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海丰镇遗址
2024-03-22孙德昌
孙德昌
摘 要:黄骅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于2019年5月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文章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以瓷器贸易、盐业经济、交通运输和港口功能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海丰镇遗址在隋唐至金元时期在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经济这一强大后盾,逐步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及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海丰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41
海丰镇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南约30千米,分布在羊二庄镇海丰镇村至杨庄村之间,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228万平方米。遗址处在中间高四周渐低的台地上,其中心最高处为一东西向土岗,高出周围地表3米左右,被当地人民称为“马鞍岭”。现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呈西北—东南向分别从遗址的北部和南部穿过。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为38°17′53.37″N,东经117°34′32.06″E,海拔约2米。遗址东、南两面为柳河故道。遗址地表暴露遗物丰富,海丰镇村至杨庄村之间的人工土沟两侧的堆土上暴露的遗物更是种类多样,除砖瓦外,不同窑口类型的瓷器残片俯拾皆是。海丰镇遗址主体年代为金代,是当时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以瓷器为主的经贸集散地。1986年遗址发现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黄骅市博物馆先后多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许多重要遗迹和以瓷器为代表的众多遗物。2006年5月,海丰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5月,海丰镇遗址入选全国24个城市的55个“海丝”申遗史迹点。
近年来,通过对其暴露遗迹、文物标本和相关文献记录的梳理和研究,相关专家认为: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1 文献记载明确,历史沿革清晰
谭其骧先生在《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中依据《尚书·禹贡》《山海经·海内东经》《史记·河渠书》等相关文献推断,周定王五年(前602)黄河主流入海口在章武(黄骅)境内,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11)河决魏郡,黄河主流才移至山东利津入海,其间历时达613年之久,即东周至西汉末年,黄河主流长期是从渤海湾西岸流经黄骅一带入海的。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副院长张长铎先生也在实地调研后,在《黄骅史话》中提出:黄河古道在黄骅境内分布主要有三条,入海河口有大口河、南排河、歧口,南支從孟村入境,经柳林庄、堤柳庄、湾湾头、海丰镇,从大口河入海。基本沿原大口河、柳河走向。中支从沧县入境,大致沿南排河走向,经滕庄子、中捷、南大港在南排河处入海。北支从青县入境,大致沿北排河、子牙新河走向,经大麻沽、王化庄、乾符、同居、太平村、沙井子,在歧口入海。
据《盐山县志》同治版记载,汉元朔四年(125)汉武帝刘彻封齐孝王刘肥之孙刘阳为柳侯,封地在海丰镇一带,称柳侯国,都城设在海丰镇,历六年,王莽篡汉时废。魏晋时因地近漂榆称漂榆邑,后赵主石勒派王述在此煮盐,又名角飞城,此时居民以鱼盐为利,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唐宋时称通商镇,水陆交通较为便利,通商比较频繁。金代称海丰镇,是以瓷器贸易为主的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经贸集散地。元代时,柳河河道因惠民河的开挖而横断并淤塞,导致海丰镇盐运水路受阻,柳河航运由陆路运输取代,盐业逐步衰落,渐为废墟。《金史》载: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有“故柳城,在今县东七十里。汉为县,后汉省,一名柳亭城。汉武台,在邑界”的说法。另外《水经注》《天工开物》《盐山新志》等也有相关佐证。
2 现有发掘勘探证明:遗址有港口功能区
因修建朔黄铁路和石黄高速公路,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三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6年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现遗迹有灰坑100多座、灰沟10条、建筑基址20余座、水井2眼、灶17个、道路6条、砖砌遗迹3处,确定了码头遗址和商铺遗址2个功能区。
这四次发掘以2000年出土遗物最为丰富,出土较为完整或可复原的遗物较多,以瓷器类遗物居多,器形多有盘、碗,以及壶、盏、盒、盆、缸、罐、虎形枕、鸡腿瓶、彩绘人俑、贴塑和绞胎器等,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特殊形制的器物,如蛙形器、龟形器盖也有发现。除了日常用的瓷器外,还有少量围棋子、象棋子、骰子等用于日常娱乐的遗物出土。这些出土的瓷器面貌多样,按风格有定窑类型、井陉窑类型、磁州窑类型(图1)、耀州窑类型、钧窑类型、龙泉窑类型及景德镇窑类型等。这些瓷器品种极其丰富,其中定窑、井陉窑的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剔花、红绿彩,耀州窑的青瓷印花等十分精美。
除了瓷器类遗物之外,还有陶质、石质、骨质、金属等各类遗物出土。陶质类遗物有陶盆、罐、壶、瓶、砚、扑满、印模;石质类遗物有石盘、盆、舀、圆球等;骨质类遗物有骨簪、牌、刷柄、算筹、管形饰物;金属类遗物有沙锅、铁铲、铜镜、钹、铜钱等;铜钱种类有“皇宋通宝”“祥符通宝”“政和通宝”“崇宁重宝”等。陶质类遗物有龙形鸱吻,体积较大;建筑构件圆形瓦当以兽面纹、龙衔鱼纹为主。此外还有几十枚莲子、枣核和甜瓜籽等植物种子出土。
为配合海丰镇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12年4~7月,受黄骅市博物馆委托,保定市文物勘探办公室对海丰镇遗址的边界范围和遗迹布局进行勘探,初步摸清了海丰镇遗址的边界及丰富区的范围。2014年6~12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师生受邀,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黄骅市博物馆合作,对2000年第一次考古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认为海丰镇是金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黄骅市博物馆共同组成考古队,对海丰镇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遥感考古工作,明确了遗址分布、功能分区、内部道路和内陆水域交通线等。联合考古队通过考古调查,在柳河古河道及海丰镇遗址东部勘探发掘,结合物探(高精度磁法勘察),发现临河大面积踩踏面,初步确定遗址码头区的存在。
《盐山新志》认为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曾是滨海繁盛之区的兴衰之地,考古发掘结果显示,海丰镇不仅仅与盐业有关,还是商贸的集散地,出土数量众多、不同窑口的精美瓷器就是最好的见证。那特殊的建筑构件,具有商业和文化气息数量可观的围棋子、中国象棋子、骨牌、骰子,以及精致的陶质玩具和印模等,彰显了当时贸易的繁荣。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海丰镇是在唐宋时期这一带通商的基础上,利用其滨海的地理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以瓷器贸易为主的集散地,在金代达到空前繁荣。国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可能就是从这里输出的。
近年来,随着主动性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海丰镇遗址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出来。有专家认为:海丰镇遗址是一处以金代遗存为主的滨海港口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国的角度看,海丰镇与中国宁波、扬州等地遗址一起搭建了中国古代瓷器贸易的地缘架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地之一,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古代瓷器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
3 煮海为盐,奠定盐瓷贸易基础
2016年秋季,海丰镇遗址以东2.5千米大左庄村附近,由于虾池的修建,发掘出了大量的凹槽砖和瓷片。经过调查,考古专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隋、唐时期的遗址。2016—2017年和2020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认该遗址为一处隋唐时期的制盐遗址。两次发掘面积共计约2000平方米,发现灰坑90多座、灰沟15条、盐灶17座、卤水井5口、刮卤摊场3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隋唐煮盐工艺,再现了千年前的手工制盐工艺。大左庄制盐遗址是我国隋朝、唐时期沿渤海发掘的第一座制盐作坊,它表明隋、唐时期黄骅的制盐规模和产量已经达到相当程度。2021年12月,大左庄制盐遗址被纳入“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2020年3月,海丰镇遗址东北6千米处,沧州盐业集团长芦黄骅盐业有限公司进行基建时发现有遗迹现象。经过调查,考古专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金元时期的遗址。2020年4~5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认该遗址为一处金元时期的制盐遗址。遗址分为制盐工作区和生活区,抢救发掘面积达9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2座、煮盐灶3座、灰坑15个,遗址中还发现铜钱、铁器、瓷碗碎片等物件,再现了金元时期的制盐业方式,填补了河北省金元时期制盐业历史的空白。
由此可见,黄骅制盐历史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隋唐至金元时期黄骅地区制盐业高度发达,盐瓷贸易突出,二者交汇于此,达到一种贸易的平衡,促进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瓷器追踪溯源,再证海瓷贸易
2014年,冯恩学教授带领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团队,仔细对比、研究海丰镇遗址出土瓷器标本后,认为出土瓷器残片数量、种类比例远超一般村镇遗址,瓷器更是涉及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等众多窑口,且多数残片光洁度较高、使用程度低,疑似长途运输检查抛弃的碎瓷。同时该遗址在金元时期濒临海边,可见海丰镇遗址应是金元时期瓷器贸易的港口遗址。
2014年3月,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伊藤郁太郎等一行四人来到黄骅博物馆参观,主要为了探寻宋金时期日本国内发現的瓷器是否与黄骅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相似。伊藤一行首先参观了黄骅博物馆相关瓷器藏品,现场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随后驱车实地到海丰镇遗址进行了考察。经过两天多的紧张工作,中日学者基本证实了日本国内发现的宋金时期瓷器与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发掘的瓷器属于同类,肯定了海丰镇宋金时期瓷器大量外销朝鲜半岛(时称“高丽”)、日本等东亚国家这个结论。
黄骅市博物馆馆藏一件造型独特的陶器—唐圈带壶(图2)。整体呈环形圈带状,方唇,直口,腹部为圈带状,圈足外撇呈喇叭状,胎质较细。口部有两道旋纹,腹部外圈有四道旋纹,中间刻划不规则纹饰,内圈有三道旋纹,内侧刻划不规则纹饰,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据考证,这件文物明显区别于我国所产本地陶壶,为舶来品,明显带有地中海地区特色。隋唐时期黄骅地区制盐业高度发达,促进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繁荣,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骅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唐圈带壶,就是随着官盐行销、商品贸易,沿大运河,经漳河、柳河来到黄骅的。
5 专家大胆假设,审慎求证,推断“海丝”北起点
沧州市文物局郑志利先生认为,元代开凿了惠民河造成了海丰镇的衰落。柳河因南北走向的惠民河而断流,导致柳河航运废弃,间接造成海丰镇码头衰落,海丰镇盐业走向衰败。《盐山新志》记载,在未开凿惠民河之前,黄骅盐业居全国首位,位于渤海边的海丰镇盐业兴盛发达,后来水运交通中断,造成盐业运输途径不畅通。盐业中心开始向北京、天津等地转移。海丰镇“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柳河之塞,不仅堵住了盐业运输,也堵住了瓷器运输,丧失了水陆交通口岸的地位。这在《盐山新志》也找到了依据:“元代开惠民河,此邦横河皆纵断之,柳河之塞,在长芦之截地(捷地),于是南运路断绝。”
国内著名历史学、考古学专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恩学先生,通过对海丰镇遗址2000年发掘情况的详细研判和对随后几年的历次发掘了解,明确提出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遗址,同时参考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伊藤郁太郎的“海丰镇遗址出土瓷器与宋金时期日本瓷器属于同类”,肯定“海丰镇宋金时期瓷器大量外销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结论。结合相关史实,即唐代和北宋时期,蓬莱的登州港、青岛的板桥镇港是重要海外贸易的起点港口。北宋晚期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宋朝一度限制传统港口的船只出入,北宋熙宁七年(1074),宋朝下令把登州港封闭,加上后来战事的影响,蓬莱的登州港和密州的板桥镇港衰落,但是民间的海上贸易需求强烈,北侧的原本盐业兴盛的海丰镇港则迅速崛起,取而代之,成为金元时期北方最重要的对外瓷器贸易转运的港口。再往北,当时没有对海外贸易的港口。他大胆提出“海丰镇港是金元时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这一论断,更加提升了海丰镇遗址作为宋金时期北方重要外销瓷港口的明确性。而古柳河流域调查、范家堡打捞瓷、相关古代窑口瓷器出海线路的调查都指向了海丰镇作为当时(主要宋金时期)北方大港、海瓷贸易北方出口的真实性,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
6 内陆交通线逐渐明确,港口腹地日益明确
2016年的古柳河流域调查发现证明了柳河与大运河存在连接关系,结合《新唐书·地理志》《水经注》《沧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文献资料考证,联合考古队认为古柳河即文献所记载的浮水河,文献中实则叫作“浮水”,也叫“浮阳河”“浮河”,只在海丰镇一带叫“柳河”。浮水大致走向是在东光县西南接南运河,然后向东北经南皮县东南、大浪淀,东行经沧县沧州旧城东南、孟村县北、章武城(黄骅常郭镇故县村)、黄骅旧城(盐山老城)北、海丰镇南、柳县故城(黄骅羊二庄),向东北方向在今黄骅关家堡村附近入海。而磁州窑瓷器运输到海丰镇的水运线路也就比较明了—首先通过漳河或滏阳河,再连接到运河,在东光县西南通过浮水(柳河)转运到海丰镇。梁纪想、李江、王建三位学者在《试论磁州窑的水运外销》中提及磁州窑北上、东进两条水路外输途径以及磁县南开河元代沉船、大运河东光码头及沉船遗址出土的瓷器标本也与海丰镇遗址出土的瓷器极为相似、时期相近,从另一角度肯定了至少磁州窑部分外销瓷是通过古柳河运往海丰镇用以外销的。同样依据谭其骧先生在《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的相关说法和张长铎先生在《黄骅史话》的说明,可以推断其他窑口输入海丰镇也是同样的方式。故从瓷器源流方面可以肯定,宋金至元初北方外销瓷器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海丰镇的码头集中出运,发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从而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北部支线运输。同时在对古河道柳河流域进行延伸调查时发现古代遗址点20余处,其中大多数遗址的年代集中于唐—元时期,这也对明确海丰镇遗址作为当时的交通枢纽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海丰镇遗址是我国宋金时期北方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是一座千年古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