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探索
2024-03-22沈钱婷
沈钱婷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人民政府,江苏 苏州 215231)
化肥作为提升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情况,发现存在过量、不当施用化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污染了环境,降低了水稻品质。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更为直观清晰,通过试验探索更加适宜的方式,为水稻种植增效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1 水稻栽培技术
1.1 选种
水稻种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土壤特性合理选择水稻品种。保障水稻高质量生产,优选水稻品种至关重要,应综合分析当地土壤、气候、水分等影响因素,科学选择水稻品种,避免盲目种植外来品种造成难以适配的结果,减少外来作物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应注重差别种植,需要研究分析水稻产量以及生长特性等因素,调查相关品种的栽培案例,从而提高其产量以及质量,进而保障所选择的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以及较高的成活率,并调查研究该品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商业价值和种植价值。应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纯度在99%以上的品种,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1.13 g/cm3盐水中进行选种[1]。
1.2 种子处理
1.2.1 筛除不健康的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前期,为了保证后期水稻植株正常发育,应对其产量以及质量加以控制,科学合理地处理水稻种子,挑选出优质的种子进行种植。
筛除不健康的水稻种子至关重要,这决定着水稻的发芽率。去除干瘪、腐烂以及破损的水稻种子,留存籽粒大小均匀、饱满、高纯度的水稻种子,以提高种子出苗量。
1.2.2 晾晒水稻种子
在种子处理的过程中,晒种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将水稻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24 h,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种子具有有效的消毒杀菌作用,进而有助于全面提升水稻种子发芽率。
1.2.3 施用药剂拌种处理
将种子与具有抗病性作用的药剂拌和,可有效提升种子抗病性;将种子与具有抗逆性作用的药剂拌和,以提升种子抗逆性。
1.2.4 催芽处理
将所有水稻种子平铺在湿润的苗床上进行催芽。催芽环节对苗床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土壤pH 值应保持在4.5~5.5 且具有良好的疏松度。应合理选择苗床,在温度为28~30 ℃的环境下间隔3~4 h 翻动1 次水稻种子,3 d 左右可出芽。在播种前应对苗床浇水,浇透底水有利于催芽。观察芽长,若芽长超过1 cm的幼苗占80%,则可播种、覆土以及喷药处理。
1.3 插秧
在插秧过程中应考虑水稻秧苗的成活率,为保证水稻秧苗达到最佳栽培状态,应根据气候环境适时移植,选择日均温为15 ℃的环境进行移植。播种前晾晒水稻种子1~2 d,并施用生石灰水浸泡消毒水稻种子,并在催芽露白后播种。在扦插移植的过程中,应选择长出5.5~5.6 叶片的秧苗,此时秧苗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在插秧过程中,应控制水稻种植密度,插秧深度应控制在1.5 cm 以内,穴行距应控制在10 cm×25 cm,4~5 株/穴,及时查田补苗,保障苗齐且秧苗均匀分布。
1.4 施肥
施肥是水稻栽培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施用化肥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保证水稻健康茁壮生长。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化肥施用量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若化肥施用量不足,可能会造成水稻空瘪。若化肥施用量过多,可能会造成烧苗,进而对水稻食用安全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用化肥时,应研究分析土壤特性。根据不同地域种植环境中的土壤成分,合理选用化肥。根据当地土壤实际肥力、养分供给情况确定施用量。一般情况下,高产的水稻田中ω(N):ω(P205):ω(K20)=1.0:0.5:0.9,并且可适当增加其他有益于水稻生长的营养元素。结合当地土壤肥力,科学合理地添加化肥,避免化肥施用量超标,保障水稻正常生长。水稻秧苗期,施用腐熟菜籽饼肥1.5 t/hm2,可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在搁田前应再次追加菜籽饼肥1.5 t/hm2。水稻结穗期,可在夏季(7 月上旬左右)施用草木灰500 kg/hm2。
1.5 灌溉
水稻作为典型的耗水量较大的农业作物,在栽培期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在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应做好差异化灌溉工作。在水稻不同生长期精准测定实际灌水量,才能为水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分,保障其正常生长。具体来讲,在完成插秧后直到返青前,灌溉时水层应保持在苗高的2/3,具有抚苗与护苗作用。苗期水稻需水量较小,怕涝,因此应严格控制土壤水分。
分蘖前若秧苗长势较旺,可以适当排水晒田,若夜间温度不足17 ℃,应灌水,深度为15 cm,以保护秧苗。在进入拔节期后应增加灌水量。灌溉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水稻不同生长期科学合理地开展灌溉工作,在充分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有效避免不合理的灌溉造成水稻生长受阻。
1.6 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插秧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水稻常见病虫害包括稻飞虱、二化螟、稻瘟病等,其中稻飞虱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外来物种的迁入所导致的,可施用50%杀螟松乳油、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稻飞虱;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稻飞虱;利用害虫趋光特性杀灭稻飞虱。同时,应当加强监测,在田间展开全系统预报,精准反馈虫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当水稻达到5%的裂口状态时或在齐穗期,可喷洒40%稻瘟灵乳油1 400~1 500 mL/hm2防治稻瘟病[2]。
1.7 收获
研究分析水稻田,当水稻籽粒超过95%以上变黄且穗轴变黄程度超过2/3 且基部绿籽极少就证明水稻进入成熟期,可以进行收割工作。一般情况下,最适宜收割水稻的时间为9 月下旬至10 月下旬。不同水稻品种基于地域差异性,对收割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域差异性合理收割,进而获得优质高产的水稻。
2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
2.1 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准备
以某省级试验田为例,对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展开试验探究,土壤检测得出该试验田土壤肥力处于中上等。通过检测土质样本,土壤pH 值6.5,土壤有机质70.6 g/kg,全氮3.41 g/kg、有效磷28.5 g/kg、速效钾142 mg/kg[3]。选择江苏省的主要栽培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试验过程中选择施用的尿素中含氮量达到46.5%左右,钾肥中含有K2O 达到60%以上,选用过磷酸钙作为磷肥,其中P2O5达到16%,将以上化肥按照不同比例展开处理,分别设计减量0%、10%、20%、40%、60%、100%的梯度进行试验,分别对比不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生长情况。
在当地栽培水稻的过程中选择的施肥量能够达到水稻最高产的标准后,展开研究分析,适当增加化肥施用量,并配制和选择施用化肥的比例与用量,探寻最佳的化肥施用方案,以期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施用效果。在试验过程中,基肥可施用磷肥,并根据上述设定比例一次性施用。随后按照设定比例施加氮肥,且在移植前将基肥率先施撒在试验田中,等待7 d 后施加分蘖肥。在倒4 叶抽出叶尖时施加促花肥,在倒2 叶抽出叶尖时施加保花肥。调节钾肥施用比例,应按照5:5 的比例将基肥以及促花肥施加到其中。根据以上方式进行施肥,重复3 次,并控制植株间距,间距为12.8 cm×26.5 cm,划分水稻栽培区域,以20 m2为单位,创建多个试验田,种植密度33 万株/hm2,栽芽数量为1 粒/株。
2.2 试验时期划分
按照水稻栽培流程中的标准,合理划分浸种、催芽、播种、移植等时间。浸种3 d,催芽24 h 即可。播种量15 kg/hm2,并在稻田上方覆盖塑料薄膜,待30 d 后移栽,此时计算秧苗龄,为31 d。在移栽的前1 d 施用基肥,待7 d 后施入足量的分蘖肥,并除草。等待30 d 施入促花肥,最后施加保花肥,等待水稻成熟后进行收获。其余栽培环节与一般性栽培技术流程别无二致。
2.3 试验观察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水稻播种、移植以及抽穗等众多环节中水稻的生育特征,直到水稻最终成熟收获。在移植完成之后的第7 天开始,每隔7 d记录1 次分蘖情况。为了获得更为精准的对比数据,在每次记录中随机计算试验田中的10 丛水稻平均值,并重复记录2 次。同时记录水稻叶龄,直到水稻抽出最后1 叶。
齐穗期记录水稻功能叶的长度变化情况,且在水稻成熟前记录有效穗的实际数量,同样应随机计算试验田中的10 丛水稻的平均值,重复记录2 次。按照上述操作,并对水稻在不同化肥用量下的经济性状展开探究,并设置每穗总粒数、水稻高度、穗长、千粒重等相应考察指标,重复抽查2 次以上,总结记录。在水稻进入成熟期后,应计算水稻的实际产量。
根据这样的试验设计以及观察流程,对几组数据展开研究分析,探究不同化肥用量下水稻的最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得出精准分析结果,从而为今后水稻栽培过程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处理方式差异下的产量
对不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生长状况数据展开记录并对比分析,分别对区组间、处理间、误差、总变异等变异来源相应数据的p值、F值、均方、自由度以及平方和展开计算[4],如表1 所示。
表1 变异来源数值统计
基于表1 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在区组间中将会产生较小的产量差异性,处理间的产量呈现出较为显著性差异表现。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化肥减量未超过40%水稻产量相对较好。而化肥减量超过40%水稻产量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
基于这样的结果,发现适当降低化肥施用量,可以保障水稻具有较为良好的高产效果,但为了达到水稻产量最大化,则应科学合理地控制化肥的施用量,节约施肥成本,并精准确定化肥施肥量。
2.4.2 产量构成因素
为了进一步研究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差异性影响,本次试验中的产量构成因素选定了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相应考察指标,对应这4 项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展开分析探究。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水稻有效穗数与水稻最终产量之间具有0.998 的正相关比值;总粒数与水稻最终产量之间具有0.990 的正相关比值;结实率与水稻最终产量之间具有-0.957 的负相关比值;千粒重与水稻最终产量之间具有-0.840 的负相关比值。基于结果分析得知,水稻最终产量与有效穗数之间具有最大值的相关关系系数,增加化肥用量,将会促使有效穗数持续增加,本次试验中有效穗266.8 万~411.2 万穗/hm2。因此,要想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通过减少化肥用量以达到增效效果,应以水稻的有效穗数为基准界定化肥施用量,以得到最佳的施肥效果,水稻将会形成最大产量状态。
2.4.3 化肥减量增效下的经济效益
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是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因此应高度重视应用该技术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由于所投入的化肥成本存在差异,应按照市场价格对其展开分析。根据水稻产量、化肥施用成本,扣除化肥施用后的水稻产值,并计算产出比后发现,在扣除化肥施用成本后,在化肥减量10%情况下水稻产值最高。
除此之外,在化肥减量提升的情况下水稻产值将会逐步缩小。因此,为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水稻的产值,应适当提升施肥量,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5]。
基于这样的结果,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综合考虑多项影响因素,保障水稻在生产过程中有较高的结实率,降低施肥成本,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试验总结,可在水稻试验田中减少施肥量10%~20%,进而满足水稻高产种植的需求。
3 结束语
水稻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种植的作物之一,其关乎粮食供给与安全,为达到最佳的高产效果,并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绿色化种植,应结合水稻栽培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水稻产量,达到节约成本、环保生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