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宿城区稻麦连作田草害加重原因及防控对策

2024-03-27陆松艳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1期
关键词:草害稻麦除草剂

陆松艳

(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

稻麦连作是宿迁市宿城地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草害是影响稻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本区稻麦耕作模式均以直播、机插、少(免)耕等轻型栽培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稻麦田间杂草发生为害,表现为草相多、密度高,防除难度大,特别是近10 年,化学除草剂使用的种类、频率、强度和成本都显著增加,但杂草的危害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目前草害已成为高效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威胁。

1 发生特点

1.1 杂草种群多而杂

近10 多年来,宿城地区稻麦连作田杂草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稻田稗草、千金子、异形莎草、鳢肠、矮慈姑等发生和危害明显增加,稻茬麦田中看麦娘、硬草、野燕麦等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且危害严重。

2018-2020 年对宿城地区稻麦连作田草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稻田中禾本科杂草以稗草、千金子、马唐等为主,莎草科以异形莎草、牛毛毡、扁秆藨草等为主,阔叶类杂草以鸭舌草、野慈姑、四叶萍、空心莲子为主。稻田杂草草相组成多而杂,旱生、湿生、水生杂草共生,一年生、多年生杂草并发,上层杂草与下层杂草共存,形成较为复杂的群落;麦田以日本看麦娘、菵草、牛繁缕、猪殃殃、荠菜、播娘篙等为主要杂草。20 世纪90 年代初,宿城区黄河故道、中运河等区域地势低洼田以看麦娘为绝对优势种,随着少、免耕模式的推广及多年单一使用甲氯磺隆、精恶唑禾草灵、苯磺隆等除草剂,日本看麦娘、菵草上升为优势种,牛繁缕、猪殃殃、荠菜等杂草密度明显增加,硬草、早熟禾、野燕麦等在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近3~4 年已演变成新的杂草种群。

1.2 杂草发生早且峰次多

宿城区水稻以旱直播、机插等轻型栽培为主,杂草发生早,出草历期长。水稻播栽后一般有2 个出草高峰。第一峰出现在水稻播种后5~7 d,产量占总草产量的50%~60%。第二峰出现在水稻播种后15~20 d,杂草产量占总产量的30%~40%,但水稻轻型栽培大多数田块不能在播种后马上建立水层,必须保证土壤湿润,但适宜的土壤湿度也为其萌发提供了温床。由于杂草适应性较强,一般在第1 次窨水后3~5 d 就开始萌发,而杂草停止发生的时间却不显著。观察表明,8 月中下旬仍有部分杂草萌发,杂草发生期长达90 d[1]。小麦播种方式多采用是稻套麦、少耕或免耕麦。麦田里杂草不仅出现的早且有多个出草高峰,尤其是在秋季和冬季出草量最多。小麦播种后6~10 d,禾本科杂草就开始出苗,10 月下旬至11 月中旬若田间湿度大出草量可达70%,杂草在 11 月下旬进入分蘖期,并在次年2-3 月达到第2 个出草分蘖高峰。

1.3 杂草发生量大而重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推广,加上轻型栽培技术应用,田间累积的杂草种子数量越来越多。以免、少耕为主的稻田,杂草量远大于耕翻田块,发生量是传统栽培田的6~7 倍[2]。此外,还有多种类别杂草同时出现在同一块田地里[3],从播种到抽穗都有发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水稻机插栽培田的产量损失在50%以上,直播田甚至颗粒无收[4]。据调查,杂草总量高达781~1 012 株/m2,其中禾本科杂草占69.2%,莎草科杂草占20.1%,阔叶类杂草占10.3%;其中危害严重的稗草、千金子占45.1%,异型莎草、扁秆草占18.2%,鳢肠、鸭舌草、矮慈姑等占8.5%;由于水稻秧苗素质较差,前期生长缓慢,而杂草适应性强、生存空间大,又对光、肥、水利用能力强,因而杂草生长速度快于水稻秧苗。

稻茬麦多以免耕为主,小麦播种和生长前期常遇连阴雨、寒流等多变气象条件,烂耕烂种现象非常普遍,为杂草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造成麦田草害严重[5-6]。2018 年11 月15 日调查,禾本科杂草密度最高可达1 251/m2,草龄2 个分蘖以上的占30%;2019 年12 月15 日调查,禾本科杂草密度最高可达1 465/m2,2 个以上分蘖的约占60%,1~4 个分蘖的占30%;2020 年2 月5 日调查,禾本科杂草密度最高可达1 472/m2,2~3 个分蘖的占70%,4 个以上分蘖的占7.5%。

2 原因分析

2.1 耕作方式改变

秸秆完全还田丰富了表土层,导致杂草发生量变大,危害程度加重。通过近几年累积,表土层中杂草种子密度呈爆发式增长,导致田间土层1~10 cm内杂草种子大量集中。水稻和小麦常年连续浅耕不耕(或有耕),不仅有利于杂草种子在表土层的积累,而且有助于保持土壤原始物理性质,为杂草种子发芽形成合适的水、空气、热量等条件,加之表土层有机质养分含量高,有利于杂草种子萌发及加重危害。

针对不同深度土壤(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杂草种子出草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土壤内种子深度与杂草种子数量及萌发率呈负相关,即随着深度增加杂草种子数量及萌发率下降,表土层深度在0~5 cm 的杂草种子数量及萌发率在85%以上,深度在5~10 cm 的种子数量及萌发率在5%~15%,而深度在15 cm 以上的种子数量及萌发率仅1%~5%。直播稻田、免(少)套播麦田,耕层较浅均在10 cm以内,非常利于杂草的滋生与蔓延,稻苗、麦苗、杂草共生期长,由于稻苗、麦苗前期长势纤弱、抗药性差,对前期的化学除草非常不利,从而使杂草的危害程度更加严重。目前机插秧、直播稻、稻套麦前期露地时间长,封行时间迟,对田间出草十分有利,易造成草害。

2.2 抗性杂草发展迅速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广泛使用和过度依赖,杂草抗性日益增加,发生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治理难度逐渐加大。然而,在一般的土地流转中,对杂草抗性监测持续调查很困难,导致大规模化学除草效果不确定性增加,优势杂草种群持续不断地传播。目前稻田中已产生多种重度抗性杂草,尤其是抗性稗草,在老直播区(如皂河镇镇、蔡集镇、龙河镇等黄河故道、中运河区域)发生面积在80%左右,发生量巨大,防除难度高,稗草农资投入比例占60%~80%,有的严重田块可在90%以上。而且杂草的抗性较为复杂,个别区域还存在有多抗性稗草种群,本区稻茬麦田中的菵草、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酯、啶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及猪秧秧、荠菜、繁缕、大巢菜对苯磺隆、苄嘧磺隆、2 甲4 氯钠盐都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导致田间防效降低,危害面积迅速增大,目前危害面积在60%以上,麦田化除压力增大。

2.3 杂草生物学特性改变

麦茬稻田中主要禾本科杂草千金子、马唐,在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封闭或苗后早期进行茎叶处理可控制危害,但近几年在水稻分蘖末期(晒田期)有大量发生。稻茬麦田中主要恶性杂草是菵草,一般通过播后苗前土壤封闭或苗后(麦苗拔节前)进行茎叶处理即可控制其危害,但近几年麦苗拔节期后仍有大量菵草出苗,小麦成熟前抽穗从而形成危害。

2.4 不利的气象条件

宿城区水稻播栽期常处于梅雨季节,前期化除(封闭处理)难以实施或因排水保苗化除效果差,梅雨季结束后常年高温干旱,中期化除因没有水层配合,效果很难有保障。麦田播种偏迟,常遇连阴雨、寒流或干旱,前期封闭化除不好实施或实施后效果差,在越冬低温期,大多数除草剂对茎叶处理安全性降低,化学除草通常不可行;在冬后早期经常遇到低温阴雨,化除期短,易错过合适的施药期。大部分麦田化除工作都在小麦节间开始伸长时甚至节间定长以后进行,除草药剂使用量增多,使用成本费用加大,但防效较差(杂草与农作物共生期长达3 个月)。

2.5 机收与周边环境影响

近些年来,稻麦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很多恶性杂草种子随着机械作业远距离传播,周边田埂、沟渠、道路的杂草也成为稻麦田草种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田边渠埂不进行化学除草的一些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可以向田内扩展,延伸距离能在1 m以上,使农田边际优势消失。田埂杂草若不及时清除会向田内扩展危害,稻田主要杂草有稻李氏禾、稗草、狗尾草和半边莲等,麦田杂草有多花黑麦草、鹅观草等。

3 稻麦田草害防控的总体策略和技术措施

针对当前稻麦田杂草发生现状和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宿城区农技部门对稻麦田杂草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总体策略:根据常年杂草发生情况,在农业措施与化学防除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推广轮作休耕控草技术,在稻麦生长前期施用农药,合理混合、交替使用除草剂,以提高对杂草的控制效果。

3.1 加强草害监测预警工作

认真调查田间草情,切实掌握草害真实信息,是准确预报及开展化除工作的前提。在生长季节出草后应及时调查草害情况,定期发布草情信息,有利于搞好化除服务。每隔2~3 年开展1 次农田杂草普查,摸清草相变化特点,为及时改变防除策略和调整化学除草剂配方提供科学依据[7]。

3.2 农业措施

3.2.1 选择优良良种 加强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检疫监管,推广优良的商品种子,减少传统自家选留种子的比例,降低作物种子携带杂草种子的概率。播种前对种子细心清选,清除其他杂种以减轻草害发生程度。

3.2.2 推广轮作换茬 实行轮作休耕控草技术,避免连续免耕播种,适当采取耕翻措施,减少下茬杂草发生基数。特别是对近几年杂草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实行轮换种植,以降低杂草危害。作物轮换种植,既可以大大降低稻麦田杂草发生数量,又能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3.2.3 利用生态控草 创造对杂草生长不利的环境,以降低杂草发生数量。一是深翻除草,麦茬稻播种前进行耕翻整地,可将浮于土表上的杂草种子翻埋到深层土壤中,大大降低草种出苗率,从而减少当季杂草的发生量。同时加强对耕翻、整地、收割等机械的清洗,防止杂草种子传播扩散。二是适期播种,适期播种为播后土壤封闭处理争取了时间,也利于提高水稻、小麦个体与群体竞争力,抑制杂草生长。三是加强田管,直播稻和小麦播后要及时进行镇压,提高土壤表面的平整度,提升封闭化除效果。

3.3 化学防治

3.3.1 封杀结合 以封杀为主,选用高效兼有封闭作用和茎叶处理长效的化除制剂防除田间恶性杂草,减轻后期化除压力,将农药减量落到实处。

3.3.2 科学混配 科学合理的选用和混配茎叶除草剂,进一步优化除草技术,把握茎叶除草最佳用药适期,以提高控草效果。科学安全用药可以提高除草效果、减少药害发生、延缓抗药性产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一要确保有效性,将作用机理不同或单用时敏感性不同的化除药剂根据田间草相类别进行科学合理混配,达到高效防除目的,对长期连续使用导致产生抗性的化除药剂要暂时禁用或限用[8];选用安全高效的植保器械或喷雾器喷施除草剂,避免因“跑、冒、滴、漏”造成药液浪费,确保化除的有效性。二要确保高度精确性,选最佳的施药时间和药剂进行高效化除,在施药时既要科学混配以扩大除草范围,还要交替轮换使用化除制剂配方,降低抗药和耐药的风险。三要确保施药安全,喷施除草剂时对气候等条件要求较高,施药时的温湿度等因素对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施药时应尽量选用有利的天气进行。

猜你喜欢

草害稻麦除草剂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封闭式除草剂什么时间喷最合适
如何正确选择使用农药及除草剂
天津地区早春麦田虫害和草害防治技术
芝麻栽培中灾害防御措施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新疆甜菜病虫草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探讨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不同施肥措施的固碳潜力分析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