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24-03-22宋帅贾聪聪

上海针灸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天灸药灸变应性

宋帅,贾聪聪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职业病医院,济南 250001)

变应性鼻炎是指易感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引发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打喷嚏、鼻流清稀涕、鼻痒及鼻塞[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表明,我国成年人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为4.2%~39.1%,为我国临床常见的上呼吸道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研究[3-4]发现,免疫性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介导发生的Ⅰ型变态反应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病机制,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引发哮喘、过敏性鼻窦炎等并发症。现代临床多采用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5],但是存在症状反复、药效持续时间短、远期疗效差、不良反应多等一系列问题[6]。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绿色、安全、有效等优势,目前已被美国纳入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7]。变应性鼻炎患者于督脉循行线上颈4~5椎棘突上下可出现鼻炎反应点[8-9],于“鼻炎点”进行物理刺激,即可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笔者临床采用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故本研究以口服氯雷他定为对照,观察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为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治中心门诊招募。采用SPSS22.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01~60),将生成的随机数字和组别放入不透光的信封当中并将信封密封保存,信封外填写编号,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依次领取相应编号的信封,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4~46岁,平均(33±12)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44岁,平均(32±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10]。症状表现为嚏喷、流清涕、鼻痒等至少并见2种,且连续1 h或更长,可伴见眼痒等眼部症状。体征表现为鼻黏膜苍白充血、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至少1种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 SPT)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入组前未接受中西医相关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对本研究知情;具备随访条件。

1.4 排除标准

鼻结构改变或伴随其他鼻部疾病者;合并哮喘、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内科疾病、先天免疫缺陷或精神障碍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疾病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治疗依从性差者;不能严格按照研究要求服药或治疗者;因个人原因退出本研究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氯雷他定片[拜耳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批号H10970410,每片10 mg],每日10 mg,睡前半小时口服,4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组

2.2.1 背俞穴隔药灸

将麻黄9 g,桂枝6 g,黄芪12 g,人参9 g,炒白芥3 g,甘遂9 g,附子9 g,细辛3 g,苍耳子9 g,辛夷9 g,冰片3 g用超微粉碎机粉碎成药粉,然后加入适量香油和生姜汁调成膏状储存备用。嘱咐患者俯卧位,露出后背皮肤,用棉签取上述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者肺俞、脾俞和肾俞穴皮肤。取适量艾绒制作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肺俞穴上,用线香点燃麦粒艾炷的上端,使其自行燃烧,待患者自觉皮肤灼痛时立刻更换新艾炷,共灸6壮,灸疗结束后以长1.5 cm、宽1.5 cm的医用胶布固定穴位。余穴操作同前。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共治疗4个疗程。

2.2.2 “鼻炎点”天灸

患者俯伏坐位,沿患者后项部督脉循行路线于颈4~5棘突上下寻找“鼻炎点”(压痛或条索状物)。“鼻炎点”处常规消毒,取一长1.5 cm、宽1.5 cm的医用胶布,于胶布中央剪一直径5 mm的圆孔,圆孔正对反应点。取提前备好的斑蝥粉末(约2 mg)缓慢均匀地填撒于圆孔处,然后用2.0 cm×2.0 cm的医用胶布覆盖。4~6 h后嘱患者自行取下医用胶布,并嘱咐患者保护好反应点处水泡或创面防止感染。14 d治疗1次,共治疗2次。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11]

从鼻塞、流涕、鼻痒及喷嚏4个症状进行评分,每个症状根据轻重程度分别计0~4分,总分范围为0~20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

3.1.2 鼻伴随症状总分(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 TNNSS)[11]

共有头痛、鼻痒等5个症状,根据症状的有无分别计0分或1分,总分范围0~5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

3.1.3 症状体征总分

依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12],根据喷嚏、流涕、鼻塞及鼻痒4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计1~3分;根据鼻腔检查情况计1~3分,总分范围为0~15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

3.1.4 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13]

本调查问卷包含活动、睡眠、鼻部症状等7个部分,共28个问题,总分范围0~168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

3.2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12]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6%。

有效:疗效指数>25%且<66%。

无效:疗效指数≤25%。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TNSS和TNNSS比较

两组治疗前TNSS和TNN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TNSS和TNNSS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TNSS和TNNSS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NSS和TNNSS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NSS和TNNSS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对照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TNSS TNNSS 10.63±2.27 2.43±1.103.60±1.101) 1.60±0.771)10.47±2.04 2.27±0.981.90±0.881)2) 1.10±0.801)2)

3.4.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对照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体征总分 RQLQ评分7.86±2.08 80.63±10.642.43±1.101) 41.53±4.561)7.30±1.95 82.33±8.951.87±0.931)2) 38.03±4.481)2)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TNSS、TNSSS、症状体征总分和RQLQ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可以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口服氯雷他定。

中医学并没有变应性鼻炎病名的相关文献记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鼻鼽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外因主要责之于外邪侵袭,内因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损[14]。《景岳全书》指出鼻为“宗气之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宗气上出于鼻以助肺行呼吸,司嗅觉,变应性鼻炎等症状与宗气密切相关。《灵枢·海论》载:“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膻中为宗气之所聚,其所输之处在“柱骨之上下”和“人迎”。柱骨一般指第七颈椎,变应性鼻炎患者常于后项部“柱骨之上”颈4~5椎棘突下出现鼻炎反应点(条索或压痛)。斑蝥天灸可以使“鼻炎点”皮肤局部发红起泡,进而对“鼻炎点”进行持久刺激,通过对胸中宗气的调节,从而起到相应的治疗目的。现代临床研究[15]表明斑蝥作为天灸药物具有发泡浅、恢复快、疼痛感弱等特点,可提高接受天灸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此外,《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指出“肺经受寒”为鼻鼽的主要发病因素。“鼻炎点”位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于“鼻炎点”行斑蝥天灸,可振发阳气,散寒祛邪而治疗变应性鼻炎。

麦粒灸具有作用部位精确,灸疗效率高,火力作用深透等特点[16-17],故笔者采用麦粒大小的艾炷行隔药灸。本病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类经·二十一》载“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肺俞、脾俞、肾俞为肺、脾、肾三脏之气所注之处,故于此三穴行隔药灸,依靠艾灸温和深透的火力以补肺、脾、肾三脏之不足。《医学纲目》载:“针灸鼻鼽,独取足太阳……”《景岳全书·杂证谟》亦指出风寒引起的鼻塞、喷嚏等症多求治于太阳经。肺俞、脾俞、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离,于此三穴行隔药灸法可使太阳表气充盛卫外为固而鼻窍通利[18-20]。此外,临床研究发现艾灸可抑制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及EOS表达,进而发挥治疗作用[21-22],其治疗机制可能通过下调IL-4表达和上调IFN-γ的表达而实现[23]。

临床研究[24-26]显示,隔药灸治疗鼻炎,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麻黄、桂枝、附子、细辛、人参、黄芪、炒白芥子、甘遂、苍耳子、辛夷、冰片等药物制成的药膏进行隔药灸,其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附子、细辛温补肾阳,黄芪、人参健脾益气,炒白芥子、甘遂温肺化饮,苍耳子、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共奏益肺通窍、健脾补肾之效。应用于本研究方案既可使艾炷黏附于穴位皮肤,防止艾炷灼伤患者,艾灸温和的热力又可增加药膏中相关药物的渗透吸收,灸、药、穴三者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验证了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可显著改善患者TNSS、TNNSS、症状体征总分及RQLQ评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未纳入相应的客观指标,后期缺少对患者的跟踪回访,故而治疗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扩大样本数量,纳入生化等实验室指标,以多中心、大队列的方式开展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背俞穴隔药灸配合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同时增加基础研究,明确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完善中西医理论基础,提升治疗结果的可信度。

猜你喜欢

天灸药灸变应性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天灸
天灸
“天灸”溯源及潜在应用价值探析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孙岚云基于补肾活血法针药灸并用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
古代文献中天灸疗法的选穴及用药规律
隔药灸脐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