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以安徽省M高校为例

2024-03-23郑晓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专业课程

郑晓静

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高等教育要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不同范畴的知识融合、各种技术集成共融等。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指明了新方向。导视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集图形、文字、数字与色彩等信息要素,融合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人体工学和人类行为心理学等学科于一体。导视设计不仅要从视觉二维方向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创新,其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导视设计能力为中心,强调设计作品的实际应用。它解决的是用户与环境、用户行动与建筑空间之间等多元互动问题。导视设计师不是单纯解决传统意义上某一类设计工作,而是需要成为掌握图形信息设计全过程,并熟悉材料、人机互动、环境设计等各领域的“多面手”,契合当代设计类人才培养需求。

鉴于目前高校专业越来越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师自身的学识往往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1]。在校所学的知识远不能胜任现代设计的多元需要,这种现象在大学导视设计专业教育阶段已显端倪[2]。导视设计最终作品所要求的知识范畴已远远超出了单一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知识内容。被细分专业的授课教师知识储备和能力框架被局限,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往往只能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对学生最终设计作品缺乏有效指导。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通过系统设计来解决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3],但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在导视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具体教学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类人才,导视设计课程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1 导视设计课程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课程现状

导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面向空间环境变化和管理之需要而开设,为商业环境、文化教育环境、交通环境、运动环境、医疗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环境等打下导向标识设计基础。从该课程现状看:第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面对的设计对象是多种空间环境,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将要成为该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第二,该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与拓展类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社会行业导向性;第三,导视设计将造型及色彩语言、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创意、数字印前工艺、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进行融通,这些知识、技能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大学一二年级已经完成,导视设计课程被安排在大学阶段的第六学期,即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之后的大学三年级才开展;第四,这门课程一般设置为6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8学时(见表1);第五,该课程的教学全程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一人承担,没有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或者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到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等环节中。

表1 导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1.2 现存问题

1.2.1 跨学科合作教学理念缺失

导视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中涉及的空间环境是导视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些空间环境是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们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尤其是目前导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没有导入任何有关“空间环境”方面的知识专讲,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相对缺乏。

目前,国内大多高校老师没有向设计类专业学生传授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没有讲授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科学方法论和实验设计方面尤为欠缺。在导视设计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全程由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授课,课程教学全过程仅由一名“被细分”专业的教师引导;在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未设置、引入其他专业教师或者校外专业从业人员。这就导致擅长图形、色彩、排版与字体等设计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短缺,在面对导视材料、工艺、灯光及空间等这些环境设计专业的主修内容时,不得不在极为短暂的课时内匆忙应付这些跨专业理论壁垒和实践挑战。因此,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教学理念缺失,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2.2 课程实践与行业实际连接缺失

目前,导视设计教学是学生全程在室内课堂完成课题任务,较少设置授课教师和学生深入校内外进行社会调研,与行业实际连接缺失,缺少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课程作业的实践意义和成果的实用价值无法有效保证。此外,某些导视设计作品或案例相对杂乱,大多缺乏系统的整体布局、统一规划。特别是导视设计课程的学生往往习惯整天对着电脑画图、模式化设计,缺少对设计对象的深入分析,忽视作品的用户体验,忽略实际应用效果反馈和评价体系,这违背了导视设计课程开设的目标。

当课程以提交电脑效果图的形式而结束,这对实践性质的导视设计课程来说是不完整的。对大学三年级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结课形式未实现将校内课程与他们即将面临的专业实习进行有效连接,也未长远考虑到他们即将到来的就业。课程实践与社会就业的错位存在,导致毕业后学生面对某一实际项目的导视设计工作时往往无法胜任。许多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对设计师所必需的训练、技能以及能力进行了全面总结与重点培养。然而,当今国内课堂实践与行业实际脱离的案例并不少见,如全国范围内旅游景点的导视设计趋于雷同,缺乏主题式、个性化的设计。缺少审美情趣和地域文化表达的导视设计比比皆是,使得景区的景观艺术环境与其导视设计不适配,已经影响景区的观赏性和游乐氛围。除此之外,像体育公园、儿童游乐等主题性场所,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建筑等,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些问题与导视设计师在校期间的课程实践培养与行业实际连接缺失是密不可分的。

1.2.3 过程性教学评价机制模糊

在导视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将设计效果图做出真实产品,首先面临的是课时不够多的情况。48课时内无法完成选择合适材质、了解不同材料安装工艺等教学任务,因为这些内容涉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跨专业系统工程。在实际交通环境导向标识设计教学中缺乏相关案例,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不能在真正的环境空间中进行实验,得不到有效的真实反馈,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缺乏可靠的支撑。

过程性教学评价机制模糊等因素给导视设计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教与学层面多重困难和局限,同时,由于缺少项目式课题加入,使得具有拓展性质的导视设计课程只停留在电脑绘图阶段。从合作意识、过程到评价的全过程未能环环相扣,影响着课程整体教学效果的实现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 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2.1 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的需要

导向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专业设计与制作能力、创新能力与专业素质为培养目标;把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操作、过程与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该课程的基本框架。该课程是培养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高年级大学生往往受限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拓展的深度,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也将影响导视设计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传递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导视设计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社会的空间环境变化和管理之需要,该课程可为学生后续的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竞争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应用型办学定位目标实现。

应用型高校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应将学科专业布局与社会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对接,紧密围绕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构建学科专业体系,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设置与拓展专业及专业域,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形成与产业紧密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学生专业设计与制作能力,强调认知与操作的统一,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课题训练等实践环节,将知识转变为应用,提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潘鲁生[5]提出,就设计教育而言,专业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工科院校等四类院校在发展思路上要依据各自优势拉开距离,各展所长。以导视设计课程开设的师范类院校为例,应该紧密围绕办学定位,注重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的结合,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对于非师范专业突出专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

2.2 基于课程目标实现的需要

导视设计课程目标是:掌握导视设计的运作流程、创意策略、执行手段和实践技能等,能制作出完整的导向系统设计;熟悉一般导向标识设计的创意、表现、说明、识别的方法与规律;了解并把握平面设计信息传达与受众心理、生理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带着设计问题开展设计实践,通过跨学科合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与纯艺术学科以表现能力培养为主不同,设计学科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视设计涉及多种具体建筑空间以及多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其具体教学内容中有关交通环境导向标识、公共建筑导向设计等内容,是讲授的重点章节。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导视设计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传递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设计类专业不是有设计样稿就能解决问题,它还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生产的流程和环节、市场和消费、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因此,设计教学不仅要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还要将其放在对设计作品的商业属性及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来综合考量。这种实践是与产业生产、商品流通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设计类专业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6]。可见,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当前导视设计课程目标,必须开展跨学科合作。

3 导视设计课程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措施

3.1 树立跨学科合作教学理念,加快不同专业方向教师合作教学步伐

高校要以高等教育新发展趋势为引领[7],在艺术设计的实践类课程中,积极树立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环境设计艺术、设计与人体工学等多学科门类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更新以“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现代导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国知网中以“导向设计”为关键词,设置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得出193篇相关文章。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类论文为49篇,约占25.4%,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为82篇,约占42.5%;以“城市导向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出14篇,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类论文为7篇,占比为50%,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为5篇,约占35.7%。以“视觉导向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出13篇,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类论文为1篇,约占7.7%,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为8篇,约占61.5%。由此可见,导视设计学科知识交叉明显,专业细分与学科之间的强关联,要求相关知识专业的教师必须面向相同班级开展联合教学,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8],从而解决课程的实际专业问题,消除专业细分在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中的短板。

导视设计课程需要树立跨学科合作教学理念,并重视应用。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是课程组的主要负责人,把握教学总体进度,负责有关图形设计、字体设计、色彩设计与排版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协调教学组织架构。各学科教师分工明确,保障跨学科合作教学按期、按质按量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担任课程组教师成员,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拓展本专业知识在该课程中的广度与深度,在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方面实现知识融入与技能互补;在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组联合指导、参与修改,并给予专业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兼顾导视设计课程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且有效实现本课程中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与丰富,保障学生的职业素养获得和行业技能的养成,为教学后期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引进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实践,有效保障学业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拥有理论教学专长。但由于设计类专业高校教师大多是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的“无缝”转换,他们普遍存在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时,在引导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会力不从心。企业里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人员等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联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既可以缓解导视课程实践环节只有一位专任教师指导几十位学生的人员短缺问题,又可实现课程建设中的专业教师偏重理论与企业导师侧重应用的有机融合。比如,导视设计系统的实现必须借助材料,不同材料以其特有的形态语言在整个空间中形成统一而整体的视场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材料的尺寸、工艺等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以及材料的视场效应方面,企业导师可以根据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认识新材料,了解各种材料在特定空间都有相应的应用技术规范。导视系统材料选择应考虑材料应用的地域性、材料后期维护、材料选择与项目工程造价之间关系等,应该以合理、适宜为前提,作为设计师应充分把握这些行业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对学生开展应用性指导,实现课程的实践性需求。

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担任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工作,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导视设计专业课程。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由校企双方共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与行业要求及时连接,把注重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落到实处,在实现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同时,精准与社会行业接轨,从而保障学生学业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3.3 构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

导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应尝试与相关企业联手构建实践平台,引进项目、开设课题技能专项训练,构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过程评价;学生在规定课时内参与完成项目式课题研究设计,在完成高质量、高强度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对设计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高年级大学生的行业素养以及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导视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开展灵活机动的评价体系,跨学科合作教学目标要以成果为导向,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课程教学成果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运用前期所学的色彩、构成、排版和软件操作等专业基础知识,遵循导视系统的设计运作全流程、创意策略、执行手段和实践技能等循序渐进地训练。企业导师以任务驱动进行操作性教学;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讨,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项目合作,提高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和行业素养,包括导视设计的专业技能和设计师的基本素养等综合能力。其次,学生掌握一般导向标识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识别与更新的方法与规律,具有用设计作品创造美、实现美、传播美的能力。在课堂任务和课后作业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同时积极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再次,导视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和信息传达与受众心理、生理与环境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设计理念应在符合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以空间环境为中心、以空间环境使用者的最佳体验为执行标准。新时代的准设计师应该学会主动创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创新。最后,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要能够制作出完整的、有市场生命力的导向系统设计。以学生学习能力改进和设计能力提高为基础的导视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既能够实现课程实践目标,满足社会对导视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能增强学生职场适应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导视设计师的专业期望和岗位要求,真正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 结 语

针对导视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了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思路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提出跨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课程实践教学,且引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多师共同指导学生,拓展基于成果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满足导视设计课程需求,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对应用型导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跨学科专业课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