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胡耀邦身后的“名门闺秀”
2024-03-25程锦
程锦
胡耀邦与妻子李昭相识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烽火岁月中结下了情缘,携手走进婚姻殿堂。48年携手共进、风雨相伴,他们的故事也因此充满浪漫与传奇。
一、出身名门,投身革命
李昭出生于1921年12月20日,祖籍湖南省宁乡县偕乐镇东鹜山。父亲李仲侯,家境优渥,毕业于两江陆军测绘学堂和安徽讲武堂,几经辗转后,来到了安徽宿县(今宿州市)。在这里,李仲侯认识了李昭的母亲——宿县城里高公馆的二小姐高慧兰。幼时的李昭冰雪聪明,父亲对她非常钟爱,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李昭的童年应该是十分幸福无忧的。然而,自李仲侯受其同乡兼好友、同盟会会员、湘军第1师1旅旅长叶开鑫邀请人湘一同开创新局面后,常年征战在外,夫妻俩聚少离多,渐生嫌隙。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高慧兰带着李昭回到了高公馆里生活。转眼间,李昭便到了蒙学的年纪,母亲把她送到宿县城里最好的学校启秀学校读书。从小学到高中,李昭一直品学兼优。
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已在第五战区从军的李仲侯在一次村落争夺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当父亲阵亡的噩耗传来,正值二八年华的李昭杀敌报仇心切,毅然褪去学生的衣裙,在宿县参加了由中共领导的妇女战地服务团,主要负责对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士兵做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坚定抗战信念,不当亡国奴。
1938年5月18日徐州失守,国民党军队败退。19日,日军占领宿县,仅在宿县夹沟就杀害当地老百姓200多名。面对日军的疯狂杀戮,国民党当局却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摩擦。与此同时,赵汇川(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领导的宿县抗日游击队在宿县西北蔡桥子同日军打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这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形成了鮮明对比。在此过程中,李昭等人愈发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他们先找到了永城农村地下党员王凤梧家,向他坦露心迹,表明抗日救国的决心。后经王凤梧安排,李昭等20多名青年加入了赵汇川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抗战热情高涨、军民团结的氛围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他们还受到了根据地领导彭雪枫的亲自接见,有幸聆听彭雪枫给游击队员作的报告。每当彭雪枫讲到革命圣地延安,讲到党中央、毛主席时,游击队员们眼里满是崇拜和向往之意。据《宿县县志》记载,中共宿县县委曾经动员300多名有志青年去延安。游击队里除了一位名叫王大瑞的因病表示去不了,其余人纷纷踊跃报名想要到延安去,到毛主席身边去。
1939年1月,李昭一行在彭雪枫的支持下,身着笨重的棉衣,冒着刺骨的寒风,向延安出发了。临行前,赵汇川为他们开具了去延安的介绍信并给他们30块大洋做路费。可喜的是,这二三十名青年中的不少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负有相当责任的领导干部,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二、情定耀邦,夫唱妇随
1939年7月,经过长途跋涉,一路上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的李昭来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延安,进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李昭在入学之后被编人高级研修班。在这里,她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级研修班学员,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正在此时,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胡耀邦。
1941年,26岁的胡耀邦和即将年满20岁的李昭喜结良缘,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条件艰苦,但李昭总是能将两人的婚后生活安排得浪漫而温馨。当时延安的食品供应非常匮乏,一天三顿饭都是小米,菜就是土豆和南瓜。时间久了人就会营养不良,加上胡耀邦又没日没夜地工作,整个人看上去面黄肌瘦。李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想弄点肉来给胡耀邦补充营养。在这之前,胡耀邦吃不惯羊肉,但是西北塞上羊多猪少,猪肉很难买到。迫于无奈,李昭只好买些许羊肉,亲自下厨烹调。胡耀邦回来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大声问:“什么东西,这么香?”李昭故意不挑明是羊肉,说:“你觉得香你就吃吧。”打那以后,胡耀邦渐渐地也能吃羊肉了。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党中央根据局势变化迅速作出决定:延安各总部机关的干部到各根据地充实基层,加强部队建设。胡耀邦马上给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打报告,要求下部队,到前线去参加作战。这时,李昭怀着的第二个孩子就快要出生了。为了不给丈夫拖后腿,李昭跟胡耀邦商量把孩子打掉,跟着上前线去。胡耀邦考虑到这毕竟是一条生命,而且打胎对身体也不好,便没有同意。孩子生下来才40天就被送给了陕北当地的老乡刘世昌家。孩子被抱走的那天,李昭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痛,但为了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为了不给丈夫的工作添累赘,李昭忍痛割爱。
1948年夏,胡耀邦担任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部主任。在太原战役发起前,徐向前曾设法同驻守太原的国民党军第30军军长黄樵松取得联系,晓之以大义,希望他能弃暗投明,率部起义。黄樵松派来的联络代表王震宇在与胡耀邦见面时带来了黄樵松决定率部起义的消息,但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希望解放军派出代表随之入城协助起义。胡耀邦当即决定亲自前往。回到家中,他对李昭说道:“我要亲自前往太原城,力劝国民党部队起义,争取和平解放太原。我这一去,可能凶多吉少……”未等胡耀邦说完,李昭担心地问道:“这是组织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主意?”“当然是我自己的主意,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把一切都交给党了,现在任务重大,我责无旁贷。”胡耀邦斩钉截铁地说道。李昭思虑良久,说道:“我支持你的壮举,祝你胜利平安归来!”后经徐向前慎重考虑,没有同意胡耀邦的请求,而是另派第8纵队参谋处长晋夫和纵队侦察队副队长翟许友随王震宇人太原城。令人唏嘘的是,因黄樵松手下师长戴炳南告密,起义失败,黄樵松、晋夫、翟许友被逮捕押送南京,执行枪决。
1949年末,胡耀邦率领第18兵团南下四川,与第二野战军会师成都,消灭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被任命为川北行署主任、党委书记、军区政治委员。四川自古因蜀锦而闻名,而川北行署所在地南充又号称“西部绸都”。抓好丝绸生产,既能够搞活川北经济,又能够出口赚取外汇。胡耀邦上任伊始就把丝绸生产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当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开始,南充市的工矿业还处在劳资双方合作共管的特殊阶段。由谁来出任南充第三丝绸厂党委书记,这不仅关系到生产问题,更关系到政治问题。胡耀邦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李昭。当时李昭已经任南充市委副书记,让她去丝绸厂当党委书记是降职使用,但为了支持胡耀邦的工作,她二话不说,三天后便轻车简从上任了。在李昭的带领下,第三丝绸厂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生产蒸蒸日上,一度成为川北的龙头企业。
三、勤俭持家,热心助人
1952年7月,胡耀邦到共青团中央任书记,李昭也随之入京。在北京安家后,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不小的改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衣不厌旧,食不求精,从来不因身份地位的提高而搞特殊化。
胡耀邦到北京后的家在迺兹府关东店20号,是一座三进的老式四合院。因为年久失修,大门上的朱漆早已斑驳脱落。胡耀邦和李昭住在中院的北房,卧室则是由一间东跨房一分为二隔出来的,一半是卫生间,一半是卧室。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当时胡耀邦这个级别的领导干部中是比较少见的。夫妻二人平日里吃饭就是糙米饭加两小碟菜,菜是以辣椒和豆豉为主。有时全家吃顿饺子、烙饼,李昭都舍不得吃,总要省下来给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多吃两口。穿衣方面也很简朴。外出参加会议时,胡耀邦总是穿一双旧皮鞋和一件中山装,里面的衬衫五粒纽扣都不一样,而李昭则是把胡耀邦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拿来改一改自己穿,或者裁剪小了給孩子穿。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一减再减,胡耀邦家里上有母亲、岳母,下有幼子、幼女,就那么一点东西,吃到李昭嘴里的能有多少!尽管如此,每逢家里来人,李昭总是热情慷慨地把家里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胡耀邦不喜欢待在团中央的办公楼里,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办公。来他家谈工作的人也是一茬接着一茬。每每到了饭点,不管是党政军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的司机工人,胡耀邦都会留他们一起吃饭。有一段时间,应酬客人也给胡耀邦一家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他们两人的工资经常入不敷出,让秘书去机关借钱是常有的事儿,等到发了工资再还回去。
1977年,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一些多年来饱受冤屈而要求平反的同志纷纷踏人胡耀邦家中,他们都受到了李昭的热情接待。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他们眼里贵为耀邦夫人的李昭是那么的谦虚、朴实、热情、真诚和富有同情心。一传十,十传百,李昭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和形象越来越好。很多人找到李昭请她给胡耀邦转递信件和材料,李昭都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一时间,李昭所在的北京市纺织局办公楼被人们戏称为“中央办公厅第二信访局”。
四、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李昭淡泊名利,不恋地位和职务。胡耀邦担任党中央最高领导职务后,按照李昭当时的资历和级别,完全可以担任副部级或部级领导。当有人提议安排她到北京市委或纺织部、全国妇联担任领导职务时,被胡耀邦严词拒绝。她完全支持胡耀邦的决定,主动从北京市纺织局长职位退下来,以身作则推动干部年轻化。1980年后,她作为领导夫人,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唯一的一次则是1986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期间,胡耀邦为了答谢1983年访日中曾根设家宴款待,也在中南海设家宴回请,这次李昭负责接待陪同中曾根夫人茑子。
李昭光明磊落,从不以权谋私。由于家里子女多,又有母亲和婆婆在身边,胡耀邦又酷爱买书,家里的收入捉襟见肘。1973年,李昭的母亲去世,因无钱料理后事,不得已才从单位“互助金”中借了700元应急。胡耀邦担任总书记后,港台商人、海外华人千方百计找到李昭,给她赠送巨额礼金,她一概不接受。她退居二线去北京服装协会之后,一些大型国企也纷纷提出给协会买车,这些也都被她一概谢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到党风政风。”胡耀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毫无私心、襟怀坦荡、正直清廉的领导人,跟李昭的无私支持和理解密不可分。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成就,互相体贴,共同践行着“万水千山走过,挚爱之情不改”的誓言,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