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切口黏膜入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影响

2024-03-23庞艳荣

河南医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矫正术偏曲鼻中隔

庞艳荣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耳鼻喉头颈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鼻中隔偏曲为临床常见耳鼻咽喉疾病,可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针对有明显症状且经规范药物治疗无改善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常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治疗,可在切除偏曲部分骨及软骨的同时保留原有鼻中隔骨性及软骨支架[2]。但鼻腔结构较为复杂,手术过程中切口的选择对于偏曲部位的暴露、准确切除具有重要意义。鼻中隔外径入路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传统入路,具有手术视野好、易操作的优点,能够对畸形部位进行完整矫正,但鼻中隔外径入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易遗留瘢痕,存在一定局限性[3]。为减小对患者的创伤,鼻内切口黏膜入路逐渐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该入路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可有效避免对组织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无瘢痕遗留,同样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4]。但目前对于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第9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5]中鼻中隔偏曲诊断标准且经鼻内镜或CT检查确诊;(2)鼻中隔偏曲明显影响到鼻腔通气、鼻窦引流,且经规范、足疗程药物治疗无改善;(3)鼻中隔嵴突致经常鼻出血或头痛;(4)认知功能、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本研究;(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严重出血倾向;(2)年龄<16岁;(3)合并鼻腔或鼻窦急性感染;(4)合并恶性肿瘤或重要器官疾病;(5)既往鼻部手术史。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年龄18~40岁,平均(29.47±5.36)岁;男16例,女20例;鼻中隔偏曲类型:C形17例,S形12例,棘突或嵴突形7例。对照组年龄17~40岁,平均(30.14±5.10)岁;男14例,女22例;鼻中隔偏曲类型:C形19例,S形11例,棘突或嵴突形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额镜下于鼻中柱中段区域做一倒“V”形切口并向双侧鼻前庭区域延伸,暴露鼻中隔软骨尾部,之后将黏膜切开并将对侧鼻中隔软骨与鼻软骨上缘区域黏膜连接处切开,保持开放性通道,暴露5 mm对侧鼻中隔软骨腹侧;于鼻梁偏斜区做长>15 mm,宽>5 mm软骨条,同时切除弯曲中隔,利用软骨条对软骨锥鼻梁进行重构、搭建,再将另一条软骨植入鼻翼软骨内侧,植入后检查偏曲部分是否矫正完全,确认后缝合鼻中隔尾部及整体切口。

1.2.2研究组

接受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鼻内镜辅助下扩张左侧鼻孔,起始与鼻中隔前段上方,终止于底部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将黏骨膜完全切开;使用鼻中隔剥离器将黏骨膜剥离,直至完全暴露矩状突,使用中隔软骨刀于黏膜切口后2~3 mm处切开中隔软骨;采用同法经软骨切口处剥离右侧黏骨膜;两侧黏骨膜完全分离后,置入鼻中隔固定扶钩,使中隔软骨固定于扶钩两片片叶之间;使用中隔软骨旋转刀将中隔软骨大部切下,随后使用咬骨钳钳取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偏曲部分,取出中隔固定扶钩,将两侧黏膜骨推向中部使之互相贴合;检查偏曲部分矫正完毕后进行缝合、止血。

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于术后3个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6]进行评估,将偏曲矫正良好,切口愈合,鼻塞、鼻出血、流涕等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判定为治愈;将偏曲改善明显,切口愈合,鼻塞、鼻出血、流涕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判定为好转;将未达上述标准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好转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数。

1.3.2通气功能

于术前、术后3个月测定患者鼻阻力及鼻声反射。(1)鼻阻力:使用鼻阻力测量仪(北京康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NR6)检测,将检测仪呼吸面罩紧密覆盖于患者口鼻,嘱患者进行正常呼吸,记录鼻腔呼吸的气流量与周围产生的压力并计算二者之间的比值,即为鼻阻力。(2)鼻声反射:使用鼻声反射仪(北京康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1)进行测定,患者手持发声管,调整好角度使声管与鼻梁线对齐在平行线,嘱患者平静呼吸检查是否漏气,确定不漏气后告知患者屏住呼吸,点击采集按钮测定并记录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同法测量对侧鼻孔,分别测量2次取双侧鼻孔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3术后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鼻背塌陷、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及脓肿、鼻腔粘连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通气功能

术后3个月,两组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较术前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鼻阻力参数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通气功能对比

2.3 并发症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导致患者鼻腔堵塞,影响正常的鼻腔通气功能,而通气功能的降低易诱发代偿性鼻甲肥大,导致慢性肥厚性鼻炎产生,且长时间鼻塞易导致身体缺氧,影响患者正常生活[7-8]。因此,通过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矫正偏曲鼻中隔的同时,改善患者通气功能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切口的选择对于患者术后通气功能的改善情况具有较大影响[9]。鼻内切口黏膜入路是在鼻内镜辅助下在鼻中隔与黏膜交界处做切口,可在最小的损伤下对偏曲鼻中隔进行最大程度的松解及矫正,对于矫正鼻中隔偏曲具有显著疗效[10]。但有关该入路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通气功能改善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可显著提升临床效果,与郑家坤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多在额镜下进行,手术过程中易受光源影响使得术中视野不清晰,无法窥及高位、后端的偏曲部分,导致其矫正不完全,只能姑息矫正部分偏曲骨质,影响治疗效果[12]。而鼻内切口黏膜入路在鼻内镜下能够更加清晰分离黏膜软骨,切除范围更为准确,并且能够避免撕裂鼻黏膜,保留了鼻部血液循环系统和筋膜层,从而保护了整个鼻部血管和韧带,并保留了鼻尖正常的血运功能,矫正效果更为明显[13]。

研究表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可作为鼻腔通气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14]。本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鼻声反射及鼻阻力变化情况发现,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更为有效。分析其原因,与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对比,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的鼻内切口黏膜入路更有利于手术的精准操作,可直观判断高位和深部偏曲位置,以准确评估偏曲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完全松解,同时能够降低对正常组织的破坏程度,从而有效保持鼻中隔原始硬度与厚度,使得患者在呼吸时鼻中隔可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支架的下塌[15]。由此可见,该入路可保证鼻腔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改善鼻腔内空气流通情况,进而提升患者通气功能。此外,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4 结论

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可提高临床效果,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矫正术偏曲鼻中隔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音乐干预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影响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