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机制

2024-03-23向延平陈友莲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内生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向延平,陈友莲

湖南女子学院 1.商学院;2.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04

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重心和重点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探讨解决相对贫困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焦点和研究重点。区域内生发展作为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选择和重要方式,能够激活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等内生发展动力与活力,促进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区域内生发展理论作为改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之一,值得我们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学习,并运用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解决城乡差距的相关问题中。

1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理论机理

1.1 区域内生发展理论

区域内生发展理论构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Dag Hammarskjöld财团1975年关于“世界的未来”联合国总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内生发展”一词,认为只能从社会内部来推动区域发展,包括消除绝对贫困、自力更生、保护生态、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2]。其中“自力更生”思想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我国经济建设时期提倡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和区域内生发展内涵相近、异曲同工。20世纪90年代瑞士、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地区先后采用了内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和农村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3-5]。在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基础上,国外学界又提出了新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如Ray[6]提出新内生发展将外部因素和当地因素的确定和考虑作为基本要素。

1.2 相对贫困理论

相对贫困内涵常常从两种角度展开,一是从收入或生活水平角度进行考察,是指当一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或生活消费水平相对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所表现出的客观贫困状态[7]或社会生活状况,相对贫困是以收入、消费或福利来衡量经济福利的方式[8],属于相对视角;二是从社会角度进行考察,认为相对贫困是社会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贫困学说源于相对剥夺理论,强调一种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社会层面的“相对剥夺感”[9]。体现了在收入、消费、就业、医疗和接受信息等方面的相对贫困[10]。

相对贫困特征主要体现在:(1)贫困的比较性。相对贫困的比较对象是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其他社会成员或群体,表现为人和人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比较,贫困处于相对比较和相对剥夺的状态,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8],具体对象发生在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区域。(2)贫困的动态变化性[8]。相对贫困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经济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衡量标准不同和评价时间不同,相对贫困线随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11],相对贫困将长时间存在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乡村随之发展相对贫困逐渐消除呈现动态性。(3)贫困的非均衡性。相对贫困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群体和区域收入、能力等悬殊差距和不均衡,同时也描述了社会不同成员或群体、区域分配不平等和存在贫富差距,如区域性相对贫困、城市相对贫困和农村边缘性贫困等[7]。(4)贫困的主观判断性。相对贫困依赖于人们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价值认识和感知尤为重要,尤其是反映在如教育、文化、政治等非经济性因素认识和判断处于相对剥夺状态而做出相对贫困的主观价值判断[8],如妇女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常常处于劣势和相对边缘和弱势的状态,相对贫困较为明显[10]。(5)贫困的多维性。相对贫困的多维性表现在贫困群体收入、教育、健康、居住条件和社区建设等综合性发展需求的实现,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构成了相对贫困的重要维度[12]。

1.3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理论机理

基于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和相对贫困理论思想,区域内生发展主要是依靠当地企业、居民和政府等,区域内部利益主体作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科学利用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地理资源等在内的当地资源禀赋和资源优势(但不拒绝人力、资金、政策、制度资源等外部资源)协同促进区域发展,获取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提高当地人们收入,改善当地人们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发展,缩小区域、群体之间收入、消费、就业、医疗、信息等多维度差距,从而缩小贫困差距,逐步解决相对贫困,其理论机理见图1。

图1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理论机理

2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和基本方略,采取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等输血式超常规扶贫政策和非常规扶贫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瞩目成就。但部分贫困地区一旦停止输血和“断奶”又恢复到无人干事、不会办事的状态,贫困人口很可能再次返贫。如若存在并形成“不想”“不敢”和“不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等诸多现实困境,势必又将陷入相对贫困泥潭。

2.1 解决相对贫困的思想较弱

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国家政策措施和自身努力解决了温饱,暂时摆脱了绝对贫困后,但丧失了继续发展的信念和信心,“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觉得和其他地区和群体有差距而不敢正视和面对,觉得“没面子”“怨天尤人”等等,不想面对相对贫困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区域和相对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思想较弱。改变解决相对贫困思想是长期性、缓慢性的过程,也将成为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一大挑战。

2.2 解决相对贫困的动力较弱

以输血式为主的区域外生发展导致了部分相对贫困地区过分依赖和依靠外部输血,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显现,相对贫困人口缺失自主发展勇气和担当,也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相对贫困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缺乏解决相对贫困的动力、信息和缺少解决相对贫困的活力,不敢主动承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2.3 解决相对贫困的能力较弱

相对贫困地区缺乏谋划解决相对贫困路径、缺少选择产业发展、落实帮扶举措和直接经营管理等能力,缺乏解决相对贫困奖惩机制。相对贫困人口缺失自主发展勇气和担当,并没有真正掌握自我发展技能和技巧,主动创新创业能力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和缺失造血能力。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缺少解决相对贫困能力,不能主动解决自身贫困问题。

面对这种困境,必须加强相对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和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内生发展的渴望,树立自力更生意识,主动自我赋能和自我造血,实现内源式增收和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更加依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内生发展,激活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和促进区域内生发展将成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

3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实现机制

相对贫困致贫原因多源于贫困区域或贫困人口内生性的致贫因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解决相对贫困关键是“内生动力”与“外生拉力”并举、输血和造血并重。重点关注区域内生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内生发展实现机制解决相对贫困,旨在促进区域内生发展,最终解决相对贫困,见图2。其中,建立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机制是要主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构建激活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动力机制是要敢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形成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的资源支撑机制和构建就业创业赋能机制和实行奖惩并举机制是要通过脱贫方式能够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图2 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实现机制

3.1 建立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机制

解决相对贫困。首先,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要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必须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勤劳致富理念,正确面对相对贫困;克服盲目攀比心态和过分依赖心理,摒弃“等、靠、要”思想;引导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激发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体性和创新性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持之以恒开展观念扶贫,避免相对贫困人口懒散不思进取。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和再好扶贫政策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一世。解决相对贫困重在“攻心”,即以“攻心为上”,“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和“治穷先治愚”;重点在于消除“精神贫困”,克服“穷人心态”和“贫困思维”,扩展贫困人口解决相对贫困认知和感知“带宽”。改变相对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等、靠、要”想法,激发贫困人口要“想脱贫”“敢脱贫”和“能脱贫”,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和“脱贫榜样”,要树立“想发展”“敢发展”和“能发展”观念。

“想发展”指贫困人口要有解决相对贫困、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欲望。没有谁不想富裕过好日子,更没有谁不想发展自己,症结在于解决相对贫困都必须付出成本和代价,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牺牲眼前短期利益(如减少当前消费和闲暇时间)。“敢发展”指贫困人口拥有解决相对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贫困人口要解决相对贫困就要主动适应社会,参与经济竞争,勇敢面对失败、风险和挑战,拥有解决相对贫困勇气和胆气,充满解决相对贫困信心和决心。“能发展”是贫困人口具备和拥有解决相对贫困的能力和技能,真正确保解决相对贫困的实施和实效。如针对妇女和残障人士,坚持和创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提振他们的“精、气、神”,突出“扶志”“扶智”“拔穷根”,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拔懒根”,从思想上破除怨天尤人的心态和不良观念及生活习惯等陋习,从观念上逐渐养成自强自立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3.2 构建激活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动力的机制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解决相对贫困的主体和客体。相对贫困固然可怕,但靠贫困吃贫困更为可怕。实践证明,“输血”式扶贫只能管一阵子不能管一辈子。解决相对贫困同样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深入推进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造血”,充分调动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能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培育相对贫困地区人口自力更生、内生发展意识和技能,断绝输血,强化造血,促进区域内生发展,激发摆脱相对贫困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内源式增收,最终解决相对贫困。要广泛宣传教育引导贫困人口养成乐观向上、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品质,激发相对贫困人口解决相对贫困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脱贫意识以及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坚持把精神脱贫作为解决相对贫困最持久动力。开展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家风、新民风和新乡风建设,设立“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懂恩感恩教育,激发贫困人口改变相对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解决相对贫困主人翁意识。通过宣传脱贫致富典型与传播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激发贫困人口增强自身脱贫致富、自我发展和自力更生的主观意愿和主体意识,树立他们自立自强、勤劳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广泛评选自强标兵和先进模范,注重培育致富带头人,以先进带动后进,充分发挥当地能人和精英在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的带头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如妇女作为良好家庭、家教和家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要激活妇女解决相对贫困的活力,从精神脱贫方面要求妇女做到自立自强自爱;其次要激发妇女解决相对贫困的动力,从行动方面要求妇女做到自力更生和自我发展;最后要提升妇女解决相对贫困的能力,从行为方面要求妇女做到自我造血和内生发展。

3.3 形成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的资源支撑机制

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加隐蔽,解决相对贫困要求更多层次和更多体系的资源支撑。由于受自身条件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相对贫困家庭、相对贫困人口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基本上局限于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较为狭窄和狭隘的朋友圈。部分地区产生相对贫困问题常常是该地区缺乏业缘、信息网络和资源所致。在现代社会掌握丰富信息和资源就能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拥有更多解决相对贫困机会;相反,缺乏信息和资源就会被逐渐分化并处于劣势和弱势,逐渐成为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根据致贫根源和主要特征做到对症下药,完善优化解决相对贫困政策举措,形成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多层次资源支撑和保障,重在造血,引导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主动获得信息和拓展获取资源路径与方式,充分了解和获取信息和资源支持从而解决相对贫困。要及时将扶贫产业、扶弱项目的管护和管理等交给贫困人口自己,引导贫困人口主动投工投劳、投资入股等,实现农民变股民,积极规避绝对贫困消除后对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挤出效应”。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推崇“造血”致富模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度激发相对贫困地区、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解决相对贫困能力。

3.4 构建就业创业赋能机制

赋能相对贫困人口,强化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技能技术培训和培养,使相对贫困人口真正拥有“脱贫之技”“谋生之术”和“致富之能”,避免贫困人口不想事、不干事,最后实现解决相对贫困。通过多种技能技术培训手段和方式来提高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重点针对相对贫困对象开展全覆盖的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经商创业培训、电子商务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相对贫困对象解决相对贫困的技能和技巧,让相对贫困人口具备把握市场经济机会理念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素养,加强宣传教育和服务指导,提升相对贫困人口自身人力资本水平“摘穷帽”,促进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重构和相对贫困地区内生发展。例如,开展妇女赋能行动,为妇女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家庭技能、创业技能等技能技术培训,使之拥有一技之长和一席之地,扩大妇女就业和提高妇女收入,旨在解决相对贫困。

3.5 实行奖惩并举机制

解决相对贫困离不开奖惩分明,重在正向激励和奖励。对于实现就业的相对贫困人口可以考虑适当进行激励,对于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明显和解决相对贫困效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如评选“脱贫先锋者”“脱贫先进单位”“致富团体”等,或给予生产奖补、项目补助等,从而“树立榜样、打造典型”,并给予资源分配及相关政策上的倾斜。同时,对于具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和少参加劳动的个别“懒汉”“懒鬼”和“懒虫”,除非提供正当理由,否则应当降低取消低保金和相关贫困待遇,促使和强迫其参加劳动和充分就业,杜绝出现“越扶越懒”“越懒越扶”的怪相,防止相对贫困对象“躺平”。通过制定、落实相应合理、合法、合规的奖惩措施,调动、激励和鼓励相对贫困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参与解决相对贫困内生发展的自发性、积极性。

4 结 语

新时期我国扶贫脱贫已经完成,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继续努力,区域内生发展解决相对贫困中的理论机理、现实困境和实现机制研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重要机制之一是在制度上解决区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探索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区域内生发展长效机制。一方面,在产权制度安排上,需要创新改革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制度安排,创新改革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和监管权等,建立起激励相容的产权制度,从制度上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通过创新融合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产业新的价值和附加值,以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不够问题。总之,逐步形成破解相对贫困对象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扶贫等项目自我造血能力不够难题的长效机制,促进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实现相对贫困区域内生发展,旨在解决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内生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隐形贫困人口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