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2024-03-24章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本科动态能力乡村

摘  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需求层次是动态变化的。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动态能力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及逻辑,提出了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即:深入乡村基层,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乡村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动态能力; 职业本科; 乡村; 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4)02-0066-06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通过在乡村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1],只有实现人才振兴、让乡村发展具备坚实的人才支撑,才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是指通过对人才的培育、开发、吸引、激励等措施让各类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此,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通过与职业本科院校合作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适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2021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方面,该意见提出要按照乡村振兴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生产、经营与管理逐步深入乡村,乡村产业结构布局持续调整优化,乡村数字化进程日益深化,对乡村人才数字化素质和能力需求日益提升。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物流配送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创业领军人才以及乡村管理服务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当前,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存在乡村人才难引进、流失严重、培养资源缺乏、引进的人才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契合性不足、人才老龄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长效机制,让乡村人才振兴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在快速发展与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及乡村产业结构布局的变化,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

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试点以来,焕发出勃勃生机,职业本科大学的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成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重要渠道,为高层次技能型乡村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上升通道。在乡村经济与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调整的动态环境下,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利于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高层次乡村人才能够更好地契合乡村振兴各领域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劳赐铭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显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总体占比分别为30%、55%、15%[2],可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本科生的需求最多。在动态能力视域下研究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能够增强职业本科院校毕业生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提高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塑造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1960年,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西奥多·W·舒尔茨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提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培养开发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高职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如王思瑶、马秀峰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3]。谭绍华等从育人理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培训资源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进行“五促”路径建构[4]。李菲、赵劲松针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5]。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高职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但结合动态能力视域研究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较少。

二、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及其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

(一)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是Teece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是在社会快速变革、组织面临剧烈的动态变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Teece等人研究发现,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静态资源基础理论不能帮助组织维持竞争优势,组织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及时获取组织内外与组织生存发展相关的最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以增强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Teece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以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6]。焦豪等认为动态能力理论是以演化视角克服核心刚性缺陷,通过资源整合和重构进行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7]。动态能力理论被应用在更广泛的组织创新生态系统中,社会组织需要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加强组织适应性建设,以利于组织在复杂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并获取显著的创新绩效。

(二)动态能力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组织需要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捕捉相关讯息,根据组织战略发展需要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及时创新进取,以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并取得创新绩效。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整合多种资源、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构建自身的动态能力,以增强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群的匹配度。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分析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其中存在一些困境亟待破解。

1. 供需不匹配:與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需求衔接不够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科技兴农、农村电商、产业数字化经营等涉农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都赋予乡村人才振兴新的使命和要求,广大乡村需要更多懂经营、会管理、善技术的复合型、技能型数字化人才。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数字化人才需求衔接不够,缺少针对乡村人才需求的调查,缺少与乡村人才振兴相衔接的长效机制。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但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对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群调研不足,对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模块及其发展动态了解不够,不能及时跟踪乡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动态,职业技能培养意识不强,存在人才供应与乡村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2. 机制不明确:缺少根据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的机制

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对乡村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未能够根据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缺少根据需求对专业、课程及时调整的机制。第一,在专业设置上,与乡村人才振兴相关产业布局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本科院校根据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较少。第二,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职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课程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中职业岗位的匹配性不够,较少根据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工作任务需求设置课程。第三,在实践实习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与乡村产业的联系。在职业本科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活动中,与乡村振兴及乡镇企业相联系的产教融合活动较少。职业本科院校与乡村用人主体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3. 特色不鲜明:较少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本科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特色不足,部分院校不能根据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多种资源,不能采用个性化、特色化、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编写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景及开展实训实践教学方面脱离乡村发展的实际,在教学中涉及乡村振兴的内容偏少。课程设置同其他高校雷同化现象严重,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较少结合乡村振兴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各环节同乡村振兴的实践相脱离,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更新滞后于乡村振兴实际进展,教学情景较少根据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进行创设和模拟,教学设计缺少探究性、项目化教学方式以及数字技术的融入,存在部分知识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传统等问题,在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方面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特色体现不足。

4. 评价不完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监控及评价

职业本科院校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监控及评价机制存在不足,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效果缺乏专门的评价及跟踪,缺少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专门性评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性作用。针对乡村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1+X”专项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及第三方评价机制不健全。因此,需要建立适应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专项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需涵盖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训实习、人才培养质量等不同方面。

三、动态能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

在动态能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在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方面不是被动的适应者,不能一成不变地因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主动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适应乡村发展变化中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根据动态能力理论,重新整合、配置、构建内外部资源,增强职业本科院校在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构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要根据动态能力理论构建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框架(见图1),遵循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规律,结合乡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实际,将乡村人才振兴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融会贯通,从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中来,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中去,实现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

(一)及时获取乡村人才培养需求的动态信息

当前,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经济,乡村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动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职业胜任力要求也在持续变化,职业本科院校需更好地契合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调查获取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职业本科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结合动态需求信息整合职业本科院校资源

根据调研获取的乡村人才振兴需求信息,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结合院校战略发展规划及拥有的动态能力资源,对职业本科院校拥有的内外资源及时进行整合创新,适时调整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如根据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调整课程结构,让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相匹配。

(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胜任力的要求,职业本科院校需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整合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打造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根据学校所辐射的乡村区域经济的特征,结合学校开办的专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知识,在网上销售学校所在地区的特产德庆贡柑,让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应用在具体的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实战情景中,既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也为职业本科院校服務乡村振兴、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经验。

(四)创建有利于专业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组织需要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有利于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动态调整。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创建促进专业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根据这种评估机制及时掌握本校乡村人才培养的动态,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及时跟踪,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评估由于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带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创新优化的各个环节。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创建促进专业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一方面,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或者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为乡村振兴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另一方面,让专业发展能够适应职业本科院校面临的内外形势,保持动态性与灵活性,与乡村产业结构布局相适应。

四、动态能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一)深调研:深入乡村基层,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在动态能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要提升乡村人才的培养水平,增强毕业生与乡村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掌握乡村支柱产业相关岗位对人才岗位胜任力的要求,获取乡村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因此,学校要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基层,采用多种形式,对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任务、职责、绩效考核标准及从业人员的要求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校也可以参与辐射区域乡村振兴规划的制订,让职业教育“认识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8],全面掌握乡村人才需求的动态。第一,成立乡村人才需求调研团队。该团队一方面定期深入乡村基层,调研乡村振兴相关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最新状况,广泛听取乡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用人单位、乡镇企业职工等各方人士的意见。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开展理论研究,通过网络文献、权威媒体、期刊报纸等掌握乡村人才的需求动态。第二,完善调研制度。建立服务于乡村人才培养的定期调研制度,确定调研的周期、涉及的专业领域、人员、调研区域及经费等内容。第三,对调研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结合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需要和专业结构整合的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结论,为职业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方面的调整提供依据。

(二)建机制:构建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我国鄉村人才振兴的规划,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职业本科院校也需要参与进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打造一套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乡镇企业、乡镇政府相结合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构建“政府引导+乡村田野+企业基地+职业院校”的协同化育人平台[3],使职业本科院校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第一,职业本科院校需要与乡村人才的用人主体开展广泛合作并建立深度产教融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能够及时掌握乡村人才需求的状况及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岗位胜任力的新要求,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的调整优化奠定基础,增强毕业生同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匹配度。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到乡村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的技能水平。第二,政府对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乡村人才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为职业本科院校与乡村用人主体牵线搭桥,打造职业本科院校与乡村用人主体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另一方面,政府为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优惠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职业本科院校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三,职业本科院校建立适应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如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来优化专业布局并确定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乡村人才岗位胜任力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第四,根据乡村人才振兴的需要改革招生制度。对于涉农专业及有志于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学生,制订专项招生计划,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贴并提供职位晋升、职称评聘等优惠政策。

(三)塑特色:结合乡村人才培养需求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结合人才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动态能力理论的要求,职业本科院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结合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塑造“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模式[9],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如杨勇、康欢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为旨趣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10]。第一,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根据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打造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专业,如开设乡村振兴“订单班”,根据乡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专门招收涉农学生;或者根据乡村用人主体的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实行专项招生,真正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乡村产业布局。同时,根据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及发展趋势前瞻性地确定招生规模。根据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状况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办涉农专业方向。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使课程设置对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模块,确保工作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建立健全涉及乡村职业岗位能力的“1+X”证书制度。第三,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使教师及时掌握职业标准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让学生能够精准掌握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作用。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投身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让他们具备成为“乡村工匠”的潜质。第四,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实训安排方面。要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成果导向的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行动导向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在教材编写方面,结合乡村工作岗位的实践,由学校和用人主体合作编写。在实训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方面,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乡村实训基地,借鉴“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第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到乡村人才需求单位参与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以及挂职锻炼等项目,增强教师对乡村产业结构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理解,让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乡村人才振兴对人才素质、技能和能力等要求,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而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

(四)重评价: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评价机制

为及时总结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成败得失,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对职业本科院校培养乡村人才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评估。第一,对乡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评估。职业本科院校在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的内外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通过全过程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定期评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资源和条件及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第二,做好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专项评估。如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邀请乡村用人主体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专项研讨,评估乡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开展对乡村人才技能水平的专项评估,如对涉及乡村职业岗位能力的“1+X”证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第三,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既要评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表现,也要评估学生在乡村振兴相关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工作行为、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还要评估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表现。

五、小结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产业布局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培养方式。在动态能力理论视域下,需要結合乡村生态发展的实践,遵循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探索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培养更多精准匹配乡村振兴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打造出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的技能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蔡巧燕.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作为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21(18):7-12.

[2] 劳赐铭.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22(10):59-65.

[3] 王思瑶,马秀峰. 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2(3):27-34.

[4] 谭绍华,谭多宁,李同同. 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价值与路径[J]. 成人教育,2012(11):43-49.

[5] 李菲,赵劲松. 高职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J]. 教育与职业,2021(22):58-62.

[6]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09-533.

[7] 焦豪,杨季枫,应瑛. 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 管理世界,2021(5):191-210.

[8] 杨顺光.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22(1):47-52.

[9] 张慧青,邵文琪.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81-86.

[10] 杨勇,康欢. 五维合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坐标[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60.

The Logic and Path of Empowering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Ability

ZHANG Yi

(Guangdo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0, China)

Abstract: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talent demand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dynami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nalyzes the dilemma and logic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enabled by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enabled by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oing deep into the rural grassroots, carrying out research on talent demand, establishing a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empower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creating a distinctive model for cultivating rural talents,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empower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dynamic ability;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责任编辑:姜聪瑞)

基金项目: 2022年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年度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3);2020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肇庆人才下乡的动力机制与促进政策研究”(20ZC-64)

作者简介: 章义(198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本科动态能力乡村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