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4-03-25高跃民李云章王金山罗业严张轩敏
高跃民 李云章 王金山 罗业严 张轩敏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景元中医院 厦门 361010)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以压痛、局部肿胀、活动受限等为主,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此类骨折的常用手段,可有效缩短骨折解剖结构的恢复时间,增强局部稳定性[1]。但该治疗手段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容易影响骨折端的血运状态,造成骨折出现延迟愈合的现象[2]。石膏外固定作为人体骨折常用无创保守治疗手段,可通过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合理的固定处理来缓解局部疼痛症状及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进而缩短患者骨折恢复时间,但依然有一些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不佳,需寻找其他高效治疗手段[3~4]。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是在手法复位处理后使用小夹板来固定骨折部位的一种无创保守治疗手段,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各类骨折治疗中,得到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5~6]。鉴于此,本研究将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重点研究对骨折愈合、骨代谢指标、疼痛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对照原则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景元中医院诊治的12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25 例;年龄57~78 岁,平均(67.12±6.33)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9 例,摔倒18 例,撞击13 例;骨折至到院时间6 h 至5 d,平均(2.60±1.16)d;骨折类型:伸直型骨折33 例,屈曲型骨折27 例;AO 分型:C1 型12 例,B2 型14 例,A2 型18 例,A3 型16 例。研究组男33 例,女27 例;年龄56~80 岁,平均(67.17±7.20)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1 例,摔倒17 例,撞击12 例;骨折至到院时间4 h 至6 d,平均(2.65±1.02)d;骨折类型:伸直型骨折31 例,屈曲型骨折29 例;AO 分型:C1 型14例,B2 型13 例,A2 型18 例,A3 型15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景元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审批号:201900365 号)。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与桡骨远端骨折相关诊断标准相符[7],并经X 线检查证实;闭合性骨折;骨折至到院时间短于1 周;意识和精神状态正常,具有良好的配合度;知情自愿参与;年龄50~80岁。(2)排除标准:陈旧性或多发性骨折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有内分泌系统疾病者;患肢出现软组织感染或关节脱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主要步骤包括:心肺障碍选择局麻,其他免除局麻,选择坐卧位和平卧位,充分展开患肢,让前臂旋前、手心朝下,接着医者单手紧握患肢肘部,另一手紧握腕部给予对抗性牵引60~120 s,根据患者骨折类型给予按压、复位等操作。根据前壁长度、周径等制作合适的石膏模型,保持石膏模型上下方分别至前臂三分之一处及腕横纹下方1~2 cm 处,最后用三角巾吊起患肢置于胸前。研究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1)手法复位。医者、助手分别紧握患者手掌、前臂肘关节,使前臂保持稍向旋前状态,肘关节屈曲成直角,充分向外伸展患肩,用力捏住大拇指、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并扣紧,让双拇指、其余手指分别处于远端背侧、腕掌部,接着顺前臂长轴给予对抗性牵引,时间为5~6 min,使用手法进行整复处理。(2)小夹板固定。按照患者胖瘦、体型和骨折类型使用一定尺寸的小夹板给予固定处理,为了进一步强化固定,在骨折移位方向放置衬垫。骨折类型不同则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需于伸直型骨折者掌侧夹板近端放一衬垫,并于背侧夹板远端再放一衬垫,目标是让桡侧、背侧夹板远端超出腕关节,让夹板近心端抵达前臂中上方1/3 处,并使腕关节有充足背伸尺偏位;需于屈曲型骨折者背侧夹板近端放一衬垫,并于掌侧夹板远端再放一衬垫,并让掌侧、桡侧夹板远端超出腕关节,使腕关节有充足背伸尺偏位。上述操作完成后分别在尺侧、桡侧、背侧和掌侧固定好小夹板并借助束缚带给予有效绑扎,X 线检查结果提示达到标准后,用三角巾吊起患肢置于胸前。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治疗后3 个月将X线检查结果及症状作为依据对两组展开疗效评估,检查提示骨折愈合,外观无任何畸形,不影响日常生活,同时也未残留疼痛症状为优;检查提示骨折基本愈合,外观无明显畸形,轻微影响日常生活,同时局部偶尔出现轻度疼痛症状为良;检查提示骨折基本愈合,外观无明显畸形,但发生远端轻微移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活动,同时局部常出现轻度疼痛症状为可;未达到上述标准为差。(2)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对比桡骨短缩长度、生成骨痂时间及骨折线完全消失时间来评价两组骨折愈合情况。(3)腕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通过Cooney 腕关节功能量表来评估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越好。(4)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5)疼痛因子: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采用ELISA 检测两组脑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及缓激肽(BK)。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 软件处理数据。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疼痛因子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研究组桡骨短缩长度、生成骨痂时间及骨折线完全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s)
骨折线完全消失时间(月)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桡骨短缩长度(mm)生成骨痂时间(月)60 60 t P 1.05±0.34 0.24±0.10 17.704 0.000 2.03±0.33 1.63±0.30 6.947 0.000 3.95±0.24 3.60±0.19 8.857 0.000
2.3 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BGP 水平均升高,TRACP-5b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BGP 水平高于对照组,TRACP-5b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代谢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骨代谢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TRACP-5b(U/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BGP(μg/L)治疗前治疗后60 60 t P 3.13±1.04 3.10±1.08 0.155 0.877 3.84±1.22*4.84±1.63*3.805 0.000 10.12±3.00 10.67±2.77 1.043 0.299 6.47±2.10*4.19±1.55*6.766 0.000
2.4 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Cooney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oney 各项评分(握力、疼痛、活动度、功能状况)均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Cooney 各项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Cooney 各项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功能状况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握力治疗前治疗后疼痛治疗前治疗后活动度治疗前治疗后60 60 t P 8.20±2.44 8.13±2.10 0.168 0.867 16.84±4.17*21.04±3.12*6.247 0.000 14.17±2.98 13.77±2.65 0.777 0.439 20.12±3.34*22.50±1.55*5.007 0.000 10.98±2.13 11.25±2.04 0.709 0.480 19.12±4.20*21.57±2.44*3.907 0.000 10.31±2.10 10.12±2.07 0.499 0.619 19.76±3.25*21.57±3.00*3.170 0.002
2.5 两组疼痛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因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PY、PGE2、BK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疼痛因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疼痛因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BK(μ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NPY(μg/L)治疗前治疗后PGE2(pg/ml)治疗前治疗后60 60 t P 177.20±31.25 181.76±28.45 0.836 0.405 125.12±24.13*96.20±13.75*8.066 0.000 257.33±22.40 261.20±24.13 0.911 0.364 206.25±31.20*178.44±14.77*6.240 0.000 17.12±4.25 17.60±5.33 0.545 0.587 9.10±3.13*7.24±2.85*3.404 0.001
3 讨论
桡骨远端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区域,也是人体所有解剖结构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部位,在受到突然外力冲击,骨折风险较高。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若未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可引起腕关节慢性疼痛及僵硬,影响手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上处理此类骨折的手段有手术、保守治疗之分,前者可借助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端以促进骨折部位愈合,虽疗效明显,但创伤较大,很多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耐受,故保守治疗现已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9~10]。因此,选择何种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石膏外固定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保守疗法,可通过为患者量身定做石膏模型来固定骨折部位,具有操作简单、可塑性强及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点,比如石膏塑型后无法按患肢肿胀程度来改变固定的松紧度,过紧时容易影响局部血运状态及舒适度,而更换石膏模型可增加骨折移位的发生率,导致桡骨短缩和腕关节活动受限[1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同样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保守疗法,一方面可借助衬垫、夹板约束进行空间固定,促进骨折端稳定,腕关节面平整,减少骨折移位的发生,另一方面可根据患肢肿胀程度对固定松紧度进行调整,进而减少肌腱紧张的发生[12]。徐善强等[13]指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不仅操作便捷,而且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愈合情况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Cooney 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杨兵等[14]学者的研究结果近似。提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可获得更确切的疗效,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BGP 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种活性多肽,通过检测血液中BGP 水平不仅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情况,还可有效了解成骨细胞状态,对促进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TRACP-5b 是由破骨细胞分泌,通过检测血液中TRACP-5b 水平可反映生理条件及各种病理条件下的骨代谢状况,对骨基质存在一定降解效果,影响骨折修复过程[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BGP 水平高于对照组,TRACP-5b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骨代谢状态,这可能是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恢复较快的重要原因。
NPY、PGE2、BK 均属于临床常用的疼痛因子,其中NPY 可通过促进血管收缩,造成血管痉挛而导致疼痛症状的出现或加剧;PGE2不仅可对周围伤害性感受器产生一定影响,促进神经根的敏感性提升,还直接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引起或加剧疼痛症状;BK 可直接参与机体炎性痛觉过敏,引起持续性疼痛[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NPY、PGE2、BK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有助于下调疼痛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机体疼痛程度。究其原因可能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可根据患肢肿胀程度来改变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固定所致肌腱紧张及局部挤压痛有关,也可能与治疗后骨折愈合速度较快存在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显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骨代谢指标及调节疼痛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