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和主要病虫害防治
2024-03-25刘姗姗
刘姗姗
(通许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开封 475400)
小麦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应该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这就需要掌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实现小麦增产增效奠定基础。另外,小麦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病虫害,主要病害包括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主要虫害包括小麦吸浆虫和蚜虫,应掌握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进行科学防治。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 种子选择和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当前市面上的小麦品种较多,结合当地种植土地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如果当地气候比较干燥或者水资源不足,要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在选择小麦品种前,应了解小麦抗病虫害能力。完成品种选择后,做好后续种子处理工作,科学筛选种子,利用机械设备自动化分拣种子,挑选霉变、虫蛀和烂粒的种子,选择合格的小麦种子,保证其发芽率。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晾晒工作,将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布铺在地面上,并将种子均匀铺在地面上,晴天反复晾晒,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数量。使用温水浸泡种子,水温50 ℃,浸泡时间5~10 min,阴干后利用种衣剂拌种。选择杀虫剂和杀菌剂拌种预防病虫害。施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可防治蚜虫和灰飞虱等害虫。施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可预防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等病害[1]。
1.2 选地和整地
1.2.1 选择土地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pH 值在6.5~7.5、排灌方便、远离化工厂和污染源的田块,确保小麦绿色高产。
1.2.2 整地技术
小麦与玉米等作物轮作倒茬2~3 年,能够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农作物在收获后应清理干净田间,同时将秸秆充分粉碎还田,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理化性能。采取深耕深松整地技术,深度控制在25 cm,在整地后保证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
1.2.3 基肥
在整地过程中,要配合施入基肥。可选择充分腐熟农家肥37 500 kg/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胺30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和硫酸锌30 kg/hm2,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土壤,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果是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小麦种植田,在基肥中应适当增施氮肥,减少追施其他肥料,但总施肥量不变。
1.3 种植技术
结合当地气候、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合理把控播种时间。半冬性品种在10 月中下旬播种。弱春性品种在10 月25 日开始播种,于11 月下旬完成。小麦播种深度会影响出苗率,最好控制在3~4 cm,疏松土壤,深播,确保苗全和苗齐。结合小麦品种特性和自然条件控制好播种量,通常情况下,播种量112.5~150.0 kg/hm2,保留基本苗225 万~375 万株/hm2[2]。
1.4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1.4.1 冬水灌溉
冬水灌溉对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要了解土壤墒情,并制订科学的灌溉措施。如果土壤含水量较低,在灌溉前应了解幼苗生长情况,保证苗全和苗齐,控制好浇水量和浇水次数。在完成灌溉工作后,要观察土壤墒情,科学划锄,提高土壤疏松度和保水保墒能力,促进小麦根部生长发育,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做好冬季灌溉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春季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4.2 科学施肥
做好科学施肥工作可保证小麦健康生长,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在小麦返青期要科学追肥,结合小麦生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追肥量,如果小麦苗弱,可选择尿素45~60 kg/hm2。如果小麦苗壮和旺苗,要适当减少追肥量和追肥次数,否则会造成小麦徒长,增加小麦倒伏率。
1.4.3 科学除草
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在冬季选择化学除草,避免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要控制好除草时间,在每年11—12 月除草,效果明显。
1.4.4 科学化控
利用化学调控的方式能够调节小麦的生长状态,采用不科学的栽培管理方式会导致小麦生长旺盛,很容易导致小麦倒伏。采取化控方式能够调节小麦生长高度。小麦拔节期可以选择化学药品调控小麦生长状态,可以施用矮壮素3 000~3 750 g/hm2,兑水375~450 kg/hm2,混匀喷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小麦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主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2.1.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小麦不同生长时期锈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应抓住最佳防治时期[3]。条锈病最为普通和常见,发病速度快和发病严重,对小麦叶片为害较大,也会为害茎秆和叶鞘。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椭圆形病斑,扩散后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4]。发病严重时会影响小麦正常生理机能,破坏叶绿素,影响小麦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10%~20%,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造成小麦颗粒无收。基于此,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处理种子。选择在晴天10:00—15:00晾晒,该时间段阳光充足,要定期翻动,晾晒时间为2~3 d,可灭杀种子表面病菌,提高种子活性,促进小麦苗发芽。2)科学管理田间。在同一小麦种植田,避免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可将小麦与其他作物套作,包括棉花和玉米等,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防止病原菌快速扩散,抑制小麦锈病流行。3)消灭自生麦苗。小麦收获后要翻耕灭茬,可灭杀土壤中一部分病菌和虫卵,也可消灭小麦自生麦苗,减少菌源数量,破坏病菌生存环境,减少田间越夏菌源数量,切断小麦锈病传播途径。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应合理搭配施用肥料,小麦返青期施用尿素150 kg/hm2,可促进苗壮。小麦起身期施用尿素225 kg/hm2,可让小麦更多成穗。在小麦拔节期应结合灌溉进行施肥,施用尿素225 kg/hm2。4)药剂防治。主要选择三唑类和烯唑类的高效、低毒药剂,可以选择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轮换交替喷洒药物,连续用药2~3 次,可控制病情。
2.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病斑,之后逐渐变为黄褐色,病斑表面会分布白粉状霉层,为病菌分生孢子。通常情况下,叶片正面病斑较多,叶片背面病斑多,严重时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黄,叶鞘染病后枯死,茎秆发育不良,增加倒伏率。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有些品种的抗病性能可以遗传,品种抗病性会维持3~5 年。分析当地小麦种植情况,应保留和推广发病轻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更换发病严重、发病概率高的品种。一旦引进新品种,应做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然后才能大面积种植,但是要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会影响小麦抗病能力。2)整地和施肥。选好地块后深耕深翻土壤,清除干净田间的残枝、枯叶,减少菌源数量,通过整地、晒田可以提高土壤活性。应将有机肥和无机肥作为底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和微肥,防止小麦后期倒伏,可预防白粉病。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需要施用药剂拌种处理,可选择0.03%~15.0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纹枯病和条锈病。选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可以防治苗期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当田间病茎率达到20%、病叶率达到10%时选择20%霉菌脂悬浮剂1 125~2 250 g/hm2,兑水6 750~11 250 kg/hm2,均匀喷雾即可。要结合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和天气情况合理用药。小麦扬花初期,选择50%叶菌唑水分散粒剂4 500 g/hm2,兑水6 750 kg/hm2,对准患病部位均匀喷雾。选择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应该坚持及早发现和及早用药的原则,否则会错过最佳用药时期[5]。
2.1.3 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为害麦苗、根茎和叶鞘部位。发病初期,病变部位会出现淡黄色斑点,之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并且病斑变大。茎秆染病后会造成茎基部的茎节腐烂,造成幼苗倒伏和死亡。该病害入侵后,根部逐渐变为褐色,轻则影响根部生长,但是会长出新根,严重时会造成根部腐烂,地上部位植株矮小。在发生纹枯病较为严重的田块,会导致茎基部腐烂,在小麦生长后期易倒伏。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纹枯病与田间菌源数量有直接关系,可采用深耕或者旋耕整地方式,利用大型拖拉机或者伸缩机械设备翻耕土壤,翻耕深度控制在20~25 cm,能够将土壤中的病菌翻到地表,通过阳光暴晒灭杀病菌,提高了防治效率,减少了纹枯病的发生。
2)播种机播种。播种机具有下种均匀和播种深浅一致的优点,可促进苗全和苗壮,行距可制在15~16 cm,每播幅预留20 cm 宽行,旱地播种量控制在112.5~150.0 kg/hm2,水浇地播种量控制在187.5~225.0 kg/hm2,如果播种期提前1 d 播种量减少7.5 kg/hm2,如果播种期退后1 d 播种量增加7.5 kg/hm2。小麦返青期,病菌会迅速扩散和蔓延,导致小麦纹枯病高发,要及时在叶面喷洒药剂,可选择12.5%烯唑醇300~450 g/hm2、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 g/hm2,兑水450~600 kg/hm2,每隔7~10 d 用药1 次,轮换交替用药,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避免漏喷。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拌种的小麦田块,每隔7~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能够控制病情。小麦孕穗期一旦发生纹枯病,要重新喷洒1 次药剂,防止病害传播和扩散。
2.2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2.2.1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的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会造成小麦减产10%~30%,甚至绝收。在肥力较好的田块很容易出现该害虫,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穗型紧实和麦粒皮厚的小麦品种,其抗病能力强。
2)合理轮作倒茬。坚持小麦与油菜、豆类作物轮作,减少虫口数量。做好土壤深翻、晾晒工作,破坏虫卵生长环境。在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周围,采用小麦与棉花间作或者改种油菜等栽培方式,能够降低害虫的为害性。
3)化学防治。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土壤处理工作,可选择5%毒死蜱颗粒剂30~60 kg/hm2与化肥菌混合撒施,然后翻入土壤;也可选择50%辛硫磷乳油3 000~3 750 mL/hm2,兑水75 kg/hm2,并混入干沙土375 kg/hm2,顺着垄沟撒施即可。在吸浆虫蛹盛期,选择10%辛硫磷颗粒剂30~60 kg/hm2,混入沙土300 kg/hm2,顺着垄沟撒施即可。
2.2.2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被称为腻虫,主要出现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严重为害小麦茎部和叶部,主要汲取汁液,影响小麦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会使小麦减产30%以上,应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利用天敌防治蚜虫。发生初期,释放蚜茧蜂等害虫天敌以控制蚜虫。
2)选择黄板诱杀蚜虫。利用蚜虫趋黄性,在田间设置一定数量的黄板,防治效果显著。
3)化学防治技术。在蚜虫为害初期,可选择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750~900 mL/hm2、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300 g/hm2,兑水后均匀喷洒在麦田。
3 结束语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应加大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力度,引导种植户利用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为确保小麦高产奠定基础。另外,要做好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