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成为学生:教育的应然诉求
2024-03-26任永泽
任永泽
教育一直被喻为诗性的事业,要诗意地栖居。但当下教育现实以一幅幅图片展现时,做为教育人更多的却是一种震撼或焦虑,更感惭愧不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学生发展、成长危机现象频频被关注与思考。不难发现,时下的教育彰显了工具化、机械化、效率化的特征,教育中多了一种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的声音。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是,教育不仅疏离了学生原本丰富多彩的诗意、多彩、丰富的世界,而且压抑了学生仍需呵护关爱的心性成长。惯性思维、经验判断、主观设计的“理想轨道”使教育缺失了温度、生命与魅力,使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多了一种被动、消极适应,进而造成了以遏制学生为代价的“发展”。可以说,教育已背离了教育本来的初衷,不仅没有真正触及教育原有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无助于学生发展的内在提升。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教育生存之痛、发展之痛、变革之痛。现实的诸多屡见报端的“教育之问”一直以来就是业内及社会聚焦的热点话题。从“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到“教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批评之音一直未曾间断过。由此,使学生成为学生,便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应然诉求。
好的教育的目的,应满足学生内在需要,追求学生完满生活的充分展开,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具体、灵活、发展、多彩的,而非抽象、强制、呆板、单一。这需要给学生创设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认知、思考、判断与选择、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由此,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成,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发展,回归到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实践中,彰显学生生活的人文性、生命性、道德性、情境性、丰富性与生成性,将本属于他们的教育世界重新归还给他们,鼓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诗的远方,远方的远方就是教育。使学生成为学生,彰显了教育的深层意蕴与使命追求,也是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应然诉求。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充满“人性关切”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生命、人格与灵魂的整体建构,在具体、流动、丰富教育情境中诠释教育的意义,创设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场。因为,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趣,以教育信念、智慧、真情等教育性元素投入的一个发展过程。在此意义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声音,眼中、心中、意中、情中有学生,使学生在教育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提升,心灵世界的转向,让其生活获得其应然意蕴,此乃教育的深层意蕴与使命,也是教育的根本旨趣。
本欄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