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2024-03-28

种子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稻作苗床稻田

丁 超

(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达2 992.1 万hm2,总产量2.1 亿t,但从产量涨幅情况来看,单产量的年均提升幅度较低,水稻面临的病虫害风险较高,因此种植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应进一步梳理当前水稻种植管理流程,明确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推动我国水稻实现高产、优产。

1 水稻的生长特性及分布

1.1 水稻的生长特性

水稻属于一年生禾本科水生草本植物,秆高一般为0.5~1.5 m,基于品种差异秆高表现出一定的不同,叶片呈线状披针形,宽约为10 mm,长度约为400 mm,表面较为粗糙,两侧下延形成叶鞘,有2 枚镰形抱茎的叶耳。花序呈圆锥形,体积较大,长约300 mm,形态较为舒展,棱线表面较为粗糙,颖果长约5 mm,宽约2 mm,厚1.0~1.5 mm,胚比较小。水稻喜高温湿润的生长环境,对日照强度、土壤养分等要求不严格。

1.2 水稻的分布

从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来看,水稻在东南亚、东亚等亚热带地区的分布较为广泛,在非洲、美洲等地区也有一定分布。从我国的种植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以及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等,黑龙江水稻产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面积占比最大[1]。由于这些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土壤较为肥沃,因此具备较为良好的水稻种植条件,并逐渐形成了集中化、规模化的水稻种植模式。

2 水稻种植技术流程

为了使水稻种植更加契合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满足粮食市场对于稻米的需求,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相关种植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针对原有的水稻种植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推动水稻种植水平的提升。

2.1 科学选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科学选种不仅能够提升水稻的出芽率与存活率,同时还能够尽可能筛出病种、坏种,确保水稻长势旺盛,使水稻产量与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在针对水稻进行选种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我国水稻种植区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可分为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东北与西北等不同稻作区,这些稻作区的自然气候环境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水稻选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进而选择具有不同成熟时间以及不同适应能力的水稻品种,使其能够与种植环境相协调,有效提升水稻种植成效。

2)良好的抗逆性原则。抗逆性主要是指某类作物对于不利于生长环境条件的抵抗与适应能力,其涵盖了抗寒性、抗旱性、抗盐碱性、抗病虫害能力等。不同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抗逆性,并进行合理筛选,能够进一步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外部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单位种植面积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3)积极的养分传输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与质量受水稻养分传输情况影响。一些水稻品种根须活性较低,对稻田土壤内部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较弱,对养分的传输也较为有限,对水稻长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选种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成活率较高、水稻根须活性较强的品种,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与传输能力较好,能够进一步适应并满足水稻的生长要求[2]。

4)适宜的成熟时间原则。水稻品种不同成熟时间也不同,由于水稻喜热喜湿,因此适宜的水热条件对保障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具有关键作用。部分晚熟的水稻品种很难在生长过程中获取到充分的水热条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水稻田间的温度将会不断下降,进而给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成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水稻选种时,应结合种植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早熟品种,有效规避不利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所造成的影响。

2.2 种子处理

为达成水稻优质高产的目标要求,提升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开始种植之前,相关种植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应按照实际情况以及技术要求对种子进行针对性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晒种。保证水稻种皮对水分与养分的正常吸收是农业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晒种,能够充分激发水稻种子的活力及其种皮通透性,使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物质交换更加密切,加快种子对土壤中水分与养分的吸收速度,同时还能有效杀灭附着于种皮表面的病菌,减少病虫害对水稻植株造成的影响。在晒种过程中,种植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应合理选择晒种时机以及晒种周期,同时及时翻动水稻种子,为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浸种。为了使水稻种子能够吸收更加充沛的水分,使其发芽率与生长速度得到不断提升,应针对水稻种子展开浸种工作。一般来说,应选用20 ℃温水浸泡种子,种植人员还可基于水稻的种植要求,在浸种液中加入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剂,使浸种液内部的养分含量更加充足,以进一步提升种子的生命力和成活率。在浸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时刻关注浸种液中种子状态,定期更换浸种液,使浸种液始终含有足够的O2,避免缺氧对种子活力造成影响。

2.3 播种育苗

种子处理完成后应进行播种育苗工作。在播种之前,应当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水稻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保障其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适宜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所在。若播种时机较早,则可能会导致冻害现象发生,影响水稻产量以及质量;若播种时机较晚,则会造成水稻晚熟,同时出现减产现象[3]。因此,选择水稻播种时机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特征的差异以及播种地区的气候环境差异,进而选定合适的播种时机,保障水稻的种植质量。一般来说,山东地区水稻的播种时间应选择3 月中下旬,这一时期的水热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种子的出苗要求,同时还能适应早熟品种的上市周期,对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播种完成后需要进行育苗,苗床是水稻育苗的重要基础,由于水稻喜热喜湿,因此种植人员应始终保持苗床环境温暖湿润,可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浇灌苗床,并按照水稻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苗床水位。一般来说,出苗期的苗床水位较深,随着水稻幼苗的不断生长,苗床水位逐渐变浅。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苗床中温度、光照等关键性条件的变化情况,当苗床温度过低时,可采用塑料薄膜等材料对苗床进行覆盖,提升苗床的平均温度;当光照条件不足时,种植人员应进行补光工作,避免紫外线对水稻幼苗产生伤害,实现对苗床环境的动态调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4 稻田翻耕

为确保水稻正常生长与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改良土壤内部结构,提高土层养分含量,种植人员应按照水稻的生长需求,在插秧移栽之前对稻田进行翻耕作业,使水稻种植与生长环境得到充分优化。一般来说,为了保障稻田翻耕工作的开展成效,种植人员应在土壤化冻100 mm 左右时开展翻耕作业,同时基于不同地势环境以及土层内部结构特点对翻耕技术流程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不同类别地块翻耕顺序,严格控制稻田翻耕深度,使稻田翻耕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为水稻种植和生长提供更加完善的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土层较薄的稻田翻耕深度应控制在120 mm左右,土壤养分条件较好的稻田翻耕深度可控制在140~160 mm。稻田翻耕应避免出现漏耕情况,还应清理田间杂草,为保障插秧移栽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

2.5 插秧移栽

整地翻耕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移栽。目前,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移栽技术包括人工移栽与机械移栽2 种技术,其中人工移栽技术秧苗的分蘖率较高,而机械移栽技术的作业效率较快,相关种植人员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插秧移栽技术。种植人员应尽量选择在水稻生长至3 叶1 心至4 叶1 心时进行插秧移栽,同时结合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征针对移栽插秧时机进行合理调控。

在插秧移栽过程中,为了保障秧苗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应做好基肥施用工作。种植人员应将氮、磷、钾肥按照1:1:1 的比例进行施用,高效复合肥用量应控制在525~600 kg/hm2。当稻田内部土层肥力较低时,种植人员可适当增加基肥施用量,同时兼施微生物菌肥,使田间养分更加充足,为水稻的生长奠定更加坚实的环境基础[4]。

插秧移栽过后,种植人员还需要按照地块进行巡查,发现缺苗时及时补苗,同时及时清收稻田中的杂物,避免杂物对秧苗生长造成影响,确保水稻在单位面积内的产量与质量稳定提高。

2.6 田间管理

除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外,完善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在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水稻种植实践得出,水稻返青期、分蘖期对灌溉水量的要求较高,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加强灌溉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浅水灌溉,合理提高田间温度,有效控制分蘖周期。另外,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水稻品种的差异造成不同水稻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应充分考虑到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施肥量的需求。底肥施用量应大于追肥施用量,同时在插秧后7 d、分蘖期、破口期等不同阶段进行适时追肥,使稻田土壤中的养分更加充分。

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量较多,种植人员应时刻关注稻田中用水量的变化情况,避免过度积水造成水稻植株根部腐烂,影响养分的吸收。种植人员应分别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合理调整田间用水量,一方面进一步优化田间环境小气候,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长时间浸泡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3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一直是影响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种植工作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种植人员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3.1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等,主要由稻瘟病原菌引发,主要为害水稻植株的秧苗、叶片、穗、节,导致植株表面出现病斑或枯焦现象,进而造成稻田减产。一般来说,可按照植株表面的病斑个数以及病斑发展程度进行分级,为减少稻瘟病给水稻造成的为害,可采用苯菌灵、三环唑、异丙硫脲等药物对病害进行控制,进一步调动水稻植株的生长活力,减少色素在植株内部的沉积,充分抑制稻瘟菌生长繁殖,保障稻田产量。

3.2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引发的病害,多发于水稻植株的叶鞘与叶片,其主要表现为暗绿色或灰绿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叶片腐烂,进而对植株穗颈部造成一定危害。该病害多发于我国南部稻作区,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够在稻田土壤内越冬,因此对病菌的控制和杀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避免水稻纹枯病为害规模进一步扩大,可选用井冈霉素、纹曲宁、丙环唑、烯唑醇、高科恶霉灵等药剂进行防治。应考虑到水稻植株的生长阶段以及病菌在稻田内部的扩散情况,合理选用药剂,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3.3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又称过火风、白叶瘟,主要是由水稻白叶枯病原菌引发的一种病害,为害水稻叶片、叶鞘,多发生于我国华东、华中以及华南稻作区,可能会对整个稻作区植株的出芽率、生长率以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种植人员可选用三氯异氰脲酸稀释液、克壮叶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稀释液等药剂防治白叶枯病,减轻田间发病程度,提高稻田产量[5]。

3.4 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体型较小的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主要为害水稻植株下部,同时会分泌有毒物质,对植株内部养分传输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引发植株萎缩等现象。种植人员可在抽穗期与穗末期选用三唑磷乳油稀释剂、吡虫啉粉剂稀释剂、辛硫磷乳油稀释剂、速灭威粉剂稀释剂、敌敌畏乳油稀释剂等药剂进行防治,具有显著效果。

3.5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鳞翅目草螟科节肢动物,主要分布于南方稻作区,取食稻花花蜜,对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引发水稻减产。一般可用乙酰甲胺磷乳剂稀释液、嘧啶氧磷乳剂稀释液、氯氰菊酯乳剂稀释液等药剂进行杀灭和处置。

4 结束语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稳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可通过规范水稻种植流程和技术要点,运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保障水稻高产、优产,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稻作苗床稻田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稻田摸鱼记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术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