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寻常”中感悟人物形象
——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及赏析

2024-03-26执教诸向阳赏析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慈祥李大钊革命

执教|诸向阳 赏析|李 磊

【文本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编排在六下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语文要素包括“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能够使学生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教学中,只有抓住了叙事性作品的表达顺序,理清了写作思路,学生对于文章脉络的梳理才能水到渠成。语文教学对于教育性原则的体现,应该紧扣文本。叙事性作品以叙事为主,事中显情,以一件件的事为切口,学生才能入境悟情。文章共33 个自然段,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应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应立足文本,抓住课文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在教学时,可以紧紧扣住课后习题,围绕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先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精神品质。在关注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人物的言行,在品读中感受不同人物表现背后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在对人物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由于人物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能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能筛选出对理解人物形象有帮助作用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题目入手,扣住“回忆”,定位对象

师:(生齐读)为什么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生:因为这是作者在事情发生十六年后回忆的事情。

师: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什么事情呢?

生:十六年前,是父亲的被难日。

师:是回忆父亲的被难日,回忆父亲被害的经过。那什么叫“被难日”?

生:就是被害的那一天。

师:被杀害的那一天,叫“被难日”。是谁被杀害?

生:李大钊。

师:他的名字叫李大钊。同学们拿笔把这个名字写在课文纸上。一起来读这个名字。

师:(生齐读三次)重要的名字读三遍,记住这个名字。写这篇文章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作者叫李星华。

师:和李大钊是什么关系?

生:是父女关系。

师:父女关系,所以李星华是李大钊的什么?

生:女儿。

师:女儿回忆父亲十六年前被害,所以文章题目就叫——

生:十六年前的回忆。

师:到底是十六年前的哪一天呢?我们打开书,读读第1 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起说,是哪一天。

生:1927 年4 月28 日。

二、听写词语,区分形近字

师: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我检查一下。我们在课文纸上写几个词语,请一位同学上来写。(生写:避免、僻静、严峻)

师:检查一下写对了没有。写对的同学举手,给自己加一颗五角星,表扬自己。写错的订正。我们看黑板上的同学写对了吗?

生:对的。

师:请问,“避免”的“避”和“僻静”的“僻”差别在哪里?

生:部首不同。“避”是走之底,“僻”是单人旁。

师:想想看,为什么是这样呢?学语文要动脑筋。

生:因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僻静”的“僻”是偏僻的意思,“避免”的“避”是躲避的意思。

师:躲避时要做什么?

生:躲避要藏起来,要走,所以是走之底。

师:僻静呢?

生:僻静就是很安静,就是人很少。

师:对,人很少去,所以用的是单人旁。中国的汉字有的是和部首有关系的。读一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避免、僻静。

师:“严峻”的“峻”是什么旁?

生:山字旁。

师:找一找同音字。

生:马字旁的“骏”。

师:组组词。

生:骏马。

生:单人旁的“俊”,英俊。

生:还有木字旁。

师:读什么?

生:suō。

师:不是同音字。是换了一个偏旁,也可以。还有没有?(生说不上来)

师:“竣工”,听说过这个词吗?有人知道吗?它是立字旁的。来读读这些词。(出示,生齐读:严峻、骏马、俊俏、竣工)

三、抓住时间短语,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内容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前有没有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说说看。

生:李大钊生于1889 年10月29 日,1927 年4 月28 日牺牲,是河北乐亭人。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 年毕业后,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师:资料搜集得很全面,但是你的介绍是比较规范的,我们听后可能没留下什么印象。诸老师举个小例子: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的馆长时,聘请了一个人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一生抢答:毛泽东)

师:他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给他掌声。

师:毛泽东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现在你们知道李大钊有多厉害了。同学们对李大钊了解了,对生字词也掌握得不错了。我想问问大家,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课文里有好多表示时间的短语。拿出笔,把写时间的短语圈出来。(生默读圈画)

师:你们圈画的跟诸老师圈的一样吗?我们读读看。(出示表示时间的短语)

生:(齐读)1927 年4 月28日、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4 月6 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 日黄昏、第二天、昨天是4 月28 日。

师:这么多的时间短语,说明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请问4 月6 号的早晨是什么日子?

生:是李大钊被抓起来的日子。

师:这一天是李大钊被捕的日子。同学们看,诸老师用了三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出示)

生:被捕时。

师:请你仿照诸老师,想想看括号里可以填哪些词。思考一下,“被捕时”的前面填什么?

生:“被捕前”。

师:那么“被捕时”后面两个空该填什么?

生:“被捕后”“被杀害”。

师:“被杀害”可以写成——

生:“被害后”。

师:但“被捕时”后面不一定就是“被捕后”。想想看,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审问时”。

师:是“被审时”。这样我们理出了这篇课文的一条线索,大家读读看。

生: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师:这就是课文的一条线索。现在请你们看着这条线索,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927 年4 月28 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春天的时候父亲经常回来很晚,他在整理书籍和文件,“我”就在火炉边看他把书扔到火里去。

师:这样算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不算。

师:作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说得怎么样?

生:简短。

师:谁会说?

生:我试一试。1927 年春天,父亲经常出去,又时常整理书籍,把书籍烧掉。“我”问为什么,父亲也不回答。有一天,有很多警察到“我们”家来,母亲和妹妹都被抓起来了。在被审时,父亲严峻,平静慈祥。28 日黄昏时,“我们”回到家中。第二天,舅姥爷去买报时,才看见报上写“李大钊昨日被处以绞刑”。大家都很悲伤。最后,母亲让“我们”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师:她已经基本上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说得更加简洁。诸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帮助。我分别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选了一句话。(出示)

(生齐读“被捕前”句子)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坚决不同意离开北京。

(生齐读“被捕时”句子)

师: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

(生齐读“被审时”句子)

师:被审时,父亲非常平静、慈祥。现在,诸老师教你们一个办法:把这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放到“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里面去。比如,“被捕前”,父亲坚决不同意离开北京。这样说就简洁了,谁来试试看?

生:被捕前的事,1927 年……(说得还是很啰嗦)

师:被捕前,父亲怎么样?

生:被捕前,父亲坚决不想离开北京,要坚持他的工作,但大家都劝他。

师:要不要这么详细地说?听别人怎么简略地说。

生:被捕前,父亲坚决不离开北京,然后过了几天有一些士兵抓走了父亲和“我”,父亲不慌不忙。被审时,父亲也是十分平静。最后父亲被杀害了。

师:要说得简洁。谁再来说?

(生说)

四、关注人物言行、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诸老师出示的这三句话,再来读。(生齐读)

师:你们读出坚决了吗?这个句子里有两个反问,要读出坚决。(一生读)

师:有进步,把两个反问读出来了。谁再来读?要读出坚决。(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母亲为什么要劝父亲离开北京?

生:因为当时北京非常危险,很多人在抓捕共产党员。

师:北京的危险,用书上的话说是——

生:局势越来越严峻。

师:反动军阀要逮捕共产党人,而李大钊是共产党的创始人,反动军阀就是要抓领导者,李大钊的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劝父亲离开,朋友劝父亲离开,但是他坚决不离开。再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从李大钊说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李大钊的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决心。

师:对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忠诚,我们叫作“忠于革命”。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事业的人,请大家写下来:忠于革命。

生:李大钊不怕牺牲。

师:也就是说,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请把“不顾安危”写下来。

师:局势是如此严峻,但是,李大钊为了革命工作,坚决不同意离开北京,我们再来读读李大钊说的话。

生:(齐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我们来看李大钊被捕时的表现。

生:(齐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师: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不慌不忙”。

师:父亲是不慌不忙,请看“我”的表现。

生:“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师:为什么“我”如此恐惧,如此害怕?

生:因为“我”害怕被那些人抓走。

师:外面全是反动军阀,李大钊的家被包围了,“我”是那样害怕。父亲呢?

生:(齐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师:这一句是把“我”和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你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生:看到了李大钊的镇定,而且他好像早预料到这一天会来。

师:非常镇定,用一个成语叫“镇定自若”,请写下来。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看出了李大钊的镇定自若。外面全是反动军阀,“我”害怕极了、恐惧极了,而父亲却如此镇定。

生:(齐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师:这是被捕时的情况,被审时父亲的表现呢?

生:(齐读)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什么?

生:说明李大钊在被捕后遭受了非常多的酷刑。

师:李大钊遭受了严重的酷刑。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写“我”看到父亲没有戴什么?

生:眼镜。

师:他平时是戴眼镜的,这一次在法庭上没戴眼镜,也是说明他受到——

生:酷刑。

师:史料记载,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 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使用了多种酷刑,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他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叙》。敌人采用利诱的办法,许他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李大钊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酷刑,当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齐读)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什么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生:他那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为什么觉得不可思议?

生:因为他受这么大的酷刑,还一脸平静。

师:受到如此大的酷刑,他依然是那样的平静而慈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定不屈的李大钊。

师:还有吗?

生:从容不屈。

师:从容不迫,对吧?写下来。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这三句话,看看李大钊的表现。

生:(齐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

生: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

师:第二句呢?

生:(齐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生:动作描写。

师:第三句呢?

生:(齐读)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生: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师:作者对李大钊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李大钊。

生:(齐读)忠于革命、不顾安危、镇定自若、坚定不屈、从容不迫。

五、统揽语句,关注异同,发现矛盾,探究写法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觉得有什么共通的地方吗?他跟普通人做的普通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不是有点不寻常?哪里看出不寻常?

生:第一个是,北京很危险的时候,普通人会立马离开,但李大钊没有立马离开,还是坚持工作。

师:这是不寻常的。普通人早就走了,李大钊却不离开。

生:还有普通人假如被反动军阀包围,会很想逃走,会非常紧张,可是李大钊却不慌不忙。

生:第三是,普通人受了酷刑会非常狼狈,不会有平静的眼神,李大钊却是非常平静而慈祥。

师: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表现,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样。在我们的课文中,李大钊还有没有不寻常的地方?有没有不寻常的表现?

生:第5 自然段:“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也总会回答。”

师:可是这一次呢?

生: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是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师:不寻常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平常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

生:他是共产党员,所以不跟“我”说。

师:怕泄露了党的秘密。还有吗?

生:怕“我”太小,不愿意讲给“我”听,怕“我”卷入这次事件。

师:这是对女儿的保护。

生:因为平常时间充足,可以和女儿讲一些道理,而现在时间已经非常紧迫,没有机会,也没有多少时间跟女儿讲。

师:这一次的表现也是不寻常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男同学读开头,女同学读结尾。(生读)

师:有什么发现?

生: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

师:开头说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反复说父亲的被难日。这种首尾呼应,留在我们心中的是什么呢?

生:是女儿对父亲的思念。

师:文章当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地方还有很多,找一找。

生:第6 自然段写工友,后面第13 自然段也写到了。

师:这算不算前后照应?

生:算。

师:为什么在后面还要交代一下工友阎振三呢?

生:不交代就没法引出下文,没法写完文章。

师:是没法写完这篇文章吗?阎振三有没有告诉敌人?

生:没有。

师:说明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定的人。

师:作者在这里补充交代阎振三的事,前后照应显示出革命者对工友的影响之深。

师:同学们,李大钊这种不寻常的表现,是什么支撑着他?他为什么能做到不顾个人安危,敌人来抓,他不慌不忙;受尽酷刑,他依然平静?

生:为了革命的心。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找一找。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李大钊?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让他做出这些不寻常的表现。

生:(齐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是理想和信念支撑着李大钊,让他做出这样不寻常的表现。

(生齐读句子)

六、课外延伸,联系当下,诵读英雄故事

师:今年是2024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3 周年。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李大钊是其中一位代表。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本单元董存瑞的故事,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革命先辈的故事,在建党103 周年来临的时候,我们举行一个革命先辈故事会。

【赏析】

诸老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明晰了课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以时间为序,叙述清晰,以文传情,真挚感人。本课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梳理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事,而是在调动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支架,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再探究作者是怎样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以及情感表达真挚动人的,从而感受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对于人物品质“塑造”的力量。作者以女儿的视角回忆父亲的被难日,表达了一位女儿对父亲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同时借助课文,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教学时,对于人物形象的学习,指向了对课文语言情感的发现和体会。情既要内化于心,还应外显于行。语文课程要发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革命文化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物的深刻体会,课堂才得到了最自然的成功回馈。

文体意识、整体意识突出,让课文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本文是一篇以“忆”作统领、以时间为序、叙事清晰的叙事性作品。教学时抓住了叙事性作品的表达顺序,理清了写作思路,学生对于文章脉络的梳理自然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紧扣文本,策略的运用才能恰当,学生才能入境悟情,以一篇的学习带动一类文本的阅读。课文共33 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在教学时做到了不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将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圆润的整体。教学时,诸老师关注时间顺序,选取三句典型的人物描写语句,紧紧围绕其展开教学,紧凑而有力。

猜你喜欢

慈祥李大钊革命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慈祥的“巨人”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慈祥和慈爱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