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戈壁日光温室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03-27任成梁张国龙殷稳娜谢建瑛
任成梁 张国龙 陈 婷 殷稳娜 谢建瑛
(1.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甘肃武威 733000;2.武威市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甘肃武威 733000)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总面积为4 852.06 万亩,耕地面积660.40 万亩。2022 年,全市日光温室面积达22.5 万亩,设施蔬菜产量达到120 万t 以上,其发展规模和产量均居甘肃省第1 位,武威市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之一[1]。古浪县作为武威市发展戈壁农业的潜力区域,近年来为了使黄花滩移民区搬迁群众搬得下、有产业、能发展,充分利用该区域沿沙荒漠土地的特点,依托当地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病虫害发生轻、土地资源广阔的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智能玻璃温室为主的戈壁农业[2-3]。截至2022 年,全县发展戈壁农业面积1.75 万亩,已成为移民区迁居群众增收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然而受土壤质地、种植水平、配套条件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移民区日光温室产业经济效益还不理想,提升空间还比较大。本文作者在对该区域日光温室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为供当地日光温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建设规模情况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作为甘肃省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目前集中安置人口达6.24 万人。自2014 年起,依托景电工程的黄河水供给,移民区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大力发展戈壁设施农业,至2022 年累计建成设施温室7 985 座。面对移民区沙漠化土壤质地的实际现状,目前建成的戈壁农业主要有4 种结构:第1 种是“土墙+钢架”日光温室,采用沙土筑墙,钢骨架主体建造结构,是移民区戈壁农业的主推结构,已建成该类型日光温室6 319 座共12 638 亩;第2 种是高标准日光温室,采用砖墙夹黄沙筑墙,钢骨架主体建造结构,已建成该类型日光温室999 座共2 997 亩;第3 种是钢架拱棚,采用全钢骨架建造结构,跨度分别为8 m、16 m,已建成该类型拱棚667 座共1 634 亩;第4 种是现代智能玻璃温室,由古浪县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智能玻璃温室1 座,生产面积200 亩。戈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为了解决当地移民区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1.2 种植模式现状
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是典型的荒漠化戈壁农业,土壤贫瘠、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有限,因此,日光温室种植效益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农户自发经营日光温室的积极性不够高。为有效推进移民区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壮大,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多措并举推动戈壁日光温室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该区域主要的日光温室种植模式有3 种:第1 种是农户自种。对有种植意愿和种植能力的农户,由农户自行种植自己的日光温室和流转他人日光温室进行种植,政府农技部门或农产品意向收购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和产品销售,风险和收益均归种植户所有。第2 种是集中流转分红。对从事发展其他产业、无种植意愿或无种植能力的农户,动员农户将日光温室作为资产入股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每座日光温室每年以平均3 000 元的标准向入股农户分红。第3 种是合作社托管。部分农户认为自己种植存在技术不成熟、产品销售价格无保障等风险,将个人日光温室交于意向合作社托管,合作社统一经营过程中聘用农户参与日光温室的种植和管理,每天按照80~100 元的标准发放劳务报酬,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中的所有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农户仅获得务工收益,不承担任何风险。
1.3 政策扶持现状
自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以来,为推动搬迁户的稳岗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扶持移民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以2023 年为例,古浪县出台了《2023 年农业产业奖补方案》,对集中连片规模达到50 座以上的新建“土墙+钢架”日光温室,每座给予补助5 万元,棚体建筑面积超过600 m2的部分,每平方米额外给予补助83 元,并统筹安排配套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对种植“土墙+钢架”日光温室的,每座给予补助1 000 元;对种植移民区高标准日光温室的,每座给予补助2 000 元。并对从事戈壁农业冷链物流、品牌认证、产品加工、市场拓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给予相应的扶持。2023 年,为进一步增强移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古浪县投资2 750 万元,初步对移民区墙体脱落严重的2 000 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为了真正完善后续扶持,累计建成调蓄水池51 座共1 500 万m3,为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沙化问题
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是典型的荒漠化戈壁农业,主要以黄沙土壤为主,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4]。经过多点取样检测,黄花滩移民区戈壁日光温室土壤平均有机质为2.5~5.5 g/kg、pH为8~9、全氮为0.01%~0.04%、有效磷为7~20 mg/kg、速效钾为40~100 mg/kg。由此可见,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比较低,而集中进行大面积土壤改良存在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的问题,土壤沙化问题成为了移民区日光温室提质增效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2 种植技术问题
由于移民区农户均为南部山区搬迁群众,外加年轻人集中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种植的多以60 岁以上或无能力外出务工的半劳力人群为主,这类人群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坚持采用山区传统的旱作模式进行生产管理,对现代化精细作业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对日光温室精准管理技术接受能力差,不愿意进行生产投入。尤其对于日光温室病虫害的防治,多在严重暴发后才采取措施,导致作物产量普遍不高。
2.3 保温效果问题
黄花滩移民区属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气温6.6℃,大于10℃有效积温1 940℃,无霜期142 d,极端最低温达-21.5℃[4]。因此,保温效果成为了限制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冬季正常生产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普遍存在保温被厚度不够、保温效果普遍不好等现象,基本难以满足该区域日光温室冬季极端天气的安全越冬条件,从而导致作物生长周期延迟、开花结果减少、秋冬茬生产严重减产等问题普遍存在。
2.4 后墙破损问题
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多以“土墙+钢架”结构为主,后墙采用沙土筑成,修建时后墙未采用防落沙措施。目前,普遍存在日光温室后墙破损滑落严重,落沙落土不仅占用了人工作业通道,减少了日光温室有效使用面积,而且导致后墙保温效果日趋减弱。若长期得不到修复,会严重缩短移民区日光温室的使用寿命,但2 次修复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光温室的投入成本。因此,后墙破损是目前移民区日光温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 销售渠道问题
移民区戈壁农业发展是以解决广大贫困户精准扶贫和产业脱贫为目的,按照“一户一座”标准设计,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户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形不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同时,移民区瓜菜种苗繁育、贮藏加工、冷链物流、包装营销等服务功能不健全,产业链条短,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长期流向低端市场,不具备高端市场竞争优势,限制了该区域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优化产业政策支持
黄花滩移民区基础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移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优化产业政策支持,持续推进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从根源上解决限制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避免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政策现象,打破以补贴养产业的窘境,引导农户自种自养,发挥主动谋发展的作用,扼制群众等靠要思想,切实提高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2 强化科技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是戈壁日光温室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因素,加快推进现代化精准管理技术的普及速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是推进移民区日光温室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措施。要注重示范合作社和种植能手的培植,有计划地组织合作社和农户到县内外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通过树立典型示范,逐步引领种植户转化保守思想,接受并应用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新技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不断提高戈壁日光温室的生产效益。
3.3 统筹财政资金,集中解决普遍问题
政府投入是移民区日光温室基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持续推进该区域日光温室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采用补贴、奖补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然而带动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应该在统筹财政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和财政贴息贷款的“撬动”作用,带动农户集中解决后墙脱落、保温效果不佳和销售不畅的普遍性问题,避免“等靠要”思想,只想着靠政府解决个性问题或靠政府补贴增加收益。土壤改良和种植技术提升等问题不能由政府托底,应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激发农户自我投入、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移民区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健康发展。
3.4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黄花滩移民区设施农产品缺乏有规模的交易市场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政府过多干预戈壁设施农业生产环节的行为,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反而有负面影响,良好的销售渠道和经济效益才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所以,政府应该在销售渠道和市场构建上加大投资力度,利用通畅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交易平台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并激发农户自发生产的积极性,将种植环节的被动推进转变为销售驱动的主动引领,因势利导,引导农户自发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