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弹药毁伤评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2024-03-23刘彦柳明吕中杰晏江初善勇时振清黄风雷
刘彦,柳明,吕中杰,晏江,初善勇,时振清,黄风雷
(北京理工大学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随着军事作战需求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武器弹药及作战目标的演变日新月异,总是在打击与防御的对立统一中不断牵引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以美俄为首的国外军事强国都在积极地探索各式各样的武器弹药,同时也不断地提升战场武器装备的防护能力.全球范围内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2022 年2 月24 日,俄罗斯以“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为由对乌克兰实施了特别军事行动,面对俄乌之间日趋恶化的军事态势,双方除了都在增加武器弹药储备以外,如何发挥武器弹药高效毁伤效能和武器装备抗打击能力是战场制胜的关键.但是“打击什么目标,使用什么武器,消耗多少弹药,打击精度、打击效果如何,下一轮怎么打”在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在昂贵的武器弹药和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通过毁伤评估技术进行评价与估量.由此可见,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是实施精确打击、作战筹划及火力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武器装备有效使用的重要基础,是武器毁伤效能和目标毁伤效果数据获取的重要支撑[1].
目前已有研究学者运用文献分析、调查、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毁伤评估技术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涉及弹药战斗部毁伤威力评估、武器弹药毁伤效能评估、目标易损性评估与毁伤效果评估技术,以及开展上述研究所需的试验测试技术,然而,未能系统综合地对毁伤评估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梳理与总结.鉴于此,为了能使研究者更好地厘清国内弹药毁伤评估技术发展脉络,了解毁伤评估技术趋势变化以及未来发展前沿,筛选出近30 年以来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内容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和解读,希望对相关研究学者或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基于数据来源,即做到全面地精准检索所要研究主题的文献.基于此,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范围的期刊专业检索条件下,主观设定与毁伤评估相关的关键词,检索表达式语法设定为SU=毁伤评估+毁伤威力+毁伤效能+毁伤效果+易损性+毁伤效应+毁伤等级+毁伤概率+毁伤准则+毁伤判据+毁伤树.发表开始时间设置为1993 年,发表截止时间设置为2022 年,期刊来源类别为EI、核心期刊、CSSCI、CSCD,共计检索到3 386条中文文献.为保证数据准确全面,经过人工筛选,剔除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地质学、交通运输工程等与武器弹药无关的学科门类文献,最终通过CiteSpace 转换、去重、合并和清洗得到911 条 date格式文件,作为本文研究数据.
1.2 研究方法
毁伤评估是对武器弹药毁伤和目标毁伤的评价与估量[2],它涉及到各种武器弹药在不同条件下对目标的毁伤程度和毁伤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毁伤评估技术是综合考虑战场环境、弹药战斗部威力、目标易损性等多种因素[3],结合毁伤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对武器弹药毁伤能力和目标毁伤效果评价和估量方法而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毁伤评估技术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分析和探讨结果有益于毁伤评估技术问题深化研究,并对毁伤评估理论与技术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在常规武器弹药毁伤评估和目标毁伤评估时,战斗部威力和目标易损性分析是基础,毁伤试验和数值模拟相互印证提供用于评估分析的毁伤参数数据,结合战斗部威力场模型和目标易损性模型表征分析的毁伤效应模型,应用这些数据及毁伤效应函数关系,运用软件对数据挖掘、生产与输出,最终给出毁伤效果评估结论,并以可视化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以便在装备发展、试验鉴定和作战训练中得到实际应用.毁伤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如图1 所示.
图1 毁伤评估技术体系Fig.1 Technical system of damage assessment
CiteSpace 软件是陈超美[5]教授开发的一款基于知识图谱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学术文献分析工具,可以通过分析论文的引用关系、共现关系、合作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数据,生成多种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和显示科学知识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结构关系与发展进程,用于探索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发现学术发展趋势和评估学术影响力等.科学知识图谱不仅与传统综述异途同归,还能表现出追溯历史、跟踪现状、挖掘未来知识前沿、呈现可视化分析过程或结果,帮助研究学者或从业者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未来方向的独特优势.运用Cite-Space 的可视化功能,以知识图形和知识谱系展现我国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令研究者对知识动向的获取更加直观明确.陈悦等[6]在我国率先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胡泽文等[7]综述了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现状之后惊呼:“CiteSpace 及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呈井喷之势”.
一般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数据完整、程序正确、图谱美观、解读合理,并在图谱制作中贯穿和体现CiteSpace 核心功能和理论功能[8].本文以从中国知网筛选获取的911 篇文献作为数据来源,统计1993—2022 年收录关于毁伤评估主题的期刊文献发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特有的计算方法绘制合作机构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突现分析.其中,关键词聚类功能可以说明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时间线图谱可将学科研究热点可视化,有助于把握研究方向的变化.研究思路和方法如图2 所示.
图2 研究路线图Fig.2 Roadmap for research
2 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对筛选的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从图3 可以看出,从1993 年开始至2022 年,国内关于毁伤评估技术的文献发文量整体呈现出逐年递增走向,特别是从2019 年开始,发文量增加明显且研究热度持续增强.根据发表年度趋势图,可将我国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大体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2000 年,中国知网这一阶段收录相关文献偏少且增长缓慢,年均发文量为2.7 篇;第二阶段为2001—2012 年,这一阶段年均发文量增加到30.2 篇,是第一阶段年均发文量的11.2 倍;第三阶段为2013—2022年,期初比第二阶段稍有下降后犹如雨后新笋一般呈现大幅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发文量达到了52.6 篇,是第二阶段的1.7 倍,是第一阶段的19.5 倍.从年度发文量可以看出,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逐步受到国内研究学者和从业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图3 发文量趋势图Fig.3 Statistical chart of papers published
2.2 发文机构分析
国内机构关于毁伤评估技术的学术产出对判断该机构在兵器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采集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该软件功能将下属机构及二级单位整合为一级单位,得到的机构科研合作网络见图4.图中知识图谱节点以年轮形式显示,圆环大小表示发文量多少,圆环颜色代表不同年份发文情况,某一年的年轮宽度代表了在某一年发表论文的多少,发表的论文越多,则年轮在该年越宽.节点最外圈若存在紫色的圆环,则表明这些节点具有高的中介中心性(出现紫圈的节点的中介中心性≥0.1),表示在网络图中,1 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图中其他节点的“中介”,此类节点在网络中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节点与节点之间连线粗细则反映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强弱.从图谱左上角信息获得,图中共有节点330 个、连线255 条,网络密度为0.004 7,说明近30 年我国毁伤评估研究机构主体数量多,但是较为分散,学术成果产出散落在不同的研究机构,机构与机构合作关系不强,难以形成合力,对行业发展和推动不利.
图4 发文机构分析Fig.4 Analysis of issuing institutions
研究发现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 所高校发文量最多,发文量前 10 位的机构名单见表1.前10 位均为国内具有该领域研究优势的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特别是北京理工大学中介中心性为0.19,南京理工大学中介中心性为0.16,其学术产出明显高于其他机构,节点外圈均出现紫色的圆环,说明2 所高等院校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存在较强的合作网络.从兵器学科来看,体现了研究机构本身的特色和优势,且它们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和技术实力,一直围绕国防安全重大需求,为解决我国兵器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作出巨大贡献,为我国国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表1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Tab.1 Top 10 institutions by volume of publications
通过文献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多数是基于武器弹药毁伤效能和毁伤效应视角来研究弹药毁伤评估技术,主要是对战斗部威力提升、毁伤试验测试技术、毁伤评估数值计算与仿真评估技术以及毁伤效应等基础关键技术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从1995—2004 年主要基于身管武器及装甲类目标的视角来研究弹药毁伤评估技术.从2005 年开始对杀爆弹、穿甲弹以及破甲弹等战斗部毁伤评估进行研究,体现出南京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的变化趋势.另外,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一些军方院校都开展了相关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应用性等特点.
2.3 核心发文作者分析
著名的科学家与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在其代表名著《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曾有如下的论述:“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普赖斯定律在文献计量中,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确定特定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估算方法[9],估算方法公式见式(1):
式中:Nmax为同一作者在某研究领域中发文量的最大值;M为核心作者发文量的最小值.
由CiteSpace 软件合作网络作者模块分析,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图谱,见图5.
图5 发文作者图谱Fig.5 Map of authors
分析得出,发文量最多作者为海军工程大学的王伟力,发文量为21 篇.通过计算,M为3.4.由CiteSpace 统计发表论文4 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128 人,共发表论文584 篇,占总发文量的64.1%,核心作者发文量人均约为4.6 篇.具体而言,发文量前10 位核心作者分别为王伟力(21 篇)、冯顺山(20 篇)、尹建平(17 篇)、李向东(15 篇)、王军(14 篇)、王树山(14 篇)、王志军(13 篇)、石全(13 篇)、李向荣(12 篇)、刘彦(10 篇)等,且均超过核心作者发文量4 篇的最小值.
从研究内容上看,海军工程大学王伟力等[10]开展了反舰导弹战斗部的毁伤效应研究,获得了弹体贯穿等效靶板的侵彻规律与撞击速度的关系; 对舰艇舱室内爆流场及毁伤效应进行了动态描述,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了舰艇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响应特性和破坏机理.北京理工大学冯顺山等[11]对小型导弹战斗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飞机目标破坏作用及毁伤准则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工程计算式,利用该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式可计算冲击波作用下不同厚度铝板及飞机各舱段的毁伤效应.中北大学尹建平、王志军[12-13]开展了发射条件和起爆方式对MEFP 战斗部毁伤概率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攻击过程的蒙特卡洛模型,得到了MEFP 战斗部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对机动目标的毁伤概率.南京理工大学李向东团队开发了对标美国JMEM 的武器毁伤效能评估系统,并建立了对典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14]、典型坦克[15]、雷达[16]等目标的毁伤评估方法,建立了弹药在不同的攻击位置下对楼房的毁伤效能方法,以及弹药命中误差下的毁伤期望.南京理工大学王军、郭治等[17]构建了高炮武器射击误差状态方程,提出了基于射击误差状态方程的高炮毁伤概率递推计算模型,通过激发武器与目标存在相对运动时的毁伤概率(动态毁伤概率),建立了在非致毁条件下的检测方法.北京理工大学王树山[18]开展了水中爆炸冲击波对靶体结构的毁伤准则研究,提出了采用Wn/R作为水中爆炸冲击波毁伤准则与毁伤判据的通用形式,对评估水中爆炸冲击波对靶体结构的毁伤效果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新型战斗部的毁伤效能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陆军工程大学石全团队进行了破片对地面部件级装备毁伤效应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含能破片对指控装备舱体[19]和部件腔体[20]的等效靶板侵彻特性及毁伤效应.陆军装甲兵学院李向荣等[21]开展了穿甲弹打击主战坦克的毁伤评估研究,通过仿真得到了随某些初始弹目交会条件毁伤概率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主战坦克不同方位的毁伤概率.北京理工大学刘彦等开发了多款弹药毁伤评估软件系统,同时在毁伤评估算法[22]、毁伤效应[23]、毁伤效能[24]以及飞机[25]、坑道[26]、机场跑道[27]、导弹阵地[24]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毁伤评估方法研究[28],将毁伤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计算.
根据文献分析法分析,我国弹药毁伤评估技术虽进步迅猛,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现有研究基本上一是仍从战斗部结构的设计提升战斗部威力性能,未能从材料的性能提升推动战斗部的性能提升;二是虽然开展了大量目标易损性研究工作,但还是停留在初步建立物理毁伤到功能毁伤的毁伤判据,且毁伤判据与试验、实战应用仍存在较大距离;三是尽管国内学者提出了毁伤评估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顶层规划;四是在毁伤评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仍然集中在爆炸力学、侵彻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对新概念新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不足以支撑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最后是关于毁伤试验的测试与评估一般也是以性能鉴定为主,同时测试方法及测试手段单一,测试设备、设施与仪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由合作图谱中节点连线可知,发文者中合作关系链条最长且较为密切的是李向荣、冯顺山、王海福、张庆明、刘彦、黄风雷等核心作者.从核心作者的从属机构来看均来自于高等院校,这与机构分布情况较为吻合.说明我国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合作主要集中于以高等院校为代表的组织机构内,其他机构的合作网络研究合作性并不强,合作网络不够紧密,表明合作图谱可以发现某个研究领域研究机构或学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为评价科研机构、人员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发现那些值得关注的机构或科研人员[8].同时,为了加快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高等院校、工业部门和研究院所应充分进行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致力于为推进弹药毁伤评估技术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 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1986 年,卡隆 (CALLON)等[29]提出了共现分析,即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率,反映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对关键词关系网络中的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进行数学运算,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使得类团内属性相似性最大,类团间属性相似性最小.共现分析通过对词群进行分层聚类,揭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它们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它是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文献中的关键词是学者高度概括凝练出来的,它代表着整篇文献的研究精髓.
3.1.1 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图6 中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图谱共有 482 个节点、755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 0.006 5.图谱节点、字体大小表明了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节点最外圈若存在紫色的圆环(中介中心性≥0.1),表明关键词的关联较为紧密.
图6 关键词词频图谱Fig.6 Keywords frequency map
经过分析统计,如表2 所示,关键词词频从高到低,中介中心性大于0.1 的关键词共有10 个,词频排名分别是毁伤概率、毁伤效应、毁伤评估、易损性、毁伤效能、爆炸力学、数值模拟、毁伤效果.关键词词频表示某个关键词在研究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中介中心性表示研究热点.其中“毁伤概率”、“毁伤效应”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数量紧随其后的是“毁伤评估”、“易损性”、“毁伤效能”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毁伤评估技术朝着精准毁伤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武器弹药毁伤效能和目标毁伤效果的定量准确分析与评估,研究学者对“毁伤概率”、“目标易损性”、“毁伤效能”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有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体现出我国在武器弹药毁伤效能和目标易损性评估方向在不断地深化研究,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关键词“数值模拟”、“仿真”的出现可从侧面体现出毁伤试验组织难、成本高、数据采集难度大、样本量小、动态测量结果离散性大,难以全面实现毁伤试验和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补充试验工况、丰富样本数量,同时也能够对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和优化分析,为毁伤评估模拟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表2 关键词词频Tab.2 Keywords word frequency
3.1.2 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 CiteSpace 软件中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提取关键词聚类标签,得到近10 年弹药毁伤评估技术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图谱如图7 所示.CiteSpace 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设定了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2 个重要指标,其中,Q=0.673 7(Q一般在[0,1)区间内,Q>0.3 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是显著的);S=0.856 4(当S在 0.7 时,聚类是高置信度的,若在 0.5 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8].由此可见,本文绘制的关键词聚类是科学合理的.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Fig.7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3.2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聚类后可使用timeline 功能生成时间线图谱,见图8,图谱中勾画各个聚类中具体关键词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间跨度[30],相同聚类的关键词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置于视图的最上方,越往右时间越近.通过此图,可以得到各个聚类中关键词的数量情况,关键词越多,代表聚类领域越重要;还可以得到各个类的关键词的时间跨度,以及一个特定聚类的兴起、繁荣及衰落过程,从而反映研究领域的时间特征.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信息,可将 1993 —2022 年国内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发展脉络划分为起步、发展和深化3 个阶段.
图8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Fig.8 Keywords time line map
① 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的起步阶段(1993—2001 年).这一阶段总体发文量偏少,因为此时我国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刚刚起步,技术积累少,在毁伤特性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较为匮乏,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但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毁伤概率”、“毁伤效应”、“易损性”关键词已出现.本阶段文献主要是对核心关键词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后续阶段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② 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的发展阶段(2002—2012 年).这一阶段比第1 阶段的发文量倍增,此时我国毁伤评估技术研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绝大多数高频关键词出现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关键词包括“毁伤评估”、“毁伤效能”、“爆炸力学”、“毁伤效果”、“冲击波”、“数值模拟”、“含能破片”等.这表明该阶段主要集中在爆炸力学、侵彻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在传统弹药战斗部的毁伤机理研究、毁伤元威力匹配技术、毁伤效应模型、爆炸毁伤数值模拟等基础技术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确定了一些毁伤准则和判据,对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③ 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的深化阶段(2013—2022 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呈现大幅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对第2 阶段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又涌现出新的研究主题及关键词,如“破坏模式”、“含能材料”、“定量决策”、“动态响应”、“定量评估”、“功能毁伤”、“协同毁伤”.这说明,国内研究学者已经开展了高能、高效和精确定量毁伤评估技术研究,因此,毁伤评估技术逐渐呈现出体系化发展的特征,形成“物理毁伤-功能毁伤-能力毁伤”的毁伤评估完整研究链条.但系统性的技术研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复杂条件下毁伤效应分析、物理毁伤与功能毁伤映射关系等研究较少;相关试验、测试、动态毁伤试验与毁伤效果测试技术研究还不够,定量精确评估能力还不足,评估置信度还有待提高.
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CiteSpace 软件分析出来的关键词共现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研究热点及热点的演变,尤其配合突现功能的使用.为进一步分析毁伤评估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本文对样本文献进行突发性检测,通过探测某一词频在某段时期内的短期显著变化,反映出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演变趋势,同时关键词的突现度越高越能代表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演化路径[30].图9 显示了从1993 年开始到2022 年的8 个关键词突现情况,图中红色代表关键词在该年份作为突现词并持续的时间.其中“毁伤评估”与“毁伤效应”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最高,并持续到2022 年.
图9 关键词突发性视图Fig.9 Keywords bursts detection view
4 毁伤评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Citespace 软件分析出来的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词频、聚类、时间线及突现图谱来梳理毁伤评估技术的发展脉络,可以对毁伤评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做以下几点预测.
①在研究内容上,基于关键词时间线和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可知,毁伤评估和毁伤效应等研究内容仍是未来发展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研究学者对武器弹药和目标易损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考虑战斗部与目标、制导和引信融合设计,造成费效比不高、毁伤效果不佳的实际状况.因此,亟需系统地去设计毁伤手段和方式,通过动态控制、多功能多模作战系统、自主识别、云协同等技术实现基于目标最佳毁伤效果的平台、制导和引信与战斗部的融合设计,实现对作战目标从物理毁伤到功能毁伤直至能力毁伤的最佳毁伤程度[31].
② 在计算机技术与毁伤评估技术融合上,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毁伤评估技术计算与仿真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32],从各军事强国对毁伤评估技术的研究来看,都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与毁伤评估的融合发展,各种专业软件层出不穷地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CTH 软件及ALE3D 软件,以及LS-DYNA、AUTODYN 等大型商业软件已成为通用的武器效应模拟计算工具,这些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方法难以短时间快速评估武器弹药毁伤效能和目标毁伤效果,解决了试验数据采集难、样本量小、成本高、离散性大以及受制于环境和条件限制的短板问题,为实施精确的火力打击、合理配置作战资源及作战筹划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国内尚无可商业化推广应用的高水平专业软件,未来具有高精度的数值模拟软件以及高效率的毁伤评估系统软件开发应用会得到快速发展.
③ 在毁伤评估准确性和实时性上,为了实现武器装备毁伤效能和作战目标毁伤效果的定量精确分析、评估,研究学者未来更趋向研究战斗部威力场高精度评估技术,实现高精度的战斗部威力场结构及毁伤效应数据获得.在掌握武器弹药对目标物理毁伤测试能力基础上,建立目标毁伤与功能毁伤映射关系的理论分析技术,发展实现对目标系统功能丧失程度,以及作战能力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的技术;实现对武器弹药终点弹道参数和战斗部对目标作用全过程、全要素测试技术;实现作战目标选取、弹药运用优化和多弹综合攻击方案制定技术;以及在作战时武器弹药对目标毁伤效果的实时评估技术[33].
5 结 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对国内近30 年毁伤评估技术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探究,总结出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几点结论.
①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可展现出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发展脉络和预测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
②弹药毁伤评估技术为服务武器装备发展、试验鉴定和作战训练以及指导战斗部融合设计、实施精确打击、制定作战筹划规划、优化火力打击方案、合理配置作战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③弹药毁伤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重视对毁伤评估数值模拟、协同毁伤、毁伤评估技术的体系化建设以及精准毁伤评估技术发展,提高毁伤评估结论的科学性、精确性、准确性,提高毁伤评估结论对武器装备设计的指导性,以及提高毁伤评估结论对武器装备应用的实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