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结合,构筑理想课堂

2024-03-27滕卫红

教育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思维能力师生

滕卫红

W老师新调入我校,负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前不久,我听了她的一节主题为《感悟生命》的公开课,从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目标达成等角度看,这节课带给我很多惊喜与思考。

如何看待课堂的“动”——师生互动。新课程实施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减少,教师千方百计地在师生互动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下功夫。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误解师生互动与小组合作本质,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

将频繁发问误认为是师生互动。其一,设问没有深度,没有思考价值。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边答,提问多是“对不对”“是不是”的是非问。其二,教师只管预设,不注重课堂生成,一直追问到与自己预设的答案相符才罢休,将课堂变成了索然无味的猜谜活动。另外,将小组讨论误认为是小组合作。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好,我们现在讨论一下”的声音。不论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全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但宝贵的学习时间却流失了。以上种种,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深,而衍生的一系列新问题。

相比之下,W老师的课堂设问让我很惊喜。

这是一堂关于“生命”的课。她先是帶领学生感悟生命,让学生思考何为生命、生命具有哪些特质,通过分析材料,对生命还有哪些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询问学生如何理解向死而生;最后启发学生结合所思所感,回答以下问题: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写下你必须完成的三件事。

学生通过举例、讨论,明白了生命的内涵与特质;通过观看汶川地震视频与108罗汉娃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了何谓“向死而生”。问及自身时,课堂变得十分安静,学生们都在静静思考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讲:“把必须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只有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才能屏气凝神、认真思考。所以,如何摒弃虚假的互动、教师如何提问,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如何做到课堂的“静”——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什么是课程改革的实质?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能力。因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是好课,看起来热闹的外显性的活动型课程未必是好课,好课应强调思维的紧张与活跃。

从W老师的课堂效果可以看出,教师一直在创设问题情境,有序引导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留出思考的时间,变讲授为启发诱导,让学生想,想不出来,教师再适当点拨。学生在课堂上“屏神思索”,有“思想交锋”,才能达到实际、深入的教学效果。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课上,教师怕学生听不懂,喋喋不休讲不停,即便有所谓的思考时间,教师也往往是迫不及待催促学生赶紧回答问题。课下,一张导学案或一张试卷留给学生,完全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学生整天疲于应对,没时间思考问题。大脑这部机器开动不起来,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得到发展?

如何让学生获取新知,是教师讲给学生听,还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这两种教学方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自然也会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学生固然省力,但所得知识体会不深、掌握不牢,在长期的被动听讲过程中能力不但得不到培养,而且会逐步丧失。后者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耗费很多心力,但所得却是自己的,体悟深、记忆牢,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从外显的活动到内隐的静思,教师放手的时间多一些,学生思索的时间就会多一些,我们追求的——“脑子是高强度的拼搏,教室的气氛却是井然有序的安静”这种达到胶着状态的构思过程的理想课堂气氛就会出现。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思维能力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麻辣师生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