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客家龙舞文化节庆旅游开发研究
——以国家级“非遗”安仁乡板凳龙为例
2024-03-23胡杨
胡 杨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夏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里民间均能发现龙文化的身影。据统计,2008 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至2021 年第五批国际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项目共收录43 项[1]。龙舞活动是我国对龙图腾信仰崇拜最为直观的行为活动,蕴含着深刻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四川省安仁乡板凳龙于2021 年作为第五批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是川东北客家龙舞文化的活化石,是安仁乡人民对客家文化的龙舞活动的倾情投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民族认同价值与文化经济开发价值。
1 安仁乡板凳龙文化发展与本土文化融合现状
1.1 安仁乡板凳龙与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
王夫之《永历实录》中提及“献忠之在蜀也,杀掠尤惨,城邑村野,至数百里无人迹。”[2]数百年前,天府之地饱受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骤减。战后,为恢复四川正常人口基数以及生产力,清政府招揽外逃躲灾的农民返乡,由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贵州等数十省份移民迁入川蜀之地。因湖广人民移民数达到60%之多[3],此次移民运动也被称为“湖广填四川”。而赣、粤、闽等省份的流民入川,主要在于当地清政府田赋转嫁和粮册失实等苛政重税现象较为严重,“富者享无税之田,贫者供无田之税”[4],当地百姓无法维持基本生存,因此纷纷冒充湖北人迁入川地。以广东话为基础的客家话和以广东文化作为移植文化的客家文化与四川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四川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较荆楚文化入川独特之处在于客家文化强大的族群意识与日久弥新的文化记忆。如,川东北安仁乡的安仁三绝:安仁话,安仁柚与安仁乡板凳龙。根据笔者实地走访得知,川东北安仁乡的民众,现今仍用客家话进行沟通,并且客家人的文化习俗从孩童时期就对其文化习俗进行传扬,正如安仁乡民间流传的俚语“大人耍龙灯,细娃耍板凳”。安仁乡民众保持着清晰的客家文化记忆,在川东北达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孤岛,属于典型的传统村落文化。安仁乡板凳龙的“黄龙缠身、滚龙抱柱、骑龙过海”等动作行为,映照出安仁人民抗争灾厄气候的思维方式,从行为层面表达安仁人民对于自然灾害抗争的不屈意志。
1.2 安仁乡板凳龙与自然环境结合呈现
达州地处四川东北部,位居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呈东北高,西南低。山地幅员面积达70.70%,丘陵占 28.10%,降水量充沛,在夏季易出现洪涝与伏旱[5]。安仁乡位于达州市达川区,属于达州东南部华蓥山低山灾害易发区。强降雨已造成山体滑坡与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如,达州市“6.20—6.22”强降雨,造成数以百人生命安全威胁以及千万元经济损失[6]。在达州市突发类似强降雨以及伏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当地民众生命安全、劳作土地、生活生产工具等严重损失地局面下,作为刚迁入川东北的客家人,凭借文化蕴含的信仰力量,将客家人凝聚在一起,重建家园。龙舞文化作为客家文化代表文化之一,早已深入客家人灵魂深处,龙舞活动已然成为客家人表达自身情绪的行为方式,在资金匮乏的时代,客家人无法在器物层面重现龙舞文化的辉煌。但家家户户板凳是有的,迁入安仁乡的客家人搬起自家板凳耍起了龙灯,至此,板凳龙民间传统龙舞项目在安仁乡运转起来。早期板凳龙民间传统仪式项目所承载的正是达州人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憧憬、对家园建设的真情寄托。现今板凳龙已然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板凳龙文化更多的承载着的是客家人民的族群记忆,是其潜意识里对自然、命运、人生的不屈意志和不懈斗争以及忆苦思甜的文化回忆。
1.3 安仁乡板凳龙与乡土社会结构联系
由于安仁乡板凳龙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祈福价值功能以及节日庆典的群聚与娱乐功能,板凳龙文化不仅盛行于安仁乡,更流传至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 余个乡镇[7]。板凳龙文化就好比由安仁乡作为文化源点对周围乡镇进行波纹式的扩散,这正符合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提出的差序格局的传播路径[8]。国之大事在于农[9],安仁乡板凳龙正是伴随安仁乡摘安仁柚等庆典活动与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所进行的,属于喜庆娱乐类、生产生活类多重性质交融的节庆娱乐活动。正因板凳龙文化的文化价值功能特性,符合乡土社会劳作与组织模式,导致板凳龙文化与乡村社会文化结构联系紧密,对本土居民加深族群文化记忆提供正反馈的促进作用。但这种紧密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区域性文化的传播模式,相较于文化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传播模式变化巨大的当今社会,是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当棋牌、短视频等快餐性质文化,占据了乡土民众大量的闲暇时间情景出现时,作为传播模式、文化交流和模式更新较为落后的乡土体育文化,将会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考验。对安仁乡板凳龙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旅游开发,可以通过人群基数从文化交流层面和传播模式方面拓宽板凳龙项目的受众面。确保安仁乡板凳龙在文旅开发过程中保障原生性与乡土性,防止板凳龙文化出现文化异化局面,是安仁乡板凳龙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
2 安仁乡板凳龙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结合模式
2.1 安仁乡文化与板凳龙制作工艺文化体验
基于安仁乡板凳龙文化存在有波纹式向周围进行文化传播的文化特征,而文化属于放大了的性格,因此板凳龙文化存在着外向型文化性格特点。[10]安仁乡板凳龙在进行中存在着明确的秩序以及高参与性,个人行为融入集体之中,表现出日神型文化性格特点[11]。因此,安仁乡板凳龙能较好地适应文化旅游的后台隐秘性文化开发。安仁乡板凳龙的工艺制作属于游客们在公共性旅游中难以触及的幕后器物层文化,同时也是旅客热衷于了解的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本文以安仁乡板凳龙为载体,进行以下后台隐秘性文化开发构想:首先,建立板凳龙制作工艺体验点,体验农闲时节,安仁村民板凳龙活动的选材、制作、操练等准备工作。其次,欢迎游客入住当地旅游客房,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作息,打造旅游经济发展与文化本源纯粹的和谐共存生态空间。最后,更新旅游商业街的旅游购物模式,形成鼓励参与制作,获得纪念品的奖励机制。以照片、文字、影像等形式记录游客参与板凳龙的过程,留存当地作为双方美好回忆的文旅记忆。基于文化实践的模式下,进行的板凳龙制作工艺体验,能在不破坏文化本源的原生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循环性发挥安仁乡板凳龙文化价值,提高游客与本土居民的相处融洽度,降低安仁乡板凳龙文化向商业化、世俗化等功利性方向的转变概率。
2.2 客家文化与安仁乡板凳龙乡土舞台开发创新
相对于较为隐秘的后台文化体验,舞台表演作为文化旅游中前台公共性文化主体构成,形成安仁乡板凳龙给予游客的第一印象。针对开发空间较大,游客参与可能性最高的舞台艺术场景构建,应摒弃传统购票制,以舞台为第一活动场景的传统舞台表演模式,基于安仁自然环境,进行户外探宝活动,赢得舞台入场券。通过学说一句地道客家话、模仿板凳龙一招一式等互动方式,提高游客参与程度。避免安仁乡板凳龙在前台公共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为了为表演而表演的旅游式文化。此外,对于安仁乡板凳龙这类喜庆娱乐类、生产生活类多重性质交融的节庆娱乐活动,并不适合脱离节庆文化背景搬至现代舞台,在显得表演内容形式单薄的同时,会导致安仁乡板凳龙的文化价值异化。板凳龙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更应放在具体场景中,显示出板凳龙文化形成与文化发展的本源因素。因此,以板凳龙作为文化载体,建立文化形成初、文化演绎中、文化形态稳定后三阶段的舞台剧,展示板凳龙逐渐完善的过程。此外还可根据客家龙舞文化传说、真实自然灾害重现、板凳龙仪式活动初步呈现等情景,设计两种不同思路的舞台,体现板凳龙具体动作、客家文化以及对于当地居民价值。最后结合传统客家乐曲、舞蹈以及相关客家文化形态作为乡土舞台文化支撑,以安仁乡板凳龙为文化载体,带给游客浓郁本土文化视觉冲击,呈现一场给予游客深刻文化记忆的文化盛宴。
2.3 节庆文化与安仁乡板凳龙民俗场景具身体验
安仁乡板凳龙从不是突兀出现在村民生活中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反安仁乡板凳龙是与民间传统节日紧密贴合的体育项目。安仁话,安仁柚,安仁乡板凳龙统称安仁三绝,安仁乡板凳龙除了祈福求雨功能,还是安仁村民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12]。在对安仁乡板凳龙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乡村节庆文化,带动安仁乡农产品推广,使乡土特产产业链精致化,建设安仁乡农产品优势区,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安仁乡农产品交易量,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等不利因素,使当地民众能感受文化价值带来的切身利益提高,提高当地民众对于文化推广的积极性。在乡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关键在于对安仁乡板凳龙文化民俗场景的建设与文化内核的保护,基于安仁采柚节的民俗文化节日背景,安仁乡板凳龙为文化载体前提下,确立游客与村民共同龙舞、分工摘采的农娱项目,把握农产品促销力度,合理构建普惠共享安仁柚供销机制,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的共同发展。
3 安仁乡节庆文化板凳龙旅游长廊的构建设想
3.1 以本土文化自信提高为内驱力激发文化热情
构建安仁乡乡土文化旅游长廊的首要使命是让板凳龙文化作为乡土文化成为乡村社会中的主流文化,重写安仁乡文化核心地位。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结构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矛盾在于乡土现代化建设发展带来的城市娱乐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不兼容的问题[13],并且由于板凳龙文化的价值功能的转变,形成本土文化趋于边缘化的局面。乡村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民众不再靠天吃饭,农业生产逐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本土传统文化的仪式功能与祈祷功能逐渐消失。主要文化价值功能的消失,导致本土文化的断档甚至消亡。在乡土文化还未完成对现代化社会的适应性更新时,城市轻松愉悦的娱乐设施,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被乡土社会民众所吸收。并且,由于青壮年拖家带口离乡进城打拼,民众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疏远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构建安仁乡板凳龙节庆文化旅游长廊,关键在于重拾民众对安仁乡板凳龙文化的文化信心,坚定本土文化自信,将农业社会形成的文化功能进行迭代更新。充分发挥安仁乡板凳龙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和乡风建设功能,打造原生态、高德育、强文化的先进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村落。
3.2 以大众传媒路径拓展为外动力捕获社会关注
大众传媒的主流文化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众接收主要信息的来源,是控制社会主流文化与舆论的主要因素[14]。乡村传统体育波纹式文化传播力度,相较现代网状信息化文化传播速率是存在明显差距。这也导致传播面积广、传播速度较快、更新频率较高的快餐文化、休闲文化占据了主流文化地位。因此,以信息传播主战场的大众传媒工具,作为乡土文化传播的主要开拓载体,挽回乡土文化边缘化的不利局面。其次,发挥群众对于文化传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间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基于当地热门公众号、微博、各类视频网站等公共社交平台,展现出安仁乡板凳龙民众乐于接受的形象,并以此提高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扩展安仁乡板凳龙文化传播空间,加强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情感。此外,基于我国传统节日,将板凳龙形象置于达川区街头巷尾,捕获当地民众与外地游客猎奇心理,以扫二维码,答题竞猜等小游戏的形式,不断拓宽安仁乡板凳龙的文化生态圈,提高安仁乡板凳龙的社会关注度,保障安仁乡板凳龙在城乡文化融合中的文化主体地位。
3.3 以地方管理部门支持为保障力扩展项目规模
据达州市人民政府网公布,达州市作为川东北城市群中的文体旅游发展重点城市,2022 年体育、娱乐企业营收6.69 亿,同比增长1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全面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统筹文旅产业发展、加快培养文旅产业、有序推进重点项目三步走策略,稳步进行达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建设,重点关注特色项目投资管理以及产业发展。由此可见,达州市政府对于本市文化旅游产业关注程度十分之高。因此,安仁乡板凳龙作为第五批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文旅开发项目,相较于传统模式的缓慢发展,更应主动依靠政府力量支持以及市场投资等外部力量进行引资与发展,拓展安仁乡板凳龙文化产业宣发平台。以安仁村传统村落文化为文化载体,充分利用安仁乡独特龙文化和客家文化,鼓励游子归乡,增加安仁乡文化产品的乡愁情感附加值,加快文旅管理人才引入工作,建立安仁文化自有品牌,促进安仁乡文化产业发展。让乡村民众感受政府扶持、政府领导享受乡土风情、文旅游客体验农耕文明,走一条有群众基础、有政府保障、有产业发展的乡土节庆文化旅游开发之路。
3.4 以“非遗”原生性为生命力创新板凳龙文化发展
安仁乡发展本土节庆文化旅游最核心的问题是:保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核心纯洁性。文化价值会跟随当地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变进行变化,当招商引资与文旅开发人员对于板凳龙文化的产品开发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思维,会导致板凳龙盲目的商品化演变。安仁乡板凳龙文化不仅在本地居民心中的形象会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板凳龙文化会脱离村民实际生活而变成纯粹的商品符号,这是严重背离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初衷的悖向发展。安仁乡板凳龙的保护与发展需要贴近村民生活,映射民众文化记忆,进行“活”的文化价值开发。龙文化在中国本就是代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文化符号,板凳龙文化作为我国龙文化组成部分,黄龙缠腰,滚龙抱柱等动作同样表达了客家人对东方神龙飞天降雨等飘渺幻想的无限向往,我国视觉特效技术恰巧能实现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部分幻想。因此,安仁乡板凳龙项目发展应结合当代民众审美层次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现代化更新,在保证了传统文化原生性的同时,对安仁乡板凳龙文化内涵进行升华,创新安仁乡板凳龙的文化表达形式。
4 结语
传统乡村文化并非是逐渐消亡的文化孤岛,正是由于我国乡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特质,使安仁乡板凳龙文化传承百年而未断绝。整合安仁乡板凳龙文化资源,结合达州市政府对本土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将板凳龙文化与“旅游+”项目相结合,以安仁乡板凳龙文化的原生性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构建安仁乡节庆旅游文化长廊。基于安仁乡板凳龙文化,对安仁乡进行科学合理节庆文化旅游开发,促进安仁乡乡村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本土居民对于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实现安仁乡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