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024-03-25刘峰
刘 峰
(汶上县南站街道农村农业事务中心,山东 济宁 272508)
小麦是我国一些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保证小麦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小麦产量和品质不仅会受到种植技术的影响,也直接受到田间管理等技术的影响,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够为小麦高产稳产营造良好环境。
1 小麦播种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1.1 种植地选择和准备
1.1.1 基地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且pH 值在6.5~7.5、远离化工厂和污染源、排灌方便的地块,确保小麦绿色高产。
1.1.2 整地
小麦最好与玉米等作物轮作倒茬2~3 年,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将秸秆充分粉碎后还田处理,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采取深耕深松的整地技术,深度控制在25 cm,在整地之后保证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满足小麦的生长要求。
1.1.3 科学施肥
在整地过程中,要配合施入基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中的肥力情况,合理搭配施用肥料,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7 500 kg/hm2,搭配施用尿素225 kg/hm2和磷酸二胺300 kg/hm2,或搭配施用硫酸钾225 kg/hm2和硫酸锌30 kg/hm2,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土壤,为小麦后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果是秸秆还田量比较大的小麦种植田,应在总施肥量不变的基础上,在基肥中适当增加氮肥施用比例,减少追肥中其他肥料的施用比例。
1.2 种子选择和处理
1.2.1 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选种之前要充分考察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抗倒伏能力、病虫害抵抗能力强、适合本地区种植、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1.2.2 筛选种子
种植户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小麦种子,保证小麦种子符合种植要求,要求种子的纯度和净度分别达到99.9%以上和98%以上,发芽率能够达到85%,含水量低于13%。最好不要自留小麦种子,做好种子筛选工作,将瘪粒和病粒清除干净,保留籽粒饱满的种子。
1.2.3 晾晒和拌种
选种之后晾晒48~72 h,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促进种子出苗。完成之后可拌种处理,通过拌种来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选择30%戊唑醇悬浮剂,之后将种子放在通风和避光的地方保存,等待播种即可。种植户可选择包衣种子,免去拌种环节。
1.3 种植技术
1.3.1 适期播种
结合当地气候和温湿度等条件合理把控播种时间;半冬性品种,在10 月中下旬播种;弱春性品种,在10 月25 日开始播种,在11 月下旬完成。另外,地下5 cm 的地温稳定在10 ℃时播种最佳[1]。
1.3.2 灵活造墒
土壤墒情会影响小麦的出苗率,在小麦播种时应保证土壤墒情,如果土壤墒情太差要人工造墒,提高土壤湿度,满足小麦出苗对水分的需求。如果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在降水后再播种,黏土地可播种后镇压浇水,满足小麦苗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成活率。
1.3.3 播种深度
小麦播种深浅会影响出苗,最好控制在3~4 cm,黏土可浅播,疏松土壤深播,确保苗全和苗齐。
1.3.4 播种量
结合小麦品种的特性和自然条件控制好播种量,通常情况下,播种量应控制在112.5~150 kg/hm2,保留基本苗225 万~375 万株/hm2[2]。
2 小麦出苗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2.1 查苗补种
种植户要随时检查小麦出苗情况,发现断垄田块及时补种或移栽,选择同一品种补种,补种时间越早越好。另外,在小麦3 叶期,坚持疏密补缺的补苗原则,带土移栽后浇水,保证小麦成活率。
2.2 促壮苗
受种子质量和播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小麦苗较弱,为此,要加强对弱苗的管理。在降水后及时追肥,选择施入尿素1 125 kg/hm2左右,结合土壤肥力适当增减施用量。针对撒播麦田,可适当增加追肥量,施入尿素2 250 kg/hm2左右。另外,做好小麦种苗管理,在降水后追施速效肥,防止脱肥,施用尿素1 350~1 800 kg/hm2,底肥足和墒情好的田块在越冬前可以不追肥。做好小麦旺苗管理工作,可深锄断根处理,深度为6~9 cm,控制小麦苗徒长。
3 小麦返青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小麦返青期,做好促弱控旺工作,构建合理的小麦生长群体,要采取以下田间管理措施。
3.1 分类管理幼苗
3.1.1 弱苗管理
弱苗促壮可保证小麦丰产,针对底肥施用不足的小麦田,要尽早补施肥料,施尿素1 800~2 250 kg/hm2。受播种质量和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出现黄苗和弱苗,要尽早追施尿素1 125 kg/hm2,促进小麦苗平衡生长,或者在小麦越冬前喷施芸苔素内酯,促进弱苗生长。开春之后及时检查幼苗生长情况,脱肥落黄严重的小麦田要追施尿素675.0~1 687.5 kg/hm2,搭配三元高效复合肥3 375 kg/hm2,促进弱苗变壮,提高小麦结实率。
3.1.2 三类麦田管理
三类麦田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田间管理应以促长为主。早春小麦田的土层表面冻土融化之后,在晴朗天气中耕划锄,增强土壤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3.1.3 追肥管理
通过追肥促进弱苗转壮。播种出现干旱会导致出苗晚,养分不足会导致分蘖数量减少,出现很多弱苗和次生根少的麦苗,要及时补救,否则会影响小麦整体产量和品质。针对弱苗田块,应该追施尿素900~1 125 kg/hm2,促进小麦苗生长和发育,同时施用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次生根生长,增加分蘖数量和穗数。针对一类麦田,应该在每年3 月下旬开始追肥,持续到4 月上旬,施入尿素225 kg/hm2左右。
3.2 除草
结合田间杂草类型和除草剂的作用,选择适合的除草剂,针对双子叶杂草,可选择5.8%双氟·唑嘧胺悬浮剂150 mL/hm2。针对单子叶杂草,选择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 200 mL/hm2。
3.2.1 除草时间
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除草,最好选择在晴天10:00—15:00 用药,该时期土壤湿润,能够充分发挥药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降水之前不能除草。
3.2.2 除草药剂量控制
要合理调整除草剂的剂量,剂量过高会危害小麦的生长,可将药剂和水按照一定比例稀释,提高喷洒的效果。
3.3 预防冻害
小麦越冬之前,在小麦行间撒施适量麦糠或者覆盖秸秆,能够起到保墒防冻的效果。麦糠和秸秆腐烂之后起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促进小麦绿色高产。在小麦越冬之前做好灌水工作,可提高土壤热容,促进小麦苗分蘖,培育壮苗。需要注意的是,黏土可以提早灌溉,沙质土可以晚灌溉,浇水之后要及时划锄,防止土壤龟裂、板结。另外,还可以通过根外追肥的方式预防冻害,在寒潮到来之前,喷施磷酸二氢钾,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冻防冻能力。在出现冻害之后要及时补救,可以追施适量的尿素或者三元复合肥,恢复土壤肥力,减轻冻害的影响。
4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是决定小麦有效穗、穗粒的关键时期,做好该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4.1 水肥管理
在小麦拔节的中后期,应施用尿素2 250 kg/hm2。在前期控旺的基础上,拔节中后期可施用尿素1 125~1 800 kg/hm2。针对晚播麦田,在返青期施肥的基础上科学灌溉。
4.2 预防春季干旱和晚霜冻害
在田间管理中,要监测土壤墒情,一旦发现墒情不足,要及时灌溉,促进穗花发育。
5 小麦主要的病虫害防治
5.1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以及为害特点
5.1.1 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部位,影响叶片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小麦产量下降。
5.1.2 根腐病
根腐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春季土壤过于湿润或者干旱发病概率比较高,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都能发生。根腐病直接为害小麦的根部和茎秆部位,造成小麦叶片衰老和植株倒伏,甚至造成白穗。
5.1.3 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在小麦3 叶期前后出现,病菌直接在病残体或者土壤中越冬,第2 年小麦返青期后病菌活力增强,在拔节孕穗期为害最严重,抽穗后期病害发展缓慢[3],但仍有病症表现。
5.1.4 白粉病
白粉病的发病速度快且为害范围广,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病,尤其对叶片和叶鞘的为害较大,同时会损伤茎秆和穗部位,通常是叶片的正面和植株下部叶片病斑多[4]。
5.1.5 蚜虫
小麦蚜虫又称腻虫,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每年5 月中旬是高发时期,5 月下旬之后迁出麦田,对小麦穗部为害较大,造成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5.2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制订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5.2.1 农业防治技术
1)科学整地。有些地区采取玉米秸秆还田的种植方式,玉米收获之后有大量的秸秆,而秸秆中有大量的病菌和虫卵,一旦进入土壤会增加菌源和虫卵数量。为此,在玉米秸秆还田之后,应该深耕精耕土壤,深度在30~35 cm,同时可以将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翻出地面,通过阳光暴晒灭杀,起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2)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小麦种植中的地下害虫为害较严重,包括蝼蛄和金针虫等。应选择40%辛硫磷乳油1 125 mL/hm2,兑入适量清水防治即可。针对全蚀病,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在病虫害高发地区,要用药浸泡种子来抵抗病虫害,选择50%稀硫磷乳油,将水、种子、药剂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搅拌,能够预防白粉病和地下害虫,保证小麦苗全和苗齐。
3)秸秆还田技术。在农作物收获完成后,产生的大量秸秆需经过彻底粉碎还田处理,并且添加适量的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速度,控制病原菌的数量,避免第2 年春季大量繁殖。在秸秆还田过程中要适当增施速效氮肥,确保C、N 比合理。
4)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适期适量播种,可保证小麦苗充分利用光照、温度、水分,形成冬前壮苗。田间研究表明,播种太早,容易出现麦蚜和纹枯病等病虫害。在播种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好播种密度,植株过密会增加倒伏率,加重白粉病和纹枯病的为害,导致小麦减产。
5.2.2 药剂防治和天敌防控
1)锈病。应该坚持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的原则,发现锈病之后及时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倍液进行喷雾,同时要观察锈病的严重程度,确定喷洒的次数,一般每间隔7 d 用药1 次。另外,在小麦灌浆期出现条锈病和叶锈病之后,选择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2)根腐病。发病初期,选择50%苯菌灵1 000 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 kg/hm2喷雾或者灌溉处理,在灌溉的同时渗入到麦田中。小麦根腐病会造成小麦苗弱和发黄,可喷洒杀菌剂,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减轻为害。
3)纹枯病。在小麦分蘖末期至拔节初期用药是控制稳固病情发展的主要时期,能够减轻为害。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每间隔7~10 d 用药1 次;也可选择18.7%丙环·嘧菌酯75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
4)白粉病。小麦拔节期很容易出现白粉病,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发现染病叶片要及时清理干净,统一销毁处理,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可选择27%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20 g/hm2、20%嘧菌酯90 mL/hm2、22%三唑酮750 g/hm2、25%丙环唑600 g/hm2。如果患病叶片增多,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5)蚜虫。利用小麦蚜虫天敌防控蚜虫,包括瓢虫、草蛉和蚜茧蜂等,通过天敌能够减少蚜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5]。
6 结束语
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是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在小麦种植中,科学的田间管理至关重要,论述了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措施,阐述了小麦生长中的常见病虫害,如锈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吸浆虫等,分析了病害的为害症状以及主要防治技术,希望为小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