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下主流媒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
——以《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为例
2024-03-28福建师范大学高梦然
■福建师范大学:高梦然
1.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概况
1.1 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指以传播知识为主旨,集舞蹈、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运用科技手段,对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文化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并以栏目形式予以呈现的节目形态[1]。央视作为主流媒体排头兵发挥带头作用,推出更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质量文化综艺,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职责。
央视的文化综艺并非新生类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文化专题类节目《文化生活》[2]。2000年央视推出《百家讲坛》等综艺节目,此时央视文化综艺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节目内容输出大多是由专家学者讲述,娱乐属性较弱。随后在政策方针以及市场利益等因素助推下,自2017年以来文化综艺呈现蓬勃的发展状况,随着《朗读者》《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的热播,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
1.2 央视文化类综艺《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概述
《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由董卿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戏剧总导演[3]。节目运用“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讲述经典故事、访谈关键人物、演绎历史情景、再现故事背后的动人情感[4]。此节目自开播起创收视新高,全网覆盖8亿人次的受众,累计获得破50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豆瓣评分从8.3一路提高到8.8分[5]。此外《故事里的中国》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优创节目”荣誉称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奖等[6]。
《故事里的中国》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形式上大致相同但内容上有所创新,第一季主要是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第二季在内容选择上更加具体,将主题选择落到“疫情”和“脱贫攻坚”两个领域,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人物进行总结;第三季恰逢中共建党100周年,因此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党员故事,以小见大,用一个个中共党员的经历描绘百年党史。《故事里的中国》系列节目自开播好评不断,截至第三季已收获观众规模达2.16亿。
2.期待视野理论下的媒体传播策略
2.1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期待视野”这一说法来源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主要有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接受美学是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作品和读者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研究[7],它不在全身心地致力于研究文本本身,而是坚持“读者中心性”,关注读者是否能够接受此文字,并通过阅读的方式,全面认识这部作品。而后,姚斯又在先前的理论上提出,受众以往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知识背景等都会影响其对作品的期待和评价,其接受意识与原先积累的“期待视野”不可分割。这些内容加之接受美学中的部分理论,合成了学术界统称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8]。期待视野的研究重心在接受者,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其价值高低,一定程度上与受者的接受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受众的“期待视野”对于创作来说不可或缺。
随后,期待视野理论传入中国,此理论在学界的应用也不限于文学研究,在戏剧影视学领域不少学者也展开了新的探索,这对于将“期待视野”运用于综艺节目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姚斯“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指的是读者阐释文本意义时的内在机制和读者对文体的感知[9],受众在阅读之前会对所阅读作品的形式、题材、语言等方面产生期待,同样观众在收看综艺节目之前,也会对综艺节目的类型产生期待,比如体育竞技综艺和娱乐综艺等,他们在主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各有不同。意象期待是指受众对所阅读的作品中某个特定形象或某种特定氛围进行期待,包括作品情节、人物塑造和作家意图等。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鲜明的人物,综艺节目也如此,一档节目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预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刻画的内容和人物是否符合其内在动机。
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意蕴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期待。实践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总会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境界,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通的思想倾向[10]。同样,收看综艺节目的受众也会从自身的接受动机中产生对这个节目价值内核和审美意义的期待。
3.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对期待视野理论的建构
作为融媒时代传播的有力载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的十三个故事在时间维度上跨越了近代以来我国的各个历史阶段,为后辈重新构建国家认同给予历史性的视角关照[11]。节目采用综艺化的表达方式、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和影视化的处理手段,在主题内容、视觉呈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可能满足受众“期待视野”。
3.1 节目内容符合受众期待视野
全媒时代,受众审美体验逐渐多元,对文化综艺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故事里的中国》结合时代热点和受众需求,通过“影视+戏剧+综艺”三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的方法,不断丰富节目内容。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整期内容以李侠与何兰芬的“红色”经典为主,呈流线型推进,中间穿插嘉宾访谈、剧本围读、戏剧表演等不同模块,区别于单一的访谈或故事讲述,满足了受众对于节目内容丰富性的期待。从访谈内容来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请到电影里李白妻子的扮演者袁霞老师、最后与李白接线的中共党员苏采青、李白的孙子李立立等人作为访谈嘉宾,通过不同视角讲述地下党员李白同志勇斗敌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爱国主义信仰和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在内容价值性和思考多维度两方面满足受众探索历史的期待。
从故事内容选材来看,第一季的文艺作品倾向于描绘宏大的历史场面或展现知名人物的丰功伟绩。《兰考焦裕禄》通过焦裕禄患肝病仍然坚持抗洪救灾的经典片段,展现出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红高粱》将诗意之美与悲壮的年代气息结合,再现了中华儿女的精气神。《永不消逝的电波》《林海雪原》《红岩》讲述了不同时期革命战士为国奉献的红色故事。《青春万岁》以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女高中生互帮互助、携手度过青春时光的故事,展现出新中国青年人的激情与理想。不同故事覆盖不同年龄层和身份,满足了受众了解历史的渴望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情感期待。
3.2 视觉呈现满足受众期待视野
《故事里的中国》创新性地使用了多维叙事空间,节目采用的叙事空间分为纵横两类[11],一类是以演播室为核心的横向表达空间,主要包括戏剧表演区、嘉宾访谈区和观众席,配合现场的LED屏幕,更大程度地拓展横向叙述空间,满足受众多维度思考历史的期待。另一类是展示节目素材的纵向空间,例如全程跟拍记录剧本围读,戏剧彩排过程,满足受众对表演真实性的期待。后台空间的添加满足了受众对于综艺节目娱乐性的诉求。
节目在视觉呈现上的别具匠心之处还在于设置了多重空间话剧舞台,此话剧舞台分为主舞台和影视表演的二、三号台,根据故事情节将戏剧与影视表演融合,实现舞台呈现的时空自由。在第一季第一期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故事片段同时发展,比如李侠在家发电报、延安接收电报、敌人监听电台以及国民党搜捕李侠等多个场景。既能细致入微地演绎人物的表情动作,又能满足受众对戏剧台词及内心独白冲击力的期待,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综艺的呈现形式和表达维度。
3.3 语言表达回应受众期待视野
今天的网络受众更关注个人发展和休闲娱乐[12],因此我们在语言表达时需要提供给受众一定的“文化输出”或“精神价值”,他们对节目的基调色彩有一个“期待”,一旦主持人的情感酝酿,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就会与观众的期待形成落差。董卿作为《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的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用到“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表达技巧,在节目的最后高度概括了李白烈士光荣伟大的一生,用一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将受众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借着一句“曾经他们坚守的那一个个秘密坐标,是如今无数人幸福生活的起点”,串联过去和现在,点燃观众的同理心、爱国情,满足受众对获取精神文化食粮的期待,是他们爱国主义价值的良好映衬。再看休闲娱乐角度,新媒体时代下15-30岁年龄圈层是网络受众主力群体,《故事里的中国》从共情化、年轻化角度寻找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用新时代的话语方式表现经典故事的当下性,让年轻观众眼前一亮。
4.主流媒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
4.1 节目主题顺应主流价值
综艺节目具有传播符号多样化、传播手段灵活化、传播过程潜移默化等优势,在主流价值观表达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随着媒体技术变革,综艺节目需要通过主题创新,抓住受众、拓宽主流价值表达新路径。近年来,央视一批批题材多样,主旨鲜明的文化综艺出现在大众视野,例如《国家宝藏》以271件镇馆之宝,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引发人们对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思考,符合文化自信的价值要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古诗词的独到见解,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符合传承汉语文化的主流价值;《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通过戏剧表演,歌曲传唱等方式增进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节目形式满足多元需求
近些年综艺节目不断创新形式,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央视综艺节目创新改版就是主流媒体促进节目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比如《朗读者》将名家名篇采用朗读形式呈现,辅之必要的人物访谈,让纸上的文字活起来,丰富体验感;《典籍里的中国》在形式上加入戏剧表演,以不枯燥又具有张力的方式再现历史故事,比普通的讲述历史更易全情投入。同样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也在不断顺应观众诉求进行节目形式创新,比如《声生不息·宝岛季》设置的“声生不息·请回答”环节;《快乐再出发》以“音乐+穷游”的形式展现嘉宾的拼搏精神;《种地吧》采用直播形式展现真实的种地状态。由此可见文化综艺想要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有效路径之一便是创新节目形式,将文化信息与实地体验相结合,让文化输出不止限于单纯的讲述知识,既增强了可看性,又不会泛娱乐化。
4.3 技术赋能创新视觉呈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VR、虚拟现实等也逐渐应用到综艺节目创作中,最突出的就是借助媒介技术对节目场景进行再造,例如《国家宝藏》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国宝盒子”,营造出庄严感的仪式空间,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感;《故事里的中国》利用LED屏展现不同场景的切换,使受众身临其境。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其他多种类型的综艺节目中也有体现,比如《全员加速中2023》运用全息投影、AR、AI等新技术,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加速奇迹,开播迎来“开门红”;《戏宇宙》借助元宇宙科技概念,让戏曲文化有了更加生动的诠释,帮助节目实现向年轻人的拓圈。技术的发展也实现了节目录制场地的转换,从传统综艺的棚内录制到“走出去”,《万卷风雅集》邀请数位艺人体验国风生活,将录制场景从演播室转移到户外,给予受众情感体验新奇刺激,让节目更引人注目。
5.结束语
中华文明灿若繁星,既需要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全媒时代,舆论环境、媒介类型、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推进主流媒体转型升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想要增强主流媒体的竞争力需要通过创新使其内容输出、质量水平提升。文化综艺《故事里的中国》顺势而变,不断革新,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兴媒介助推下更好地传播,不仅给文化综艺革新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也为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开拓了崭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