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4-03-28胡赛
胡赛
一、引言
崔允漷认为: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纲,全面规范了课程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质量,“新教学”就是指向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典型特征归纳为: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混合学习的智能系统。[1]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应用型理论,对区位因素的分析必须基于区域背景与情景,所以本文选择了“寿光蔬菜的发展”这个典型案例,依此为情景组织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明确指出“问题式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整合知识、训练思维、获得技能和培养情感的主动式教学方式[2-5]。本文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链式问题,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究欲望,构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体系,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二、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1.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课标强调的是“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学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理解和建构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章节中,农业区位因素是产业区位因素学习的开始。农业区位因素的确定与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区位分析内容。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合理利用典型案例可帮助学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阐明不同区位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区位理论的关键。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
3.学情分析
笔者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农事活动比较熟悉,但是对农业背后蕴含的地理原理缺乏理性的认识,难以用规范的专业知识来解答,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但经过一个多学期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要素分析能力。区位和区位因素这两个新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简单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案例材料,描述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基地的优势条件,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寿光与海南蔬菜基地的优缺点,将空间分析思维与区域视角结合起来,体现区位认知要求;通过分析山东寿光支援西藏日朗蔬菜基地的建设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同时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难点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特别是时空变化导致农业区位主要因素或限制因素的变化。
3.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采用课件,寿光蔬菜和白朗蔬菜基地发展的案例视频、我国的地形、河流、气候等专题地图。
4.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5.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6.教學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寿光蔬菜的发展为载体,将生活中的地理引入课堂,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展示了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同时,配套的学习任务单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地图和文字材料,内容丰富,材料与设问逻辑关系明显,教学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真实情景的问题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寿光蔬菜产业助力西藏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学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学科特征,体现地理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新时代 新课程 新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8):3.
[2] 李晓雪.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 张美绚.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3(1):56-59.
[4] 肖显杨,徐梦兰,杨新斌,等.“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20(S1):101-102.
[5] 龙珍玉.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农业区位因素”问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育,2022(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