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应用阐述
2024-03-25田烨晖费宏亮
田烨晖 费宏亮
右美托咪定最初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镇静中, 但此药物不仅具有显著镇静、镇痛作用, 同时其还具有促进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抗炎、保护心肌等作用,可适用于手术麻醉中, 尤其能有效缓解心血管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促进机体有效恢复。本文将以此展开全面研究, 旨在促使心血管手术的质量不断提升。
1 右美托咪定药理学特征
右美托咪定隶属于G-蛋白偶联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对肾上腺素具有一定激活作用,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具体包含3 种亚型, 分别为α2A、α2B、α2C, 其分布范围较广, 不仅包含全身器官血管, 同时还包含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α2A 主要分布区域为脑内蓝斑区域, 对调节患者睡眠与觉醒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具备伤害性神经递质调整功能, 可有效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右美托咪定对α2A 选择性明显较高, 既可及时促使患者镇静、进入睡眠状态, 还可避免对其呼吸产生抑制现象, 充分保障患者麻醉安全。另外, 右美托咪定还可在α2A、α2C 作用下发挥其镇痛功能, 降低患者对疼痛感知力, 3 种受体共同作用可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及避免呼吸抑制, 促使麻醉质量显著提升[1]。
2 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机制
2. 1 保障机体血液流动学稳定性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时需接受气管插管等措施, 其对机体刺激性明显增加, 进而易产生交感神经兴奋, 血儿茶酚胺浓度、血压水平、心动过速发生率等均随之增加, 促使血液流动力学水平随之升高, 心肌耗氧量也因此增加, 而患者本身受病症影响心脏功能较弱, 进而促使其心肌缺血、缺氧发生率明显增加。在此情况下麻醉师及时小剂量缓慢向患者输注右美托咪定可促使其中枢神经系统蓝斑核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提升, 进而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及时被抑制, 儿茶酚胺水平、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呈剂量依赖性、交感神经活性等均因此陆续下降, 最终患者血压水平也可随之下降, 保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避免其可因此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在此过程中右美托咪定输注剂量、输注效率至关重要, 若输注剂量过大、输注速度过快可促使血管收缩, 血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 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影响后续手术实施[2]。
2. 2 保护患者心肌功能 部分心血管手术患者受其病症影响及治疗需要, 需及时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系统,从而达到保障身体其他部位血液循环基本需求。体外循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长时间暴露在环境中, 对单核/巨噬细胞及补体激活具有一定刺激作用, 同时受手术影响, 患者身体应激反应水平、交感神经活性及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 促使心肌易产生缺血、缺氧状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发生率明显升高。通过及时对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实现血流分布跨壁调节,促使心外膜血液流向转移至心内膜, 改善心内膜心肌供血状态, 避免心肌梗死症状产生, 以此保护患者心肌功能。同时右美托咪定对改善患者心率、心室舒张功能等具有明显作用, 促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量也因此明显增加, 避免心内膜心肌缺血, 从而保护患者心肌。
2. 3 避免患者围术期产生心律失常症状 心律失常在心血管手术并发症中发生率相对较高, 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气管插管刺激性明显较大, 可促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 进而因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心律失常;另一方面为患者窦房结激动失常, 促使激动传导产生缓慢、阻滞等情况,影响心脏搏动, 进而引发心律失常。针对前者, 可通过小剂量、缓慢输注右美托咪定的方式改善, 右美托咪定本身具有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进而促使心率水平有效下降。近年有研究表明, 右美托咪定对窦性文氏周期长度、窦房结恢复周期、PR间期等均具有延长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右美托咪定对窦房结、房室结等具有抑制功能, 因此, 通过及时对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可避免其产生心律失常症状, 并将其心律转为窦性节律, 促使手术安全性有效提高[3]。
2. 4 抗炎作用 心血管手术风险性相对较高, 受手术操作、手术室环境、器械等多方因素影响, 患者在术中、术后可能产生多种炎性症状, 对其创口愈合、脏器功能、治疗周期及生命安全等均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相继有研究者表明, 右美托咪定具有显著抑制炎性反应作用, 可促使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下降, 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最终保障患者身体有效康复。右美托咪定抗炎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但其抗炎作用对保障心血管手术安全性具有明显作用。
3 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具体应用
3. 1 右美托咪定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具体应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心血管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大型手术之一, 其主要用于冠心病治疗中, 通过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促使患者心脏缺血、缺氧症状有效改善, 促使心脏功能有效恢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规模较大, 难度性与风险性较高, 需为患者建立相应循环系统, 手术操作过程中麻醉与手术的双重刺激可促使机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儿茶酚胺水平及心率、血压等均明显上升, 心肌耗氧量增加, 患者因此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对此对患者及时合理使用右美托咪定并控制输注速度与输注剂量, 可促使患者血压水平、心率水平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肾上腺素水平、心肌肌钙蛋白水平、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等均显著改善, 充分保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避免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症状, 尽可能避免心肌功能受影响。右美托咪定还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从而降低患者炎性症状发生率, 再次对患者起一定保护作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临床中主要可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比之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性更高, 部分患者术后会产生认知功能障碍症状, 而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脑组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可有效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另外, 还有研究表明,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虽可促使患者苏醒时间延长, 但可降低患者术中血压水平降低频率、心动过缓发生率及术后6 h 皮质醇水平、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脑氧摄取率等,减少对患者心脑的不良影响, 促使麻醉与治疗安全性显著提升[4]。
3. 2 右美托咪定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具体应用 心脏瓣膜病属于心脏病的一种, 可促使患者产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咳血、心绞痛等各种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安全影响明显较大。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较为高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将患者病变瓣膜替换为人工瓣膜, 可促使患者心脏基本功能得到有效保障。但与此同时手术也具有一定风险性,可促使患者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进而对其心、肾、脾、肺等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最终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对此有研究指出, 右美托咪定对患者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可降低脑氧摄取率及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 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血浆S100-β 蛋白水平等也均可因此降低,促使患者脑氧代谢水平明显改善, 避免其产生脑缺血、缺氧症状, 保护患者脑组织。另外, 受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中作用机制影响, 其可发挥抗炎、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保护心肌等作用, 促使手术顺利实施,同时还可对患者心、肺、脑等相关器官、组织及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避免患者因此产生其他并发症[5-7]。
3. 3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心导管介入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心导管介入手术顾名思义需将导管置入心脏中, 从而借助导管实施后续相关手术操作, 受手术方式影响需对患儿进行深度镇静, 促使手术安全性可得到有效保障。利用右美托咪定对患儿深度镇静时可促使其心率水平、呼吸比、苏醒时间等随之降低, 充分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与持续性;使用右美托咪定还可保障患儿呼吸顺畅性, 避免其产生呼吸抑制症状;使用右美托咪定期间还可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及时调节使用剂量, 进而促使麻醉质量不断提升, 对围术期安全性、苏醒质量等均具有保障[8,9]。
3. 4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具体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主要是通过手术对患儿异常心脏解剖结构进行矫正, 促使心脏功能常态化。此手术风险性也明显较大, 且患儿年龄较小, 通常术中易产生较为强烈应激反应, 导致其脑损伤。通过将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可及时对患儿进行交感神经、窦房结功能抑制,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且不易导致患儿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情况;右美托咪定具有较强镇静、镇痛作用, 不仅有助于促进手术顺利实施, 同时还可保证患儿苏醒期相对安全, 避免其有躁动现象发生;右美托咪定还具有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作用, 避免患儿术中、术后产生不良反应, 充分保障围术期安全性[10-12]。
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具有显著作用,不仅镇静、镇痛效果显著, 同时其还具有显著抗炎、保护心肌、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抗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等作用, 无论在成人或是小儿心血管手术中均具有显著作用与安全性, 能促进手术顺利实施及术后有效康复。但右美托咪定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关于不同手术的具体麻醉剂量尚无明确定论, 同时关于右美托咪定麻醉机制未完全明确, 对此还需进行更深入研究, 便于促使后续临床麻醉安全性、质量性及效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