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精心打造“土特产”品牌谱系

2024-03-25徐刚毛绪强魏龙飞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土特产奶山羊山茱萸

|本社记者 徐刚 毛绪强 魏龙飞

»延川县苹果红了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重中之重”,足见分量;产业兴旺,方能农强。

“土特产”一头连着助农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前景广阔。

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陕西省,近年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挥气候类型多样、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聚力打造苹果、猕猴桃、蔬菜、茶叶、食用菌等8大产业链,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推动全省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苹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猕猴桃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奶山羊养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多年的持续发力,让众多从“三秦”大地破土而出并带着温度的农产品,逐步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了良好口碑,陕西“土特产”已成为全省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建立“土特产”比较优势

陕西南北狭长,地貌多样,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鲜明的地域特色为陕西做好“土特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段时间,延安市延川县杨家圪台镇孙家塬村村民杨志国正在自家果园里组织工人采摘苹果,由于懂技术、会管理,杨志国种的苹果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他的苹果早早就被果商订购一空。“果园一共14亩,今年预计收入超20万元。”杨志国说。

果商何凯文介绍,每年他都会来延川县收几百吨苹果,今年的果子品质很高,糖分、成熟度令人满意。

延川县地处陕北山地苹果产业带,近年来该县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2.7万亩,2022年产量达20.01万吨,综合产值达14亿元,黄土地上结出了“幸福果”,果农们“种”出了好日子。

陕西省做好“土特产”文章,既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又在“特”上找准发力点,打造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做到与众不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渭南市富平县,自2003年将奶山羊产业提升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后,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富平奶山羊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

富平县地处北纬34度黄金养殖带,气候环境温润,山川河塬相间,适宜的地理环境和适合的养殖模式,让富平成为奶山羊特色优势产区。而且奶山羊个头小、吃得少、繁殖快、乳质优,对场地、饲料的要求不高,几乎不与人争粮,投入少且收入相对稳定,适宜农户小规模养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致富的优选产业。

如今,富平县奶山羊存栏量达到72万只,生鲜乳总产量25.4万吨,羊乳制品产量达到4.6万吨,奶山羊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带动就业5000人,奶山羊已成为富平百姓心目中的“美羊羊”。

既要集中优势资源在全国推出一批代表陕西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又要依托各地生态优势发展“小而美”的乡村富民产业,这是陕西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关键。

在汉中市佛坪县,一个仅有3.5万人口的小县依靠山茱萸这种食药同源的“土特产”,富了百姓、美了环境。

“近年来,佛坪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绿色产业,不断延伸山茱萸产业链,山茱萸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常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占我国山茱萸总产量的六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山茱萸之乡’。”佛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钦对记者说,“随着佛坪山茱萸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山茱萸酒、山茱萸饮料、山茱萸果干等相关加工品也相继问世,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佛坪县坚持以花为媒、文旅融合,每年的“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动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赏山茱萸花,品山茱萸味”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告诉记者,目前,陕西省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在立足“口粮必保、谷物自给”的基础上,正积极培育苹果和猕猴桃产业集群,打造渭北北部、渭北南部和陕北山地三个苹果产业带,形成秦岭北麓、汉丹江流域两大猕猴桃产业带;突出奶山羊等优势品种,打造陕南生态养殖、陕北肉牛肉羊和关中高端乳品产业带;全力打造秦岭高海拔山区、渭北高海拔塬地、陕北高原地区三条高山冷凉露地蔬菜产业带,并加快建设汉中有机绿茶、安康富硒茶、商洛白茶和泾渭茯砖茶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逐步构建起完整且具有陕西风土人情的“土特产”品牌谱系。

延链补链助推“土特产”优化升级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现代农业的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韬看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既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能促进产业振兴。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开出了“小木耳,大产业”的“良方”。三年多来,柞水县按照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木耳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嬗变:全县建设木耳大棚2829个、生产基地91个、专业村65个,年发展木耳1.1亿袋、产出干木耳5600吨;形成百万袋木耳示范基地45个、“万袋”以上种植户3900户左右,木耳生产设施化栽培比重突破70%,行政村木耳基地覆盖率达100%。

»佛坪县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动游客如织

»柞水县金米村木耳种植基地

»周至县猕猴桃挂满枝头

“过去我家种木耳少,没啥收入,全家都住着土房。这些年,我们家承包了两个大棚种植木耳,一年能多赚几万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金米村村民陈多秀感慨。

此外,柞水县围绕木耳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从抓环节向抓体系的转变。

“生产端,我们推进木耳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建成科沃、野森林2个万吨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生产线。”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家桢告诉记者,在加工端引进初加工企业10家、深加工企业9家、销售企业13家,形成了以木耳龙头企业为骨干、木耳产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市场化发展格局。新建木耳加工生产线12条、生产车间1.2万平方米,策划木耳氨基酸提取、黑木耳多糖等深加工项目40个,成功研发出木耳肽、木耳啤酒、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产品22类99种,福玻斯精酿啤酒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促进了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同时依托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发展电商经营主体190余家,开设柞水木耳直销店、网店131家。

再看陕西两大“拳头”产品之一的猕猴桃。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7月的数据显示,该省猕猴桃种植面积99.91万亩、产量138.8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

提猕猴桃就不得不提“秦岭北麓、终南山下”的周至县,该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2万亩,约占全国的15%,鲜果年产量达5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0%,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为了从源头保障品质,我们在猕猴桃种植端大力实施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物理防治等标准化管理技术。”周至县姚力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力说。经过不断尝试,他们研究开发出“即食”翠香猕猴桃——“秦星仙果”猕猴桃品牌,并申请国家专利,解决了国产猕猴桃需要消费者自己催熟、“硬着吃不成、软了吃不完坏掉”的痛点。

为推动猕猴桃产业由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延伸,周至县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一产做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品种优化、土壤改良、架型改造三大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5150亩;以返乡大学生为主体,实施“新农人计划”,按照30~50亩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推进集约化种植。“二产跟进”,提升改造3.5万吨高标准贮藏保鲜库;支持1~2个龙头企业进行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生产车间、引进速冻果汁果浆等先进设施设备;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三产提升”,统一建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地标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构建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平台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秦岭北麓、沙河经济带、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三带”建设,促进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目前,陕西累计创建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以强镇为基础、园区为引擎、集群为骨干的全产业链建设支撑平台。

通过柞水木耳和周至猕猴桃延链补链推进产业发展的“窗口”,我们看到,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陕西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发展,全环节提升加工能力,全领域培育经营主体,全要素促进产业融合,全方位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助推陕西“土特产”优化升级。

品牌营销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实惠到卖品牌,陕西省把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强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提升陕西“土特产”自身价值的根本出路。

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底蕴厚重,资源丰富,品类多样,品质优良。

守着金饭碗,不能过穷日子。

“我们严选品种,严控品质,严管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把产品变商品,实现优质优价,实现了从‘名不经传’到‘洛阳纸贵’的蝶变。”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主任程晓东说。

大荔冬枣是渭南市大荔县的支柱产业,2022年,全县冬枣面积达到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60亿元。

为巩固提升大荔冬枣市场地位,大荔县攥紧品种这个核心“芯片”,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把脉,加快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研发推广,目前冬枣品种有140多种、居全国之首,其中“冬枣820”品种市场价格较普通冬枣高出15%~20%。

如今,大荔县拥有冬枣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域内域外结合”模式,现场推介、直播下单、产销对接等形式,将大荔冬枣推介到全国各地。

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说,大荔冬枣能得到市场青睐和消费者认可,离不开市县两级对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现在大荔冬枣的市场认可度很高,我们的产品都会打上大荔冬枣的标识。”

走南闯北,让全国领略陕农优品风采;搭台唱戏,让人们感知“三秦”大地味道。

2023年3月24日,陕西在北京新发地国际农产品会展中心举办陕农优品(北京)产销对接活动,来自全省的46家陕农优品代表企业走进北京新发地,与拼多多、本来生活网等多家渠道商、采购商进行精准对接,进一步加强产销企业交流合作,拓宽陕农优品销售渠道。

一个星期后,陕西又在合肥举办陕西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展示特色农产品发展成果,现场推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通过营销和推介,陕西的农业品牌已被人熟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仅仅是当地“吆喝带货”“提篮叫卖”的缩影。陕西聚焦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出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关中奶山羊、安康富硒茶等多个耳熟能详、众人熟知的“土特产”,形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50多个,建成1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区域公用品牌达117个。依托茶博会、农交会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拓展销区市场和节庆市场,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产销对接活动,有力打通销售渠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业品牌建设涵盖多个方面。从陕西擦亮农业品牌的做法来看,培优品种是核心,培养品质是基础,培育品牌是关键,需在夯实质量、做精加工、畅通流通、强化管理等多方面发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逐渐绘就出一幅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猜你喜欢

土特产奶山羊山茱萸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山茱萸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豫西南山区山茱萸播种育苗技术
奶山羊的营养需要与干物质采食量
EM发酵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饲喂奶山羊的效果试验
褪黑素膜受体MT1与MT2在妊娠期奶山羊卵巢中表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