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湖县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和研制农药的那些事

2024-03-25秦兆桢王义云

世纪风采 2024年3期
关键词:建湖小试杂交稻

秦兆桢 王义云

1975年9月,我调到建湖县科技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我想只有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先后走遍建湖许多乡镇农村,调研了不少工厂,感到农村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农药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所以农业损失比较大,有时甚至绝收;同时发现如果研究、试验水稻新品种获得成功,改进栽培方法,那么水稻生产将上新台阶,但试验条件太差,影响了进度和早出成果。工业情况比较复杂。凡是效益较好的企业,产品基本能适销对路。产品如何能适销对路?主要是科技含量较高。为什么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主要靠好的科技人才在不断开发新产品。从基层调查的情况来看,要使工农业生产上去,关键是人才,有了人才,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工农业生产就会上去;有人才,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于没有人才。这些正是我们科技组要做的事。经过讨论,科技组的同志认识一致,便向领导汇报了我们的想法。领导非常支持。于是科技组就开始工作。按照分工,我分管工农业科技。

试验、推广杂交水稻

提高土地亩产量、产值和效益,是农业科技要抓的重点。一般来说,栽培方法改进,能提高亩产量在300至400斤左右,如建湖在20世纪50年代沤田改造为旱地,即由一熟改为两熟,增产300多斤。后来在60年代进行品种改良,由土种改良种,又增产300多斤。到了70年代,由粳稻改为籼稻,又增产200多斤。而后两熟改三熟只增产100多斤,劳动强度很大,农民太辛苦。他们说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不合算。要再提高亩产量,必须要有新的办法。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近湖乡有个农业技术人员叫黄务涛,是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生,正在运用湖南省袁隆平才研究成功的杂交稻新品种进行小试(在实验室或田间的小块地上做试验)。如果小试成功,水稻亩产量可提高300斤左右;但他的试验条件太差,必须给予适当支持。因此我们准备给他立个科研项目,并给予1000元的科研经费,但必须有详细的试验记录。他非常高兴,并保证完成任务。我们在其他地方也作了试验布置。

一年后,我们把做试验的同志集中开会,总结试验成果。试验表明,杂交水稻在建湖都能增产,一般每亩都能增产200至300斤。但是,增产机理是什么?在大麦茬口、小麦茬口、绿肥茬口中,到底栽哪种苗晟好?试验小苗的说小苗好,试验中苗的说中苗好,试验大苗的说大苗好,各有各的理。但是依据是什么?都拿不出来。

杂交稻能在建湖生长,并能增产,县领导准备大面积推广。盐城地区分管农业的领导知道此事后,专程来建湖召开试验人员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他最后找我,征求我的意见。

我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杂交水稻是个好品种,穗大、粒多、产量高,能在建湖生长,但对建湖农民习惯种植的三种茬口,用哪种苗更合适,还没有把握。现有数据还不足,因此大面积推广,尚有一定风险。所以,我们在当年又布置了三苗配三茬的试验,把增产的机理搞清楚,这样更稳当些。这位领导边听边点头,最后同意我的意见,并交代我,把这项试验工作做好。我说请领导放心。

1976年,我们对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试验,又作了详细安排,落实各项试验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定期观察和交流,做到环环紧扣,一着不让,在秋收后总结。在大量数据面前,终于找到了增产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大穗都在低节位的分蘖节(分蘖即水稻茎秆上出现的分枝)上,而低节位的分蘖一般秧令在30至40天。这正是中苗移栽期,秧苗因移栽受伤而抑制了低节位分蘖的形成,所以中苗移栽的杂交稻大穗不多,但是它被移栽绿肥茬口的地里,因为土地肥沃,养分充足,后期分蘖补上,使成穗增多而获得高产;小苗虽移栽在大麦茬口的地里,但因为移栽时很小,只有20天左右,那时没有影响低节位分蘖,而且幼苗期小苗空间余地大,有利于苗壮和分蘖,所以大穗多而獲高产;大苗虽移栽在枯茬口,即小麦茬口中,但因它是大苗,秧令在45至60天,所以低节位的分蘖大穗都保住了,而且移栽后还能抑制无效分蘖,因此获得高产。试验还证明,如果不这样搭配,三种茬口都不能获得高产。

这个试验结果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也得到领导的好评。于是,三苗配三茬的杂交稻栽培技术于1978年3月在建湖大面积推广了。到秋收时,杂交水稻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全县60多万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比常规水稻增产300多斤。农民高兴,科技人员也兴奋极了。全县科技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受到省地科技部门的表彰,

杂交稻制种试验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面上推开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杂交稻种子从哪儿来?因为杂交稻种子价格比较贵,质量要求高,只能用它的第一代。怎么办?领导要我们科技组想办法。

杂交稻制种是一项难度很高的高新技术,要有父、母本,以及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在制种栽培过程中,还要控制花期相遇;同时,对父、母本等要不断提纯复壮,否则种子会退化,影响增产。

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庆丰农科站站长赵霭林做过常规稻种子的提纯复壮,但他没做过杂交稻制种。后来我到地区科委,向陆作楣教授讨教。陆教授愿做指导,说:这件事虽有难度,但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和人才就行。陆作楣是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金善宝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盐城地区科委做技术指导工作。我与他谈起此事。他就津津乐道地谈这方面的知识,应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

我从盐城回到建湖后,与领导商量决定开展这个项目,但要看赵霭林有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于是我去和赵霭林商量此事。他听我介绍后说:这个项目我能上,不过要请陆作楣教授做指导,我一定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出来。

于是就确定了这个项目。赵霭林就在布种季节,在陆作楣教授的现场指导下,用农科站的土地划了几个小区,在小区四周用1.5米左右高的白布围住,防止花粉混杂,并加强田间管理,精心观察,秧苗生长一切正常。在当年一亩地就收获40多斤种子。接着拿这些种子到海南岛去繁植试种。经过试种,效果很好,表明制种试验成功。杂交稻制种成果很快在全县推开。这样建湖县在杂交稻的制种、栽培、田间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套完整经验。

研制专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农药

当时,建湖的工业是薄弱环节,只有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和一些以农田水利机械维修为主的机械工业,主要是为农服务的工业。这对稳定农业、帮助城镇职工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要发展的话,那应抓住机遇,优先发展化工、电子等新兴产业,更好地支持农业、社会就业、积累资金,以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业急需工业支持,如在建湖水稻白叶枯病高发期间,没有农药支持,水稻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为什么没有农药,因为建湖没有农药厂,就是有农药厂,也不能生产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农药。1976年又是建湖县水稻白叶枯病高发的年份。正巧那年四川省化工研究所王明玉等人研究出一种专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农药,名叫敌枯双。我们请他们带些样品来建湖试验。

他们来后,立即试验。一周后,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的秧苗上冒出了新叶,老病叶也在转好,看来效果明显。我们就与他们商讨合作研制生产问题,商定他们负责生产技术,我们负责生产销售。

生产单位是哪家?我们找建湖化工厂。该厂当时只能生产氯化钙,靠的是一口大锅两只缸、一根扁担两只筐,是建湖交通运输公司系统的水上渔民上岸后创办的。厂长叫颜立巨,副厂长叫于哲夫,他们搭配得很好。接受任务后,他们便想办法上马。可是技术人员从哪里来?正巧于哲夫在建湖草堰口支农,发现一对老大学生夫妇,男的叫唐湖,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毕业生;女的叫章希芝,学的物理,经研究把他们借到厂里试用。

他们没搞过农药,但有王明玉的指导,很快上了手,从小试到中试(就是在小试成功的基础上,扩大到车间去做,看看小试的成果正确与否,如果成功的话,就可以正式投入工厂化生产。如果是农业上的中试,那就是多个点上做试验,或者扩大面积去做试验,看看其结果与小试的成果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一直到工业化生产。不长时间,就把敌枯双生产出来了,很快用到农业生产上去。

从此水稻白叶枯病可以防治了。农民高兴,领导欢喜,科技人员受到了尊重。建湖化工厂从此改名建湖农药厂,通过生产敌枯双,赢得丰厚的利润,真正尝到了科技的甜头。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也获得了成果和荣誉。

自此,建湖农药厂和四川化工研究所成为合作伙伴。大家认为,工厂需要科研单位,科研单位需要工厂。同时,科研单位和工厂,都需要当地政府支持,只要三方一起努力,就容易出成果、出效益,三方得利。因此三方商定,科技成果要相互交流合作。这为今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合作研制苯达松

后来,建湖农药厂又引进杀虫脒。它是一种杀虫剂,杀虫效果很好,却是即将淘汰的产品,虽能满足眼前的需要,但为时不会太长,要有新的品种代替。这时,四川省化工研究所传来消息,他们最新研制了一种新除草剂,叫苯达松,对去除麦田里的杂草效果更好,并且寄来了有关材料。农药厂领导找我们研究此事,并请我们帮忙。

我们与领导商量后认为这一品种从资料来看是可行的,但难度和风险也是存在的,经费也有一定困难。领导叫我先与上面联系一下,看看能否得到帮助。

我按照领导要求,与唐湖一起去南京到省科委找唐昭主任谈这一科技项目。我们向唐主任汇报了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他听后把我们介绍给主管项目的堵杏娟处长。堵处长说这个项目在国内尚未开发,效果和效益比较好,申请立个小试项目。她问申请报告有没有带来,我们把准备好的申请报告当即交给她。她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你们挺有准备的。接着她说:我们一定支持,报告暂放这里,让我们研究一下,到时通知你们。

回到建湖,我们向领导汇报了南京之行的情况,认为这个项目省里会支持我们,为了农药厂的发展,我们应该上这个项目。怎么上?我建议派一个小组,主动到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去洽谈此事,如谈成就在那里与他们一起做试验,探讨生产工艺流程,回来就可以上马。领导同意我的建议。于是由我带队组成有唐湖、曹志国、于才茂参加的四人小组,奔赴位于成都的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到那里后,我们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接着就商谈有关苯达松的技术合作事宜。他们提出做小试时有关技术、实验原料、技术指导等都由四川省化工研究所提供,在他们指导下,在实验室共同做试验;为我们提供食宿条件;将来成果归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到生产阶段首先由建湖农药厂进行生产。我们经研究,同意这个方案。

在四川做试验时遇到地震

经在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实验室投料试验的结果表明,目前的实验室四步合成的百分率为70%以上,即每步百分率为90%以上。不过这是用化学试剂做出来的,离工业化差距还很大。怎么办?采用工业原料探索新路。做了20多天,未见效果。这时正遇四川松潘地震,实际上我们去成都时,四川就在防震。他们不敢在实验室做试验,都在露天防震棚中生活。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实验室做试验,他们很感动。1976年7月16日晚上9点多钟,我们正在做试验,突然感到灯在摇晃,实验室里的瓶子在摇动,外面在叫喊:地震了!地震了!我们就往外跑,在室外躲避到天亮。四川省化工研究所领导知道此事后,研究决定暂停试验,请我们去峨眉山休息一下。

我们觉得任务未完成,哪有心思去峨眉山,就决定返回建湖。为节省路费,我们选择走水路,从重庆乘江轮而下。那时天气真热,走了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气温都在38-40℃,而且沿路满街是防震棚,从南京到建湖也是。

回到建湖后,我们把在四川的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听后,鼓励我们继续努力,攻克难关,多想办法去夺取胜利。我们认真总结去四川近一个月的工作,最后提出思路,认为一是要去南京汇报,二是请专家搜索文献资料,以利回来再干。

经领导同意后,我和唐湖带着去四川做苯达松的试验情况报告奔赴南京,向省科委报告苯达松项目小试的工作情况。省科委唐主任和堵处长听完汇报后,认为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且风险很大的工作,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敢于探索,成功的希望就会大些。还说,上次申請苯达松小试立项的事已经研究过了,准备同意立项,给小试经费3万元,即将行文下达。

我们听后特别受鼓舞,暗下决心,一定要攻下这一难关,并请省科委帮助我们与南京大学化学系联系,请他们帮助查找有关文献。堵处长马上答应,随即打了电话,让我们当天下午就去找他们。

当天下午我和唐湖就到了南京大学化学系。他们的领导已经等候在那里,我们汇报了研制苯达松的小试情况。他们很感兴趣,问我们需要哪方面的帮助。我们说想查阅德国巴士(斯)夫公司在制造苯达松方面的有关资料。他们马上答应,并很快落实给陈子涛教授。他是很年轻、懂四国外语的有机化学教授,说查到后会立刻告诉我们。

苯达松试验成功并批量生产

回到建湖,我们向领导汇报了南京之行的情况。领导听后要我们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闯过一道道难关,夺取最后胜利。在领导的重视下,建湖农药厂也增强了信心,虽然苯达松小试经费尚未到位,可在实验室里又增加了力量,加强了投入。这些是对苯达松试验工作的最大支持,从而增强了我们对苯达松试验研究工作的信心。

在试验研究中,陈子涛教授把资料寄来了。它有原文和翻译好的中文,内容详实,有工艺路线、反应条件、投料比例和产品收率;也有毒性毒理的情况报告;还有药效试验报告等。这为我们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也是苯达松试验、研究取得成功的希望所在。

我们拿到陈子涛教授寄来的资料后,组织实验室的同志认真学习消化,并拿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进行再投料试验,结果取得明显效果。而后我们再进行总结,改进投料比例、控制反应条件、增加反应时间等,从而苯达松的产出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然后我们按照优选法对投料比例、反应条件、反应时间等进行优化组合的对比试验,选出最佳方案。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了90%以上的稳定产出率。与此同时,我们在做优化试验过程中得到的苯达松样品,去请省农药研究所和省防疫站做毒性毒理的试验,请省农科院做药效试验。他们经过常规的试验后报告也交给了我们。我们对照国外的试验报告,其结果基本一致。这样,我们就开始做苯达松小试技术总结,同时作好申请苯达松中试报告的准备。

小试总结、中试报告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后,我们就到省科委去汇报。唐主任、堵处长听了我们的汇报,祝贺我们苯达松小试成功,认为我们的工作做得很细,已经具备小试鉴定的条件,同意进行苯达松小试鉴定,具体由省科委组织安排。关于申请苯达松中试的问题,报告先放在这里,让他们研究一下,等到苯达松小试鉴定时再确定。并告诉我们:希望是很大的,你们回去后再仔细研究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与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共同商讨后,一致同意组织申请苯达松小试鉴定,也同意申请中试项目的立项,并继续合作;如果申请到苯达松中试立项,经费全归建湖农药厂,将来中试成果共享,生产归建湖农药厂独有。

这样苯达松小试鉴定准备工作基本就序,省科委于1978年秋组织苯达松项目的小试鉴定会,并通过苯达松小试报告,同时审议通过苯达松中试的可行性报告,同意立项,但经费给多少要研究后再定。他们说:你们先回建湖,而后以文件为准。

回建湖后,我们向领导作了汇报,认为江苏省科委对这个项目的中试肯定会支持的,但能支持多少经费?没有底;建议这个项目不要等,先做准备,征用土地、购置有关设备、设计中试厂房、购买原料等。领导采纳了我们的意見,并由农药厂具体落实。农药厂组织专门班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作了充分准备。

不久,省科委同意苯达松中试立项,并给予30万元项目经费。此事在盐城历史上从未有过,大家很高兴,决定把这个项目加快步伐、保证质量,尽快完成任务。于是征用了20亩土地,建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农药合成生产车间,可以中试、生产苯达松,还可以生产其他农药,成为小规模的建湖农药厂。它能生产杀菌剂、杀虫剂,现在又能生产除草剂,成为建湖有名的企业、财政纳税大户。后来人们给建湖县农药厂编了个顺口溜:建湖东边有个三里塘,一只破锅两只缸,靠了科技往前闯,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责任编辑:时攀)

猜你喜欢

建湖小试杂交稻
建湖:“乘风破浪”迈向高端装备制造“智高点”
建湖杂技饮誉海内外
建湖藕粉圆:甜润爽口 余香不绝
场地铅污染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小试研究
小试身手
江苏建湖 打造“矩阵”平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小试身手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