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体现
2024-03-28杨柳
摘要:目的:傣族民间舞蹈是一种经典的舞蹈形式,同时也是凸显傣族民族特色、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合理把握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有效展现傣族民族文化,文章着重对傣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及其民族文化体现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傣族经典舞蹈剧目来分析傣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再通过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鱼舞来分析傣族民族文化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结果:研究发现,傣族民间舞蹈在音乐、服装、手形、体态以及动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鱼舞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傣族民族文化。结论:傣族民间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具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不仅凸显了傣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极具艺术吸引力,还让观众对傣族民间舞蹈以及傣族人民的实际生活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推动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傣族民间舞蹈的演绎中得以不断升华,从而促进傣族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蹈;民间舞蹈;风格特点;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5-00-03
0 前言
研究傣族的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及其民族文化体现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向。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傣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再結合实际的舞蹈表演案例,研究其主要的风格特征,并对各种舞蹈类型中的傣族文化体现加以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傣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以此促进傣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文化的传承。
1 傣族民间舞蹈起源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热带区域以及大河流域是傣族人民最爱的居住地点。这里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傣族人民过着人间天堂般的生活[1]。很多具备显著傣族特点的艺术形式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就是傣族民间舞蹈。傣族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包括孔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狮子舞、象脚鼓舞、刀舞、鱼舞等[2]。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傣族民间舞蹈不仅走向了全国各地,还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蕴含在傣族民间舞蹈中的傣族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承和发扬。
2 傣族民间舞蹈的主要风格特点
2.1 音乐风格特点
傣族的很多乐器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民间舞蹈配乐中,这些乐器所呈现出的听觉效果也就形成独属于傣族民间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3]。例如,《雀之灵》的舞蹈配乐,应用的是葫芦丝和象脚鼓等傣族传统乐器。葫芦丝的声音悠扬欢快,可将孔雀优雅灵动的舞蹈画面充分体现出来。象脚鼓的声音低沉,主要作用是控制舞蹈节奏,使舞蹈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从而展现傣族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特征。将独特的配乐与优美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可以让观众在欣赏舞蹈时体验到一种空灵之感,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从而深刻体会到该舞蹈作品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2.2 服装风格特点
在傣族的民间舞蹈表演中,舞蹈者的服装也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特点。就《雀之灵》而言,舞者身穿雪白的鱼尾长裙,裙摆上配饰为与孔雀羽毛上“眼睛”相似的图案,这种服装不仅将舞蹈者衬托得更加高贵美丽、端庄大方,同时也与舞台灯光完美融合到一起,使整个舞蹈表演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舞蹈服装不仅彰显了浓郁的傣族风格特色,还完全颠覆了传统孔雀舞对于舞蹈服饰方面的固化要求,从而使舞蹈者跳脱出传统的孔雀舞框架,有了更大的艺术表现与发展空间。
2.3 手形风格特点
除了丰富的脚步舞蹈技法之外,在傣族民间舞蹈中,舞蹈者的手形也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4]。通常情况下,此类舞蹈的手形主要包括侧展翅、顺展翅、抱翅、合翅、平展翅、高展翅、低展翅等手部位置;云拉手、晃手翻腕、平摆翻腕、后轮、外掏、内曲、翻腕等手部动作;曲掌、叶形、嘴形、爪形、冠形以及掌形等手部形状。在具体表演中,不同的手形所传达出的内涵具有很大差异,这也使得傣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造型之美与韵律之美。在《碧波孔雀》中,舞蹈者便使用了向上提腕的爪形手形来表现孔雀爪,用拇指和食指相贴合的嘴型手形来表现孔雀嘴,从而在舞蹈中模拟出非常完美的孔雀形象。
2.4 体态风格特点
在傣族民间舞蹈表演中,最经典的体态是“三道弯”,“三道弯”主要可按顺三道弯、逆三道弯以及横向三道弯来区分。顺三道弯的主要体态是上身和头部向左侧顺倒,微收下颚,眼睛看向右侧;逆三道弯的主要体态是上身朝右侧平移,头部倒向左侧,眼睛看向左侧;横向三道弯的主要体态是翘臀收胯,前倾上身,将胸部和腰部腆起并后卷、压腰。具体舞蹈时,舞蹈者的下半身处于半蹲姿态,使自己的身体与手臂上的每一个关节都保持弯曲,这种姿势在很多舞蹈动作中都会应用到[5]。就《孔雀飞来》的舞蹈表演来看,舞蹈者在其中应用的“三道弯”达到了令人称绝的效果,手臂、身体体态造型与行云流水的舞蹈步伐相结合,将优雅美丽的孔雀形象呈现给观众,从而使整个舞蹈作品都极具艺术美感。
2.5 动律风格特点
动律是舞蹈表演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是不同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体现形式。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主要包括起伏动律和腿部姿态两种。其中,起伏动律主要有起伏步、横摆动律以及直立起伏动律等;腿部姿态主要有半蹲重拍向下、双腿放松屈伸带动身体左右摆胯或颤动、双腿向后快踢慢落等。通常情况下,傣族舞蹈表演中融合了很多特有动律,体现了鲜明的傣族特色。在傣族孔雀舞中,舞蹈的动律特点多体现在舞蹈者的下蹲舞姿中[6]。下蹲时,舞蹈者重拍向下,通过下蹲的姿势带动自己的身体,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轻轻地左右摇摆,并上下颤动。同时,孔雀舞的舞蹈步伐也具有明显的动律特点,其舞蹈步伐以跺和踏为主,看起来似乎是向下着力,但是舞步却是重起轻落,落地时的脚掌十分平稳,且每一个动作都严格遵循“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在这样的动律风格下,舞蹈者不仅生动诠释并升华了孔雀的形象,同时也使其更具艺术魅力,从而使孔雀舞成为傣族民间舞蹈中的经典舞蹈。
3 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体现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起源于人们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并在历史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积淀,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傣族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或各种节庆活动中,还体现在傣族各種类型的民间舞蹈表演里。就目前的傣族民间舞蹈来看,最具民族文化内涵的舞蹈有孔雀舞、象脚鼓舞以及鱼舞等,下文主要分析傣族文化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3.1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体现
在傣族的民间舞蹈中,孔雀舞是最传统的一种舞蹈类型,同时也是傣族居民崇尚佛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傣族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孔雀舞蹈的美丽传说。相传古时的孔雀并没有如今五光十色的羽毛,羽翎上也没有美丽的“眼睛”图案。在一年的“摆帕拉”节上,一只虔诚的孔雀前来朝拜佛祖,却因朝拜者众多而无法靠近佛祖,只能急得在人群外团团打转,像是在虔诚舞蹈。佛祖感受到了它的虔诚,向它投去了一束神圣的佛光,这束佛光使孔雀的羽毛变得异常美丽,并在其尾部羽翎上形成了精美绝伦的“眼睛”图案。自此以后,每年的“摆帕拉”节上,孔雀都从天柱赶来,虔诚地为佛祖跳舞。佛祖让孔雀将自己羽毛的异彩展现给人们,让每一个看到孔雀跳舞的人都过上祥和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傣族的各种民间传说中,孔雀一直都是美丽、祥瑞和幸福的化身,而孔雀舞也充分体现出了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向往安静美好生活的民族文化[7]。
3.2 象脚鼓舞中的民族文化体现
一直以来,傣族人民的居住地都有“大象之国”的美称,大象也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爱的动物,并融入傣族民族文化中,成为一种力量、荣誉、神圣和尊贵的象征。对于傣族先民而言,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大象是既可以用作运输重物、协作生产的劳动工具,也是乘骑、作战的交通工具。傣族人民对于大象具有深厚的感情和敬意,因此大象在傣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跳象脚鼓舞也逐渐成为傣族人民传承历史、宗教和重现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8]。在傣族,同样有很多关于大象的民间传说。相传有个女孩到森林里寻找食物,口渴难耐时,忽然见到一些水坑,水坑里盛满清澈的水。女孩并不知晓,其实这些水坑是大象的脚印,而水则是大象的尿液。在喝掉水坑里的水后,女孩便怀孕并产下一个女儿。女儿长大之后,人们都嘲笑她是“路边的甜瓜”,讽刺她只有母亲没有父亲。于是,女儿在询问母亲自己从何而来之后,便毅然决然地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在经历无数次挫折之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它是一只神圣的大象,而女儿的后人则是后来的傣族居民。由此可见,在傣族人的心目中,大象相当于他们的祖先,因此他们也将大象看作傣族的起源。除此之外,傣族人民视大象为信仰图腾,其在傣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宗教地位,被视为神灵的代表,能够为傣族人民带来安全和幸福。象脚鼓舞这种以大象作为灵感来源的舞蹈便成了傣族人最钟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而此种舞蹈中所体现的傣族文化,正源于人们对大象的喜爱与尊崇[9]。
3.3 鱼舞中的民族文化体现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舞蹈者对于动物的模仿和科学中的仿生并不相同,此种模仿主要是对动物身体特征及行为特征的模仿,并将其和人类的运动结合到一起,经过合理的组织、提炼与处理之后所形成的舞蹈艺术造型与艺术效果。这种对动物的模仿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自身的思想与情感,还充分反映了傣族居民的社会生活习惯。通常情况下,傣族民间舞蹈中的动物模仿大多阐述了傣族先民狩猎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收获猎物、分发猎物、储存猎物和享用猎物的欢乐心情。傣族先民模仿动物所跳的舞蹈其实正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10]。其中,鱼舞是最典型的一种。在此种舞蹈表演中,舞蹈者会模仿鱼儿的造型与动作,将傣族先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融入舞蹈中,并通过舞蹈来体现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傣族民间舞蹈产生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效果。
4 结语
民间舞蹈是基于各个民族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等形成的舞蹈形式,此类舞蹈蕴含着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习惯等。尤其是傣族的民间舞蹈,其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别具一格,且每一种类型的傣族舞蹈又蕴含着不同的傣族文化。因此,研究傣族民间舞蹈,应根据舞蹈的起源来探讨其基本风格特征,并结合傣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习性、历史文化及民间传说等,对其中的傣族文化体现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揭示傣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傣族文化,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傣族文化的良好传承。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思想战线,2005(6):76-81.
[2] 李岚.水滋润下的傣族民间舞蹈文化[J].青春岁月,2017(9):61-62.
[3] 曾安秀.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管乐器的分类[J].民族音乐,2007(2):39-40.
[4] 周思洋.手形的微身体语言在傣族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傣族独舞《吉祥树》为例[J].戏剧之家,2018(12):135.
[5] 扎西才藏.浅谈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J].大众文艺,2017(1):46.
[6] 赵倩倩.云南傣族“孔雀舞”动作特征分析[J].赤子,2017(25):50-51.
[7] 倪早.云南瑞丽傣族孔雀舞身体活动表达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8] 贾鸿英,沈雷.傣族“象”文化研究及现代设计应用[J].丝绸,2021(10):121-128.
[9] 张迪.傣族象脚鼓舞的民族文化启示[J].大众文艺,2012(20):181-182.
[10] 邓芳娟.傣族舞蹈的拟像特征及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2):240.
作者简介:杨柳(1990—),女,湖北襄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幼儿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