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探讨

2024-03-28李开兵

种子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秧苗光照水稻

胡 妹,李开兵,张 玮,翟 娟

(毕节市农业经营管理站,贵州 毕节 551700)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对水稻种植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将研究重点放在水稻种植工作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种植人员需要加强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消除水稻生长阶段出现的问题和隐患,确保水稻健康生长,获得较高的质量和产量。

1 水稻种植技术基本情况

1.1 选择种子

科学选种工作可为水稻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种植人员需要合理完成选种工作。选种时,种植人员可以优先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本土品种,将抗寒、抗碱、抗病等作为重要的种子筛选指标,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和成活率[1]。除本土品种外,种植人员可以从种植区域的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水文等环境因素出发,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确保种子能够正常发芽、生长。

确定水稻种植品种后,需要进一步筛选种子。种植人员需要确保种子籽粒饱满,去除干瘪、发霉的种子。工作人员可以将种子浸泡在盐水中,快速去除干瘪种子。种植人员应当翻晒种子,持续1~2 d,提高种子的活性。判断出芽率时,可以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4 h 后捞出,观察出芽率。为了保证水稻种子的产量,应该选择出芽率80%以上的品种。

1.2 种子处理

种植人员应当对种子进行简单处理,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生长质量。消毒工作是种子处理的初始环节,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多菌灵消毒种子。为了避免消毒剂降低种子活性,应将消毒液按一定比例稀释后使用。以多菌灵为例,需要稀释100 倍,随后将种子浸泡在稀释液中,在提高消毒效果的同时保证种子质量。除使用消毒剂外,种植人员可以在阳光下暴晒种子,每天至少暴晒6 h,连续3 d,起到灭杀细菌的作用。种植人员还可以从当地水稻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常见病虫害选择药剂,将种子浸泡在药水中,定时搅拌,增强水稻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种植人员需要严格把控药物使用剂量,减少农药残留,避免对种子以及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催芽时,种植人员应该严格把控催芽温度,较适宜的催芽温度为27~28 ℃。

1.3 育苗工作

育苗环境是影响育苗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育苗时,种植人员应当将大棚温度控制在27~33 ℃,最适宜温度为30 ℃。在科学的温度条件下,水稻种子的出苗率更高。在种子出苗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做好保温工作,将环境温度维持在适宜种子出苗的区间内。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温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应盲目追求较高的温度,当育苗温度过高、超出正常范围时,种芽会出现烧伤现象,降低了水稻的质量和产量。经过大量育苗工作实践的验证,育苗温度最高不应超过36 ℃。

当种植人员观察到嫩芽长出时,应该加强育苗环境的通风管理,为嫩芽创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此时,种植人员需要下调环境温度,将育苗温度控制在18~20 ℃。

除环境温度因素之外,种植人员需要合理把控种植密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人员应当早育苗、早插秧,在客观上提高水稻的蛋白质含量,提高水稻质量。

1.4 选择大田

插秧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处理种植区域,科学选择大田。种植人员应分析大田土壤,采用多样化的测土方法了解种植区域的土壤类型,分析土壤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成分,从酸碱度、松软度、透水性、透气性、湿度等多个方面判断土壤是否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2]。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应选择土质疏松、养分充足、透气性强的土壤,中性或弱酸性土壤较佳。基于土壤情况,种植人员可以规划后续的施肥管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土壤环境不适合水稻生长,种植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例如,当土壤碱性较强时,种植人员可以利用酸性物质中和酸碱度,将其转变为中性或弱酸性土壤。

整地工作可以改善土壤条件以及种植环境。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完成整地工作,进行粗耕、细整、盖平等操作,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种植区域更加适宜水稻生长发育。

1.5 移栽插秧

移栽时,种植人员需要将培育好的水稻秧苗移栽至稻田。为了保证养分供应充足,应当在移栽前向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水稻种子和多效唑,适量添加氮肥和钾肥。移栽时,种植人员应该控制种植密度,密度过小时,土壤肥力未能充分利用;密度过大时,稻田内的通风条件较差,秧苗互相遮挡,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不利于水稻健康生长和正常发育。

插秧可分为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机械插秧的速度快、效率高,插秧规整度好,但是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较大,当地势起伏较大或较为崎岖时,机械插秧无法正常完成插秧任务。插秧之前,种植人员应当调查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明确水位深度,避免水稻秧苗无法适应环境而坏死。土壤硬度与插秧质量息息相关,如果土质较硬,水稻秧苗无法顺利插入;土质过软则无法为水稻秧苗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根系固定不稳,也不利于插秧。

2 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要点

2.1 光照管理

水稻作为喜光作物,对光照的需求较大。因此,种植人员应当加强光照管理。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需要保证水稻秧苗每天接受光照6 h 以上,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促进水稻植株健康发育。如果光照时间较短,水稻接受的光照不足,则会阻碍秧苗正常生长,导致植株营养不良,降低水稻产量。

光照管理工作可以从水稻植株的生长期入手,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的需求调整管理行为。例如,幼苗期,种植人员需要保证足够时长的光照,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分蘖期,充足的光照促使植株生长,有效提升了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有机物和分蘖数,减少茎叶早衰。在自然光条件下,水稻秧苗在返青3 d 之后分蘖,若光照少于50%,分蘖时间将会推迟至返青14 d 后;若光照低于5%,秧苗将会死亡。抽穗阶段水稻秧苗的生长质量直接影响着水稻的饱满程度,此时,种植人员需要保障充足光照,便于水稻积累有机物,使水稻高产稳产。

2.2 水分控制

水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稻质量、产量息息相关,科学开展水分控制工作可以提高秧苗生长的健壮程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水分管理不当会增加水稻倒伏率,水稻籽粒质量较差,产量降低[3]。

水稻各个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存在差异,大致可以分为水分敏感期和水分不敏感期两种情况。水分不敏感期,种植人员可以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水分敏感期则应保证水分供给充足。水分敏感期包括分蘖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等。以分蘖期为例,在供水充足的基础上,种植人员需要关注土壤情况,保证土壤水分能够支撑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并且无烂根现象。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浇透苗床,使土壤水分能够满足种子出苗的最低要求。幼苗期,水位高度应控制在3.3 cm 以下,避免水分过多造成根茎浸水腐烂,并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应科学开展灌溉工作,做到干湿结合。

2.3 温度调节

水稻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不同水稻品种以及同一水稻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均对温度有差异化要求。就水稻品种分类而言,杂交水稻对温度的要求高于粕稻,粕稻的温度需求高于粳稻。种植人员可以从水稻品种出发,规划水稻生长至中后期的温度调节管理工作。

除品种差异外,种植区域的海拔会影响温度调节工作的细节。通常,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将会下降0.6 ℃。基于这一原理,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种植时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经过大量种植实践工作验证,种植在低海拔地区的水稻温度需求高于高海拔地区。

从水稻的生长阶段入手,种植人员需要在插秧前3 d 打开温室大棚,使棚内温度逐渐与外界温度相一致,帮助水稻秧苗适应室外温度。如果插秧期温度在1 ℃以下,种植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避免秧苗受冻而死亡。分蘖期的温度应控制在32~34 ℃。抽穗期,为了提高颖花孕育成功率,温度应控制在26~30 ℃。

2.4 施肥管理

当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水稻的生长所需时,种植人员可以开展施肥工作,按照经济、环保、增产的基本要求规划施肥工作。以往的施肥工作忽视了肥料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新时期,基于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种植人员应当控制肥料的种类和施用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施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施肥时,种植人员需要从水稻产量、养分需求等多个角度考虑施肥的种类以及数量。在分蘖期,这一阶段种植人员可以将氮肥作为主要肥料之一,提升水稻的蛋白质含量,促使水稻根、叶生长。在抽穗扬花期,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叶面喷施的方式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增加颖花数量,保障水稻产量。施肥时,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土壤肥力以及水稻养分需求,合理规划各类肥料的施用比例,在恰当的时期、选择合适的方式施肥。

2.5 杂草防治

杂草会与水稻植株争夺有限的养分,极大阻碍了水稻秧苗正常生长发育。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关注水稻种植区域内杂草的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杂草。种植人员可以利用苗后除草、封闭除草、稻糠除草、人工除草等多种方式完成杂草清除工作[4]。其中,苗后除草通常在插秧前7 d 左右进行,封闭除草在插秧前2 d 进行,稻糠除草则在移栽缓苗后进行。这三种杂草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较强,除草效果较好。人工除草工作贯穿于水稻秧苗生长的全过程,种植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水稻种植区域,观察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发现杂草后立刻拔除,避免杂草与水稻植株抢夺养分。如果杂草数量较多,种植人员可以适当使用除草剂。选择除草剂时,应选用对水稻秧苗无害的成分,以免伤害水稻植株。

2.6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降低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种植人员应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的出现以及大规模扩散,及时防治,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种植人员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即“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生物防治方法以食物链理论为基础,通过扩大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以抑制并消灭害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较低。物理防治方法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向性,使用趋光灯等设备集中害虫,统一灭杀。化学防治方法以各类化学药物为手段,种植人员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时,需要严格按照病虫害的具体种类选择药物类型,并科学用药。为了减少药物残留,种植人员应当把控药物成分、剂量、给药方式、次数等,并选用无毒无害药物,避免对水稻以及人体造成伤害。

2.7 农作物收获

水稻收获技术会影响最终的产量和质量,适时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产量、品质等。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人员可以选择采用人工收获或机械收割两种方式。机械收割存在限制因素,当农业机械无法完成全部区域的水稻收割工作时,应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收割。

通过总结大量水稻种植生产实践的经验发现,较为恰当的水稻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在该阶段,植株多处由绿变黄,稻谷的含水量适中,籽粒饱满。此时收获空扁粒较少,千粒重较高,外观较好,商品性能较为突出。

收获后,如果稻谷的含水量不满足标准,入库后将会发霉。此时,种植人员需要完成稻谷晾晒工作,持续2~4 d,待稻谷的含水量下降至15%以下时入库,避免产生黄曲霉素,保证稻谷质量。

3 提高水稻种植质量的科学策略

在明确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要点的基础上,种植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将种植技术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对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负起责任,利用自身职能与优势力量开展帮扶工作[5]。在种植技术推广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联合推广部门进行宣传推广工作,从多个途径提高基层农业人员对种植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派遣专业人员以讲座、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讲解种植技术的操作方法和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强调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除了线下面对面交流外,农业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条件,通过直播、视频讲解等方式提高基层种植人员的能力,加快水稻种植业发展。另外,有关部门可以组织试点工作,在小范围内试验新型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方法,确认无误后进行大范围推广。农业部门应当认识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重要性,使种植人员亲身体验到先进种植技术与优质管理方法的好处。有关部门可以组建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负责水稻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等工作,推动水稻种植业良好发展。

4 结束语

种植人员在种植水稻时,应当科学选择并处理种子,开展育苗工作,妥善选择大田,完成整地工作,按照正确方法移栽和插秧。当水稻生长至中后期时,种植人员需要控制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从水稻的生长情况出发,科学施肥,拔除杂草,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最终完成农作物的收获,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秧苗光照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节能环保 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节能环保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春光照瑶乡
农民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