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2024-03-25秦新建
秦新建
(周口市川汇区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站,河南 周口 46600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高产栽培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均有较大的提高。为实现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的目标,需要优化小麦栽培技术,为小麦生长提供优质条件,进而促进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
1 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的意义
长久以来,小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需要分析影响小麦种植产量的因素,突出各技术的应用要点,合理运用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落实整地、选种等各项技术要求,为提高小麦整体产量提供基础保障。实时收获与科学栽培,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生产成本,并避免因使用农药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1]。
2 优化小麦生长的措施
2.1 提供优质环境
为实现小麦高产、优产,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分析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土壤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保障小麦的整体产量,分析环境因素十分必要。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综合条件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在籽粒的灌浆过程中,若气温持续升高则会导致灌浆的强度上升,进而对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影响,若灌浆时温度超过32 ℃,则会对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会减缓小麦淀粉的合成速度。为保证小麦籽粒的产量,需要给予小麦充足的光照时间,经数据分析后也可得知,晾晒时间较长的小麦产量远高于晾晒时间较短的小麦产量。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降水量会直接对小麦蛋白质的合成速度产生影响,若降水过多会导致小麦的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质量普遍较高;而在南方地区进行小麦种植时需要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质小麦品种,提高整体的栽培效果[2]。
2.2 改善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更新的情况,会直接对小麦的品质与性状产生影响,在播种密度调控措施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农业技术应用各阶段的小麦播种要求,不仅土壤的水分含量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影响,而且土壤肥力水平也会直接导致小麦的长势产生波动。
为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需要采用合理的水肥灌溉策略,使土壤的状态可以满足小麦的生长要求。需要根据天气条件合理调整灌溉量,若近日降水量较多,则可适当减少灌溉量。科学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需要明确小麦的需肥特性,并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选择其他的微肥进行辅助施肥,避免出现越冬期间小麦缺乏营养的情况;在拔节期与开花期,小麦会大量吸收矿物质元素,此时适当施肥可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3]。
3 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优化措施
3.1 品种选择与播种技术优化
根据所处区域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可以为小麦的产量与质量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在北方地区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小麦品种,并保证整体播种的间距相对平均,避免出现小麦争抢养分的情况,可以使用机械统一播种,保证播种后小麦植株分布均匀。
小麦播种期为10 月中旬,而部分弱春小麦则可以在10 月下旬进行播种。不同的播种时间与灌浆速度均会对小麦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早播小麦的灌浆速度相对较快,为了保证养分的充足供应,需要对播种密度进行控制,避免有效穗与穗粒数量减少的情况出现。为弱化小麦受到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若小麦的灌浆时间较短,则早春品种的播种时间也应相应调整,避免小麦因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响而导致自身抵抗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出现;若其自身的抗旱能力较弱,则可以适当加快小麦的灌浆速度,避免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在播种半冬性小麦时需要将播种期定为10 月上旬,而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则可以选择在10 月中旬。
开始播种后,需要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的灌浆期时间,并明确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小麦品种特性。若粒重并不稳定,在栽培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合理调整小麦播种密度,改良种植结构,可以使小麦获得较好的光照效果,加快小麦籽粒的灌浆速度,实现淀粉的积累,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在进行种植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周围的土壤条件可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土壤内部的微量元素会被小麦吸收利用,种植小麦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明显出现大幅度下降,而为了持续给小麦供给养分,需要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对施肥环境进行调整,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以保证种植小麦经济效益。在种植强筋小麦的过程中,需要检测土壤中N 含量,若N 含量较少,则需要提高氮肥的供应量,以优化小麦长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小麦品质[4]。
3.2 田间管理优化
在落实田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对田间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果,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
在越冬前需要开展苗期管理工作,将培育壮苗作为此阶段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在气温回升后应根据气候与土壤情况加施一定量的氮肥与穗肥,保证小麦可以顺利进入旺长阶段。大面积的麦田需要适当推迟灌水期,减少追肥量,避免后续出现小麦大面积倒伏的情况。在小麦的后期管理阶段需要扶正小麦植株,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证小麦灌浆强度。
整地环节在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精细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整地后田间的环境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可以优化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渗透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增产的种植目标。
在栽培工作开始前,需要将种子与药物进行混合,以减少病虫害出现的概率。小麦播种过程极易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种子的成活率,在栽种前需要关注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为小麦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为避免小麦种植过程中出现干旱的情况,需要关注土壤湿度,若出现干旱,需要在扬花期后10 d 左右进行浇水,再过5 d 后补施氮肥,保证小麦的整体产量提高。
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的管理重点。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为避免受到地下害虫的侵扰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需要在播种前采用深翻土壤的方式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并将小麦种子与药剂进行拌种,以应对地下害虫。若种植区域的杂草过多,则可以使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也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布设灭虫灯诱杀害虫,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并落实绿色栽培要求[5]。
3.3 强化技术创新
不同地区小麦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不同的种植品种对于养分与光照等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小麦种类,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与种植技术,提高小麦的整体产量。不同的高产栽培技术均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小麦的品种与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而小麦的生产等均需要遵循质量方面的要求,选择较为专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达成高效生产的工作目标。我国对于小麦质量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为达成优化小麦品种的目标,可以选择较为适宜的生态区域开展栽培管控工作。可以借助不同的地块开展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与施肥试验,评估适宜强筋小麦生长的种植参数。在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技术后,可以建立示范田,提高栽培效果,积极推广各类品种与技术,进一步强化区域内部的资源优势,实现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的目标。
生物技术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十分重要,为凸显生物技术运用优势,需要明确所需要采用的方式,充分关注当地的病虫害信息与天气变化情况。在冬季到来前,小麦蚜虫病害发生率会大幅度增加,此时可以投放瓢虫来治理蚜虫,减少麦田内蚜虫存量,维持麦田内部的生态平衡,避免周围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麦田内的杂草会与小麦争抢养分,并且杂草会为害虫提供繁殖空间,导致田间的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田间的情况,在发现杂草后积极地运用物理方式进行人工除草,若杂草数量过多可以选择绿色低毒的药剂进行喷洒,应注意调整喷洒量,避免药剂使用过量导致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若在同一地区长期种植小麦,将导致小麦染病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而小麦自身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需要落实相应的栽培技术,保证土壤层干净。为提高小麦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可采取药物浸种的方法,以保证麦种健康,为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工作的实施与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运用频率进一步提高,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并降低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小麦种植与种植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绿色防控中极为重要,为保证拥有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种植人员需要秉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采用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措施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此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总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实现提前预防,降低病虫害的为害程度,并保证防治效果可以达到预期。农业防治技术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通过早期田间管理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种植人员在种植小麦前,可以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减少小麦种子自身携带的病菌数量,同时能够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降低病虫害对小麦植株的不利影响。做好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管理工作,避免小麦根系腐烂等。夏季开展病虫害农业防治的过程中,应重视田间除草工作,清除田间杂草后进行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种植人员在选择肥料时,应根据小麦种植气候条件、小麦生长情况控制肥料用量,及时查苗补苗,确保小麦产量满足预期要求,提高种植效益。
3.4 构建保障体系
在小麦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下,小麦的品种特性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提高。为落实提高小麦商品竞争力的种植目标,需要将现有的农业基础条件进行优化与调整,对现有的农业技术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构建起多层次的繁育体系与品种管理体系,为小麦高产量的目标达成提供保障,引入品质动态监测评价框架,以减少质量安全风险。
在优质小麦的选育等环节,需要对现有的运作机制进行调整,推进区域化与规模化生产工作的落实,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充分提高小麦自身的市场价值,明确区域内部的地理优势,完善小麦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积极栽培优质的强筋小麦,使其可以成为高质量商品,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也需要强化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技术层面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地引入各类新兴的农资,落实机械化生产要求,加快小麦的收割进度,助力小麦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可以积极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普及理论知识,提高种植人员的技术能力,使种植人员了解到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用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通过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基础措施,进一步优化与提高生产效果。了解小麦种植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完善的品种体系与环境保障体系提高现有的小麦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4 结束语
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也要落实环境保护要求。采用相关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已成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分析小麦品种与播种环境,优化田间管理工作,积极创新各项农业种植技术,构建起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