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冬梅:做好根的教育

2024-03-26魏文琦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养对象共育广东省

魏文琦

2023年9月3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在粤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立活动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举行。活动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名师名校长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是“双名计划”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其中,吴冬梅名校长工作室是广东省首个由幼儿园园长担任主持人的国家级工作室。围绕她的教育理念,本刊记者近期对吴冬梅做了一次访谈。

《广东教育》: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30多年,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学前教育是根的教育,这句话怎么理解?

吴冬梅:华师附幼的文化墙上写的一句话是“从附幼起飞,做你自己”,这是我们尊重儿童的体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积蓄受用一生的能量。因为0至6岁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是扎根的教育,如果没有下面的根深蒂固就不会有上面的枝繁叶茂。

学前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幼教工作者不仅要呵护及培育生命,更要根植与引领生命,不仅是育苗人,更是护根者。“做好根的教育”是我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与孩子、老师心连心的沟通、奔赴,是我一直坚守的不竭动力。

中国学前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创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样的教育思想经久不衰,至今仍不过时。受其启发,我多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聚焦本土,探索幼儿园“活教育”的发展之路。

2015年我成为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在多元、开放、互动的培养中,促使自身教育理念持续革新、教育特色不断凝练、研究水平得以提升、管理方法优化升级。2016年我被华南师范大学任命为附幼园长,我回顾了自己从“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教师之教师”的角色变化,重新梳理了1990—2002年的一线班主任经验和2002—2015年的管理经验,从2016年开始的领导经验,及附幼71年的发展历史、教学特色和教育成果,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为理论基础,凝练出“至真”教育理念,打造了“至真”文化品牌。教育的起点是“求真”,教育的状态是“本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归真”。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知,我带领附幼团队领悟幼教真谛,探寻幼教真知,在真知真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广东教育》:“至真教育”在幼儿园管理方面有何现实意义?由此引领的教育生态打造、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何实践创新?

吴冬梅:“至真教育”既回答了“历史悠久的园所重新焕发活力”的现实之问,也回答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至真教育”的“真”,既包含了对园所底蕴的分析,也蕴含了对幼儿园培养目标的思虑。至真教育以培养“质朴善良、快乐健康、身心自由、知行有爱的真孩童”为目标,将园本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家园共育等影响教育目标达成的核心要素,有机地整合到“幼儿发展”的目标之下,形成至真课程、致真团队和挚真家园。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幼儿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使团队凝心聚力、扎实奋进。

我们出版了《课程·教师·共育:幼儿园至真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基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特点,凝练园所教育理念,搭建园所教育体系,并进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园家社协同共育等方面的教育实践。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至真课程立足国家文件和地方政策要求,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创设了具有本土化、特色性的园本课程。通过多元的教育主体、多样的教育资源、拓展的教育内容、拓宽的教育空间、灵动的教育场景、灵活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教师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人物。致真团队秉持“求真知,行真事”的作风,注重“群体针对培养、梯队层次发展”,为教师成长搭建专业平台。立足每类教师群体的实际特点和现实困境,唤醒教师成长的内源力,形成教师培养的特色模式和做法,如:借助教育实践基地优势,创新了新教师职前职后三段式培养方式;利用大学专家资源优势,建立教师成长学院;利用园内名师众多优势,组建导师团等。

家庭、社区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经验的主要来源,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核心力量。挚真家园坚持“幼儿发展、共建共享”的理念,盘活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力量、激发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能力。核心的经验有以下三点:一是凝聚共识性目标,即确立四育目标、辨析共育关系;二是创造合作的基本条件,即目标一致、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共同受益;三是明确共育主体间的关系,即强化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明确家庭的主体责任、挖掘社区的支持功能。

《广东教育》:华师附幼近年的课题成果“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1+N)”,以开放的理念建构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调动了社区生活资源、家长资源、大学资源等,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成了幼儿园的一张名片。目前,课题的推进情况如何?

吴冬梅:科研促进发展,科研引领发展,是华师附幼的重要理念。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模式,是一代代华师附幼人深耕深研的内容。目前,围绕协同共育这一核心,我们成功申报了16项相关课题,其中包括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项。该模式重塑了园、家、社三者的主体关系,提出了“育幼儿、育教师、育家庭、育社区”的四育目标,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这一创新做法整合三方教育资源,已经凝练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成果奖2项,专著《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出版两年多,已被全国4所职业院校作为参考教材。

当前,附幼重点推进的项目是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我们已建立了“自然情感教育”“大学精神熏陶”“公民意识萌芽”的社区特色课程。将其中最成熟完整、最易复制借鉴的部分,联合省内6所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地域的幼儿园进行新的探索,期望建立一套“1+N”的社区共育课程资源,与全省的幼教同行分享。“共育课程”致力于打破“教育资源=园内资源”的误区,改变传统“坐中学”“园中学”的模式,让幼儿的发展与生活链接、与环境关联,让幼儿走出园门、走进社区,在开放、真实、自由的自然、社会中,通过亲身體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扩展教育的范畴,拓展成长的可能。

除了“四育目标”,此项目还包含了资源开发七项策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的创新等,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念上,帮助各园所完善共育的理念,深刻理解共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实践上,帮助各园所建设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与社区建立紧密关系,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稳定性、持久性,解决了以往资源“易于流失、浅尝辄止”的问题;多元创新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实现了幼儿探索与学习的深入性,解决了以往社区活动“流于表面、形式主义”的问题。

《广东教育》:作为2018-2020年广东省幼儿园名教师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您在成果辐射、培养新教师等方面,起了怎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对您未来三年主持国家级工作室有什么启发?

吴冬梅:组建之初,我从团队的实际情况及未来愿景出发,制定了“提升自我—培养骨干—形成特色—辐射区域”总目标,引领培养对象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成长共同体,推动培养对象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教学成果获奖、论文论著发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吴冬梅幼教明师团名园长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等,共享幼教资源、传播幼教锦囊,建成辐射省内外的教师网络学习空间。

我从自身专业成长的经历出发,结合培养对象的需求,挖掘园长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痛点、难点,如构建鲜活的园所文化、实行有序的园所管理、打造特色的園本课程、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等,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培训、专家指导、实地诊断、跟踪改进等方式,帮助他们扎根本土、努力钻研、积极实践,不断地解决难题、突破困境。出版了《源头活水探“真”知——吴冬梅名园长工作室本土教育创新实录》,希望能为

同行们提供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范本。

接下来,我将以“双名计划”工作室建设为契机,以“提升广东省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为主要任务,以打造一支广东省名园长团队、培养一批广东省中青年园长为目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广东省学前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共享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教研直播等途径,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及中西部偏远地区,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美好期盼。

《广东教育》:本期“双名计划”,您入选华中师范大学培养基地,从2023年3月起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深度研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大先生”要求,您如何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大先生”?

吴冬梅:教育家型园长应以“大先生”为目标,修身修业为先,教育教学为本,示范指导为重,拥有高远的教育情怀、独到的教育思想、创新的教育实践、丰硕的教育成果,饱含奉献精神,勇于担当,让成果惠及更多孩子和老师。

黄焕娜,汕头市外砂华侨学校总务处主任,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获“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本,主持参与省、市教育科学科研课题5项。

吴冬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政府督学,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幼儿园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她创设幼儿园“至真”教育体系,提出“园家社协同共育1314模式”,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参编出版多本教材和专业书籍,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2项。

猜你喜欢

培养对象共育广东省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江苏启动档案人才“151工程”
本刊编委吕建新、周翔天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卫生领军人才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