与造血能力,不利于广电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3]。但是,部分广电媒体仍然对用户的中心地位认识不足,其未能通过构建用户画像、拓宽用户渠道、拓展服务功能等手段,使受众与主流媒体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与媒体保持双向互动的用户,用户黏性不强、存量不够、增强不多,这致使广电媒体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

2.媒介融合视域下助力广播节目升级与蜕变的有效策略

2.1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打造广播节目品牌

无论媒体生态、舆论格局、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内容质量始终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广电媒体在推动广播节目升级与蜕变中要做到守正创新,坚守初心使命,自觉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强优质广播节目的生产,将优质内容作为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的重要抓手,切实为用户提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优质广播节目。第一,广电媒体要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新闻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自觉履行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第二,广电媒体要增强品牌意识,深化广播节目“头条建设”,保障广播节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加强专题专栏、集中采访、系列报道、新闻专题等广播形式的应用,打造广播节目品牌,主动适应新时期广播节目大众化、视听化、移动化发展的趋势,充分释放内容创作潜能;第三,广电媒体要落实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广播节目制作中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聚焦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代焦点与社会热点,站在群众角度讲故事,充分发挥广播节目联系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例如湖北之声、湖北经济广播直播节目《喜迎二十大我爱你中国》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不同主题的引领下介绍了湖北十年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发挥了广播节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作用[4]。

2.2 建设融媒体云平台,实现内容融合生产

技术建设是广播节目升级与蜕变的驱动引擎。广电媒体要想充分释放内容制作活力,就要积极建设融媒体云平台,推动“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一体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促进流程再造、集约生产与系统升级,切实运用技术促进融合,实现内容融合生产,为广播节目时效升级、形态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广电媒体要协同打造业务、技术与空间平台,依托融媒体中心促进采访、编辑与技术资源的有效聚拢,推动跨部门协同资源嫁接、协同生产的实现,实现内容采集、创作生产、播出推送各环节流程再造,使媒体人员能够依托融媒体中心平台实现制作、储存、播出、分发、呈现的全链条创新,促进同一种素材资源同步加工生成多种形态产品,充分发挥联动综合效益,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与传播链条。在此基础上,广电媒体要创新节目内容形态,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界限,促进直播、短视频、H5互动、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形式的综合应用,依托具有较强连贯性、沉浸感的广播节目产品为受众带来高品质审美体验,充分发挥声音魅力,更新广播节目应用场景,切实通过节目形态的升级与蜕变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5]。

例如,天津广播电视台建设了“津云”中央厨房,构建了从策划到分发一体化新闻采编管理,使全媒体记者团队能够依赖“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内容生产模式进行轻型采编、智能剪辑播报等等工作,运用平台赋能和联动推动优质内容生产,促进了抖音、微博、快手、微信等多平台内容的协同生成,促进了新媒体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再例如,江苏广播电视台建设了“荔枝云”云平台,实现了全媒体内容的汇聚、制作、管理、分发和分析的云端处理,切实形成了“资源高度共享、流程动态可调、业务创新便捷”的新闻生产新流程。

2.3 建设新型传播平台,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上具有显著作用。广电媒体在推动广播节目升级与蜕变中要建设新型传播平台,主动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促进各类平台形成整体联动、协同高效的传播体系,适应媒体纵深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在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中,广电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积极构建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立体传播格局,促进广播节目的广泛深入传播,升级广播节目传播渠道,促进融合传播的实现,构建“广播节目+新媒体渠道”的广播节目传播模式[6]。新媒体在广播节目宣传中应促进传统电台、电台官方网站、官方电台APP、网络电台APP、微电台等的综合应用,主动适应融媒体时期收听人群变化、收听行为迁移以及收听习惯变化,提升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例如,由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推出的音频聚合平台“听听FM”和“青年广播”,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有效创新了节目形态,并增加了娱乐、游戏、舞蹈等内容,切实促进了广播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有效传播,提升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应用平台“粤听APP”是一种集广播、娱乐和文化于一身的融媒体平台,其在“地域化、小而美”差异化竞争理念的指导下深耕广东市场,满足了广东区域受众的视听需要,切实促进了岭南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媒体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

2.4 坚持以受众为中心,适应人本化“窄播”趋势

新媒体技术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与互动空间,“听众”逐渐向“受众”转变。广电媒体要想为广播节目生机与蜕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就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对接融媒体时代受众轻量化、浅层化、交互化、沉浸式阅读的现实需要,通过用户画像构建、交互渠道畅通、服务能力升级等增强用户黏性,切实适应人本化“窄播”的趋势,满足受众多元需要,增强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第一,广电媒体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用户数据的整合归集、充分挖掘与深度分析,并推动用户画像的构建,在精准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广播节目的定制化生产,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实现广播节目的碎片化、精准化投放,打造符合用户个性需求的广播产品,实现广播的窄播化,不断提升用户黏度,培养稳定的收视群体;第二,广电媒体要借助点赞、评论、留言、转发等形式畅通用户互动渠道,不仅要在网络用户中了解社情民意,也要依托用户关系网络促进广播节目的进一步传播,还要强化在移动端、社交平台的素材与报道线索的采集,丰富广播节目制作素材,以便在了解舆论情况的基础上发挥广播节目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第三,广电媒体要构建“广电+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媒介合作,提升广电媒体经营造血能力,并建设“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7]。

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长江云”平台是全面覆盖的政府服务平台入口,其通过构建“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平台化融合生产、联动传播与合作运营的优势,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服务,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5 加强融媒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持保障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能够为广播节目的升级与蜕变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使媒体资源走向整合化与集约化,但广电媒体编辑记者的综合素养难以适应新时期的传播模式。因此,广电媒体要加强专业化融媒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广电媒体编辑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四力”,促使广电媒体记者向“一专多能”的专家型、全能型记者转型。“四力”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脚力培养上,要培养编辑记者线上线下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不仅要使编辑记者能够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进行实地调查,也要深入网络舆论上做好线上调查,发挥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收集民情民意的作用,切实依托大数据、短视频向基层拓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眼力培养上,要培养编辑记者的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并使编辑记者能够应用传感器、无人机、VA/AR技术、大数据计数等拓宽编辑记者的视角,使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脑力培养上,要增强编辑记者的准确分析与精准判断的能力,使编辑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用主流价值观念指导新闻实践,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算法推荐、人工智能技术等尝试机器人写稿、智能语音转换等等,增强编辑记者互联网“云脑”的应用能力;在笔力培养上,要培养编辑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广播节目表现方式,在广播节目制作中主动转变语态、创新形态,生产人民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优质广播节目。

3.结束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促进广播节目的升级蜕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广电媒体要想转型创新高质量发展,就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广播节目升级与蜕变实现融合转型,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切实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在升级蜕变实践中,广电媒体要坚持守正创新,自觉落实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内容生产流程、呈现形态与传播方式,促进同一种素材资源的多种生成与多渠道传播,切实提升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推动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有效塑造,促进社会舆论环境向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电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融合》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