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幼儿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2024-03-27马雅莉金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身年龄维度

马雅莉 金芳

摘要:为了解3~6岁幼儿问题行为状况及与家庭因素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490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幼儿问题行为总体水平不高,幼儿问题行为表现不突出;不存在性别差异,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小的幼儿问题行为显著多于年龄大的幼儿;家庭因素中父母的年龄、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等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总体及各维度造成不同影响。对此,提出建议:丰富父母教育经验,正确识别幼儿的问题行为;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及早预防幼儿的问题行为;政府提供多样支持,及时干预幼儿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问题行为;3~6岁幼儿;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53-06

3~6岁是人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个体各项生理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问题行为易发的特殊时期[1]。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对其以后的学习成绩、同伴交往和成年后的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在分析3~6岁幼儿问题行为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家庭相关要素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为从家庭方面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内500名幼儿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信息,第二部分是《幼儿问题行为问卷(家长版)》。该问卷由康纳斯于1969年编制,1978年由高伊尔、康纳斯、乌尔里共同修订,后被中国学者苏林雁、李雪荣等在中国试用[2],并建立常模。问卷采用0、1、2、3四级计分,分别表示為无、稍有、较多、经常,分数越高表明该项问题越严重。由于本研究不需测量多动指数,因此本研究剔除此维度。剔除后对量表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结果良好(X2/df=4.076;CFI=0.889;GFI=0.811;NFI=0.858;TLI=0.875;RMSEA=0.078)。本研究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78、0.92、0.80、0.79、0.96,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490份样本进行初步整理得出结果(见表1):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情况

1.幼儿问题行为的总体情况

为探究幼儿问题行为的总体及各维度情况,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儿问题行为总体的均值M=0.609,低于理论中值1.5,水平较低,说明幼儿问题行为不严重。各维度中学习问题得分最高(M=0.801),心身问题得分最低(M=0.318),五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品行问题、心身问题(见表2)。

2.幼儿问题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情况

(1)幼儿问题行为的年龄差异情况

为探究幼儿问题行为的年龄差异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问题行为总体和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幼儿问题行为总分上,3、4岁的幼儿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5岁和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得分,而5岁和6岁的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和焦虑维度上,3、4岁幼儿的得分显著低于5岁和6岁的幼儿,但5岁幼儿与6岁幼儿不具有显著差异;在学习问题维度上,5岁幼儿的得分显著低于3、4岁的幼儿,但与6岁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2)幼儿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为探究幼儿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状况,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幼儿问题行为的总体以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和冲动-多动四个维度上,男孩的均值得分均高于女孩,在焦虑问题维度上女孩的均值高于男孩(见表4)。

(三)家庭因素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1.父母年龄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幼儿父母的年龄对幼儿问题行为总体及各维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幼儿的心身问题受到父母年龄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是父母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幼儿和父母年龄在31~40岁的幼儿相比,前者的心身问题较严重(见表5)。

2.家庭人口结构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幼儿家庭人口结构对幼儿问题行为总体及各维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幼儿的品行问题和心身问题受到家庭结构的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亲家庭的幼儿品行和心身问题等最严重(见表6)。

3.家庭月收入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为考察每月家庭总收入对幼儿问题行为总体及各维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为5000~10000元的家庭与10001元及以上的家庭相比,前者家庭的幼儿问题行为更突出(见表7)。

三、讨论分析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平均值为0.609,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严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关注。幼儿出现问题后,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对幼儿问题行为给予矫正。而且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其掌握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采用的消极教养行为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也随之减少。研究还发现,较其他维度来说,学习问题维度得分最高。原因可能是3~6岁的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且幼儿思维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幼儿无法长时间专注,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3~6岁的幼儿还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中的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幼儿学习时分散注意力的潜在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年龄上,3、4岁和5岁、6岁几个年龄组的幼儿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除了学习问题维度是3、4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幼儿的得分,其他维度上,均是3、4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和6岁幼儿的得分,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幼儿的问题行为越突出。这是因为3、4岁的幼儿年龄更小,受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的限制,思维不成熟,好动且情绪多变,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等能力均弱于5岁、6岁的幼儿。3、4岁的幼儿入园不久,还存在分离焦虑等。所以,3、4岁的幼儿会表现出更多的品行、心身、冲动-多动以及焦虑的问题行为。而5岁、6岁的幼儿入园时间长,对幼儿园生活已经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5岁、6岁的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更为完善,认知水平也有了提升,社会性发展更好,问题行为不突出。在学习问题上,3、4岁的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学习时专注度不够,再加上刚到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一时无法适应,所以学习问题最为突出。6岁幼儿面临幼小衔接,有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任务,所以学习问题也较为突出。而5岁幼儿既无适应问题,也无升学压力,所以学习问题不突出。

研究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总体情况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检验不显著,说明男孩和女孩的问题行为表现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得分上来看,除了焦虑维度女孩的得分高于男孩,其余问题维度均为男孩的得分略高于女孩的得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种,如有研究表明男孩被期望在社会上更具领导力,这就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冲动-多动等外化问题行为。从生理上来说,女孩的神经发育早于男孩,情绪调节能力和自觉力水平等都高于男孩,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强,这些都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3]。

(二)家庭因素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幼儿在心身问题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年龄为31~40岁的幼儿。而且通过均值比较,父母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幼儿比父母年龄为31岁及以上的幼儿心身问题更严重。由此可见,父母年龄越小,幼儿的心身问题越突出。原因大致是父母年龄小,育儿经验不足,养育时常产生挫败感,导致出现更多的养育焦虑。比如当幼儿哭闹时,父母不知如何应对或错误地回应了幼儿的需求,幼儿长时间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和安抚,易引发幼儿的心身问题。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幼儿在问题行为总体及品行问题和心身問题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家庭幼儿的得分。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生活环境,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单亲家庭中,父母任意一方角色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被破坏,给幼儿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冲击,导致幼儿产生焦虑等问题行为。家庭的不完整还会增加养育者的养育负担,从而会让父亲或母亲疏于对幼儿的管教,不能及时关注幼儿出现的品行问题。再加上忙于生计,家长会减少亲子互动的频率,幼儿出现不安全感,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心身问题。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为5000~10000元的幼儿在问题行为总体以及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0001元及以上的家庭的幼儿的得分,但与家庭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的幼儿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收入高的家庭中的幼儿比收入低的家庭中的幼儿的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低。从整体来看,收入低的家庭,孩子多处于散养状态,家长对孩子没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孩子的压力小,心情较为舒畅,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不高。收入高的家庭可以对幼儿形成保护,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由于在给予孩子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的同时,家庭也能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陪伴和关爱。而中间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子女寄予较高期望,希望通过子女的教育提升家庭社会地位。这些父母在承担家庭养育责任,确保生活物资充足的同时,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常常感受到提高家庭收入的压力,同时也向子女施加学业方面的压力,要求子女努力学习,将来改变家庭现状。长此以往,中间收入家庭的幼儿在高压环境下,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有学者指出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受到家庭经济以及社会资本的影响[4]。究其原因,家庭经济地位低往往伴随着父母的社会地位不高,幼儿能接受的学前教育资源少,父母提供的知识少,也无法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所以家庭收入低,会减弱学前教育的作用,从而增加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

四、教育建议

(一)丰富父母教育经验,正确识别幼儿的问题行为

父母教育经验不足时,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给予正确的识别和应对,从而导致幼儿的问题行为因得不到及时的矫正而持续化、严重化。为此,父母可以阅读育儿书籍,学习养育知识,科学养育幼儿。年轻的父母还可以学习年长的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幼儿的自身情况进行教育。幼儿园或社区还可以组织宣讲,宣传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普及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学习更多正确的教育行为,比如父母怎样和幼儿更好地沟通交流,遇到某种问题行为后应如何应对等。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家长的养育经验,帮助家长更好地识别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恰当地解决。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及早预防幼儿的问题行为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有利于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提高沟通的有效性。父母在与幼儿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平等的态度,问题发生时先思考原因,再着手解决,不冲动、暴躁。父母要多鼓励幼儿,少批评幼儿,询问幼儿的建议而非命令幼儿等。这种民主的氛围可以增加幼儿的安全感,增加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信赖,提升彼此的沟通频率和质量,帮助父母了解幼儿的现状,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问题行为。其次,父母要给予幼儿更多的陪伴和关爱,父母的陪伴可以增进亲子的亲密度,母子关系亲密度的增加可以减少幼儿的焦虑、退缩和攻击性行为,亲密的父子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幼儿的攻击和违纪问题[5],陪伴可以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政府提供多样支持,及时干预幼儿的问题行为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问题幼儿的不利处境,让幼儿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比如可以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补助,实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多项措施,给予贫困家庭福利性的慰问,改善幼儿的成长环境。还可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帮助问题幼儿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如通过社区定时开展家访,请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针对不同的家庭因素,帮助父母获取儿童发展的知识,制定幼儿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资助社区建立并完善托管中心,为处境不利的家庭提供幼儿离园后的托管服务,从多方面帮助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张刈,张美霞,等.父母正念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正念养育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2):184.

[2]苏林雁,李雪荣,黄春香,等.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4):241.

[3]金芳,李娜娜.3~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学习品质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60.

[4]涂荣珍,张雯闻,黄大乾,等.学前教育的价值与不平等现状: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17(10):23.

[5]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5):578.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家庭视角的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研究”(L20BSH0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14

作者简介:马雅莉,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金芳,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沈阳师范大学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心身年龄维度
变小的年龄
我受够了!
从心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光的维度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