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国斌教授从“寒凝血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

2024-03-28孙尧卿黄仁燕樊炜静王徐红杜玉青卢慧敏柳国斌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脉管炎闭塞性双下肢

孙尧卿 黄仁燕 樊炜静 王徐红 杜玉青 卢慧敏 柳国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血管外科,上海 20120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的周围性、节段性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属于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俗称脉管炎[1-2]。目前治疗上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药物改善患肢血流及微循环,以求缓解患者静息痛、延长跛行距离、降低溃疡发生率。但目前其治疗尚无金标准,临床上仍具有高坏死率、高截肢率。因此,为其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血管外科医生的奋斗目标。

现代中医家多从气血、阳虚、寒湿、热、瘀、脾肾不足等方面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机[3-6]。柳国斌教授作为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浦东名中医、曙光名中医,在40 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周围血管性疾病的经验。柳教授认为,本病病因虽与痰、瘀、虚等诸多病理因素相关,但这些只是疾病的表征,临证施治中还需审证求机,找出疾病发病的根本,才能取得良好疗效。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此提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临床以此为基础进行论治,每获奇效。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1.1 寒凝经络,气血受阻

寒为阴性,其性凝滞,无论是外感寒邪或寒由内生,均易导致气血凝结,气血不畅,则经脉受滞,甚至形成瘀血阻于脉道[7-8]。柳教授认为脱疽患者常因素体亏虚,为寒邪提供入侵机会,一旦寒邪入络,侵袭下肢,常引发肢体发凉怕冷之感;寒邪凝滞,不通则痛,故而患肢常伴疼痛、麻木感。脱疽患者多素体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感寒湿之邪,气血凝滞,经络阻遏;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麻木、枯槁,全身症状可伴见畏寒、神疲乏力、腰膝酸痛等虚寒症状。柳教授结合《素问·举痛论》[9]中提及的“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热则痛立止。”《素问·举痛论》[9]:“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相关理论,指出阳虚寒凝,气血运行受阻为本病之根源。又因为肾为后天之本,一身阳气之根,肾阳充盛,温煦各脏腑、形体、经络,身体各机能旺盛,故临证中多重用附子、淫羊藿、巴戟天、肉桂、桂枝等辛温之品补肾扶阳。

1.2 瘀阻趾端,血行闭塞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若留于经络肌肤之间,常会阻遏气血运行,荣卫涩滞,经气运行不利[10]。柳教授根据脱疽患者病程较长的特点,且“久病多瘀”,无论是寒客经脉、跌打损伤等外来之邪,还是因机体气虚不运、气滞不行或久病入络内虚生邪,均可形成瘀血。因此柳教授认为脱疽患者后期常合并瘀血阻络之证,正如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11]曰:“脱疽多生手指节中,无名指上最多,不红不热,肿如蟾腹疼痛,乃少阴痰气凝滞。”瘀血一旦阻络,在脱疽患者身上多见肢体局部肿痛或紫绀,肌肤甲错。因此柳教授认为脱疽在治疗上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药物上多选用红花、当归、石见穿、丹参、川芎等活血通络之药。

1.3 脉络闭阻,经气不利

脱疽的病位主要在肢体,柳教授认为脱疽患者常因患肢疼痛,故而肢体活动常常减少,更是加重了脉络闭阻。因此在治疗尤应注重疏利血脉、通经活络,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或藤类药。虫类药可深入络脉,搜剔逐邪,攻剔痼结之痰瘀,以达通达经络、宣通气血的功效,瘀阻明显者,选用土鳖虫、水蛭破瘀通络;病邪深伏者,选用全蝎、蜈蚣搜风通络[12-13]。

脱疽的病变部位不一,可发生于上肢或下肢,故应注意根据病位所在选用药物。临证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柳教授配合部位选用藤类药物引经通络,如病在上肢,选用桑枝、羌活、桂枝;在下肢,选用独活、牛膝、桑寄生。也可根据病情据证选用藤类药物,如鸡血藤养血通络;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祛风除湿通络;忍冬藤清热通络;天仙藤祛湿消肿通络等[14]。

2 治法治则

柳教授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时,常云:“阳气就像太阳,如果没有了太阳,世间万物就无法生存。人体也是如此,若没有了阳气,则会产生各种疾病;若阳气充足,则疾病自会退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常常出现下肢怕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症状是动脉缺血所致。柳教授认为,这是由于阳气虚弱,寒凝经络,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肢体失养所致,指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基本病机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并提出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自拟温阳通络方,方由附子、肉桂、淫羊藿、桂枝、当归、川芎、细辛、蜈蚣、全蝎、伸筋草、牛膝、麻黄等中药组成。方中取附子、肉桂、淫羊藿等辛温之品扶助阳气,柳教授认为附子用于振兴命门之火,而非补阳之用时,用量宜少,多在6~10 g 调整,常搭配肉桂同用,并且附子性走,回阳救逆,肉桂性守,引火归元,二药相反相成,共奏峻补肾阳之功[15-16];淫羊藿补肾阳,益气力[17];桂枝、川芎温通经脉[18-19];当归甘温和血、辛温散寒[20];细辛辛温走行,温经散寒,助桂枝加强温经通脉之功[21];全蝎、蜈蚣性善走串,通络止痛[22],虫类药有一定毒性,用量宜轻,一般1~3 g,且有破气耗血之嫌,柳教授使用虫类药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中病即止,防止伤及正气;伸筋草舒筋活络[23];牛膝苦泻下行,引诸药布达下肢[24];麻黄辛温达表,宣通毛窍[25]。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62 岁,2023 年3 月1 日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处就诊。主诉:双下肢发凉2 年余。患者自觉双下肢自足趾至小腿发凉疼痛,伴麻木,素体喜暖怕冷,双下肢肤色苍白,跛行距离100 m,无明显静息痛。纳可、寐欠佳,夜尿5~6次,大便溏薄。长期居住于北方,吸烟史40 余年。舌暗,苔薄,脉沉涩。专科查体:双下肢皮温偏低,右侧尤甚。右侧胫后、足背动脉未触及,右侧腘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股动脉及左侧腘、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肢体位置试验(+),营养障碍综合征(+)。辅助检查: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双小腿动脉多处狭窄、闭塞;右侧踝肱指数为0.33,左侧踝肱指数为0.59。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予以温阳通络方加减。药用:附子9 g、肉桂9 g、干姜6 g、淫羊藿18 g、桂枝15 g、石见穿15 g、麻黄6 g、垂盆草15 g、全蝎5 g、蜈蚣5 g、白术10 g、茯苓15 g、菟丝子15 g。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两次分服,14 剂。

二诊:2023 年3 月15 日。患者自觉双下肢发凉、疼痛较前减轻,仍有麻木感,跛行距离120 m,无静息痛,双足皮色较前稍红润。纳可,寐佳,夜尿4~5 次,大便溏。舌暗,苔薄,脉沉。专科查体:双下肢皮温较前改善。右侧胫后、足背动脉未触及,右侧腘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股动脉及左侧腘、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肢体位置试验(+),营养障碍综合征(+)。治拟继续温阳通络。方药在前方基础上去全蝎、蜈蚣,麻黄改3 g。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两次分服,14 剂,嘱继服14 剂。

三诊:2023 年4 月1 日。患者自诉四肢末端在晨起和傍晚偶有凉感,夜尿次数明显减少(1~2 次),大便转实,余症均有好转。专科查体:双足肤温均较前升高。右侧胫后、足背动脉减弱,右侧腘动脉搏动弱,双侧股动脉及左侧腘、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肢体位置试验(+),营养障碍综合征(+)。二诊方不变,嘱患者隔日服1 剂,连续服用。

按语:患者为老年男性,加之长期吸烟史,久居寒冷之地,就诊时双下肢疼痛、发凉、麻木。结合患者主诉、影像学检查、专科检查结果符合动脉缺血性疾病体征。中医辨病属“脱疽”,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老年男性,处于络脉空虚状态,加之久居寒冷地区,易于感受寒邪,日久寒凝络瘀而发为本病。下肢发凉疼痛、畏寒怕冷、肤色苍白,夜尿频,结合舌脉,皆是寒凝血瘀之象。《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柳教授秉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认为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故柳教授治寒以甘热,佐以苦辛之品。以附子辛甘温煦,益火消阴,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干姜辛热燥烈,温壮元阳,三药相合,加强助阳通脉之功,共为君药。淫羊藿辛温散寒、祛风除湿。麻黄辛温达表,宣通阳气,桂枝温经散寒,透达营卫,麻桂相合,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均为臣药。石见穿活血祛瘀,垂盆草清热化湿,为经验用药。全蝎、蜈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皆为佐使药。大便溏薄,有脾虚湿盛之嫌,加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夜尿多,考虑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加菟丝子固精缩尿。诸药合用,温经散寒,祛瘀通络。二诊时,患者下肢发凉、疼痛较前明显减轻,遵循虫类药“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去全蝎、蜈蚣,以防虫类药耗气动血[26]。患者肢凉症状有所缓解,又因麻黄宣散之力较强,防止其伤及阴液,故将麻黄用量减至3 g。三诊时,经治疗患者肢体回暖,夜尿次数减少,大便较前成形,提示阳气渐复,病情趋于稳定,首法守方,继续巩固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指出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会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易于感受寒邪。本案患者素体阳虚,卫外不固,故形寒怕冷;阳气虚弱,推动无力,以致运行于体表血液减少,而见肤色发白、手足肢冷;阳虚寒凝,血行瘀滞,故肌肤甲错,结合舌暗、脉沉涩,辨证属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予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疗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效如桴鼓。

4 小结

柳教授在临证中,一直强调辨识病机的重要性,审证求机,知常达变。本病案的病机总体概括为先有素体虚寒,后有瘀血阻络。观察本病的特点,不难发现患者多有久病体虚之象。如本案患者有形寒怕冷、小便清长的症状,看似平常却易被忽略,实则是根本病机的征兆。因此治疗上以温阳为主,兼以活血,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柳国斌教授摒弃只从痰浊、瘀血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思路,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本质是先有阳虚寒凝,后产生瘀血等病理产物,据此将本病的基本病机概括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从疾病的根源治疗,方能取得显著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审因论治,才能发挥中医特色。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脉管炎闭塞性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理实一体化说课设计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乍暖还寒间,
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修复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建立及其miRNA表达谱分析
赵坤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