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小型博物馆展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22陆晓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陆晓芳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具有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而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文章以苏州湾博物馆建成开馆初期的展览与教育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中小型博物馆如何通过展教融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展教融合;教育互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17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区县级博物馆为主体的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藏品薄弱单一、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在陈列展示、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和制约。如今,在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中小型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利用中的可持续生命力,如何在运营实践中树立独有的文化品牌和个性,本文以苏州湾博物馆建成开馆初期的特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为例,将展览与社会教育深度多元融合,引导观众自发式探索,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效应,同时也为中小型博物馆如何通过展教融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创新探索的方向。

1 展教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展教融合是指将展览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获得知识和体验的过程。展教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水平,增强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观众走进博物馆,不是为了单纯地参观展览,而是在观展过程中吸收知识,获得体验,享受文化教育的滋养。因此,笔者认为,展览是教育的载体,教育是展览的最终目标。展览和教育都是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形式,都以公众为中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苏州湾博物馆展教融合的实践案例

2.1 与古为新:精准把握定位,塑造品牌形象

作为吴江博物馆的延续与升华,苏州湾博物馆以一张全新的文化名片于2023年1月18日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是一座具有吴江特质和江南韵味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得益于吳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结合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苏州湾博物馆涵盖陈列展示、文化体验、公共教育、科学研究、交流合作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成为可听可看、可赏可享的市民文化新空间。

苏州湾博物馆藏文物2万余件,馆藏品上至史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下至明清及近现代,有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铜器、书画、钱币等各种类别,形成史前文明、南社书画、吴江籍山水画和吴江籍花鸟画四大特色系列。正如周边的其他中小型博物馆,苏州湾博物馆藏品也存在文物等级不高,或精品不多,或不成系列等共性问题。然而,在提倡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苏州湾博物馆以独特的展示形式和品牌定位,自开馆至今半年多来,举办“国宝串门”“平行江南”“博雅吴江”三大系列展览共6场,开展“江南丝韵”“吴地风韵”“博学雅韵”系列社教品牌活动共60场,接待观众12万余人次,团队近700批。

苏州湾博物馆在宣传方面聚力高质高效传播,依托官微持续推送展览、社教活动等原创推文130篇,关注用户数量53352人次,发文点击阅览量达108738人次。视频号线上推出“大咖带您看文物”和社教活动课程系列视频共15期,特展“舟车丝路”上榜2023年1~2月“中博热搜榜”第6名。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苏州新闻等20余家媒体发布新闻报道和推送宣传视频,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与社会效应。

2.2 多元融合:形成展教合力,实现多维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型博物馆要克服藏品不够丰富、知名度不高等困难,充分提升展示理念和多元运用新技术,将展览融入百姓生活,扩大展览影响力和社会教育效应。苏州湾博物馆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携手云冈研究院,以特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进行了创新式探索和尝试,突破传统运维模式,实现展览与社教的多元融合。

2.2.1 展览前阶段:创新展览形式,融入主题教育

博物馆是联系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场所。为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博物馆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类别的临时展览,以吸引观众持续地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临时展览是博物馆活力的体现。以苏州湾博物馆为例,新馆开馆启幕之际,与云冈研究院合作挂牌“云冈研究院·长三角艺术中心”,从学术研究到展教联动,共同策划特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展览共展出105件(套)展品,含出土文物、老照片、书籍、图纸等,其中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7件,并辅以云冈文物3D复制件展示,多媒体互动装置演示等来呈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在展览前策划阶段,苏州湾博物馆多次召集业务部门组建策展团队,围绕展览主题内容、形式表现、观众互动交流以及后续的社教开展等进行深度研讨,明确展览前中后期的整体策划思路,实现展览融合社教功能来推动社会传播效应和实现对观众的教育延伸。经过多次反复深入研讨,充分结合展览设计和主题表达,展览运用云冈石窟毫米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成果,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云冈石窟极具代表性的造像的3D复制品展示,也切合了特展的主题“芥子须弥”。此外,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览中穿插了一部三维艺术作品“一眼千年”,以云冈石窟流失海外文物中唯一一件返回的佛眼为线索,以宇宙、造像、点云为表现对象,展现从无到有又划归虚无的世界,从朴素到繁盛又回归朴素的轮回。展览第三单元的动线,设计了多媒体互动装置演示“一沙一世界”,每一位经由此地的观众都能够留下自己的影像,成为这场“芥子须弥”展览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展览由虚幻的宇宙到实体的造像、文物再到数字化采集的云冈石窟点云数据,呈现了从物质到数字、从想象到科技的“共生”,又一次呼应了展览主题。基于以上展览策划设计,将博物馆的社教职能预先规划进展览,增强与观众的沟通,也给予观众情感上的互动。

2.2.2 展览中阶段:延伸展览边界,促进社会教育

在展现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博物馆还能真实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以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启迪未来。特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展出3个月期间,苏州湾博物馆立足自身,整合社会资源,分众式分层级围绕该展举办社教活动,从常态活动到博物馆之夜到研学课程,以观众为本,实现观众和展览的多维互动,通过对社教形式的积极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展览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社会意义。一是充分利用博物馆内开放式公共阅读空间,面向亲子家庭举办阅读绘本《小石匠》活动,以绘本故事分享会的形式,结合“芥子须弥—云冈特展”,向公众展现了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佛像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等历史知识。社教老师通过讲故事、互动问答以及带领大家置身于展厅进行沉浸式导览等方式使公众深度感受小石匠的成长经历和领悟云冈石窟的故事内涵和造像艺术魅力,同时也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思考。二是面向青少年开展“我眼中的云冈石窟”创作沙龙活动(图1)。在讲解员的专业解说下,孩子们实地观摩佛像,近距离欣赏展览中的造像艺术,之后鼓励孩子们以笔代言、以纸为媒,用自由绘画的形式进行分组创作,并特邀地方美术家协会老师们现场指导交流,以及点评孩子们“眼中的云冈石窟”创作,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体会绘画对佛像艺术的二次创作,更真切感受该展览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深意。

2.2.3 展览后阶段:活化展览资源,延伸社教意义

新形势下博物馆的社教意义在于未进入或者已离开博物馆的观众仍然愿意持续地自发地去了解认识和探索学习博物馆文化,为观众走进博物馆提供更多无限的可能。注重展览后阶段,实现博物馆展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努力尝试和积极探索的社教方向。

为更好地调研观众从展览中获得的教育体验和知识习得,云冈研究院联合苏州湾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当云冈遇见苏州”主题观众沙龙活动,邀请参观过“芥子须弥—云冈特展”的观众朋友参与圆桌座谈,分享交流观展体验。活动参与者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的参观体验展开深度交流,旨在为观众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实现观众群体内部,以及观众与博物馆间的沟通交流。同时,本次活动项目也加深了博物馆对观众参观过程和参观体验的了解和研究,也是博物馆首次在展览后阶段通过跨界协作延伸展览资源边界的有效实践。

在时间的无限长度里,在时空无限广度里,博物馆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它是历史和文化的追光者,致力于让历史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更能够通过文物去挖掘和思考当下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说展览是一本将信息载体及其阐释隐藏其中的空间之书,那么观展就是观众在书中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

3 苏州湾博物馆展教融合的多元社教探索

作为一所区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苏州湾博物馆在展览后阶段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采用寓教于乐的多元化方式,整合众多资源,以本次特展“芥子须弥—云冈特展”为契机,进行了以下两个维度的多元社教探索。

3.1 博物馆夜活动,实现展教融合呈现

为丰富城市夜文化生活、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夜间运营模式,将博物馆打造成夜间文化休闲场所,主动服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文旅创新和城市文化品牌赋能①。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苏州湾博物馆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结合自然和文化遗产日,首次开放夜场举办跨时空的文化盛宴“穿越时空的宝藏·苏州湾博物馆之夜”(图2),活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观众们身着汉服,化身时空旅行者,从博物馆出发,穿越西周、北魏、江城、江南四大时空,沉浸式感受北魏云冈石窟的乐舞之美、解读西周的华夏古礼、探索江城的前世今生、领略江南的人文哲思、了解非遗的博大精妙、体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当晚,观众们穿越时空,深度体验西周沃盥礼、虎鎣纹样拓印、江南手工织机和丝竹音乐会等活动项目的同时,寻找“藏宝图”(穿越指南)中的珍贵文物,与文物合影后与“时空对接人”(志愿者)验证通关盖章。完成挑战即收集满时空印记章后可兑换时空神秘礼物。

整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以四大展览时空为媒介,融入云冈乐舞表演、古礼体验、非遗展演互动、盖章打卡等公众参与形式,让观众领略不同时代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围绕云冈特展,此次博物馆之夜活动沉浸式展演云冈舞姿,以多元包容的艺术呈现活化云冈石窟的文化遗产和佛教艺术,有效探索世界遗产地解说与阐释的新途径。观众直观形象地看到云冈石窟中沉睡千年、静态的舞蹈姿态重现为奇幻灵动的动态舞蹈艺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最生动的阐释。云冈舞创新展演活动,让1500年前静默无言的雕像动起来、“活”起来,让舞者和观者穿越千年时空。本次活动重点以云冈舞为媒介,构建“高校—遗产地—博物馆”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切实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更是展览与社教进行创新性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3.2 “博物馆+数字化”,打造线上互动体验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建设成为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博物馆不断升级,更好发挥功能作用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建设,是观念、文化与人的融合②。

在线下的传统展陈当中,观众因为空间限制只能看到文物的有限面貌,而如果将文物进行3D扫描、数字建模之后,观众可以在线上从各个角度观察解读文物的细节。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打造在線平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线上浏览需求。如果是高品质的原创展览,可以进行VR全景拍摄,并且镶嵌图文及视频,供大家随时随地打开链接观展,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更加直观、便捷,信息量更为丰富。基于以上思路,“苏州湾博物馆数字元平台”(图3)围绕“文明探索”构建各类临展数字空间和馆藏文物展示,在场及在线观众创建虚拟分身进入其中进行沉浸式观展和文化体验,跟随主理人苏小婉以数字伴游形式进入苏州湾博物馆数字世界。元平台通过三维模型重建,目前已将“芥子须弥—云冈特展”在线上平台展现,观众通过小程序可拍照获取重点文物的语音、图文介绍等。同时平台也设置了系列小游戏,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此外,围绕馆藏文物数字化展示即将上线数字藏宝阁功能,通过对馆藏展品数字化采集多元化呈现吴江的文物宝库。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馆方在虚拟空间的出口处设有“文明树”,线上观众可以通过点亮一片叶子,分享自己在虚拟博物馆的观展感受和体验需求。

4 结论

博物馆是人类记忆、传承、创新的文化阵地。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化品质和文明形象的象征,也是社会公众实现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课堂③。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而呈现,它储存着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凸显着城市历史的纵深。博物馆的展教工作需要多元化的传播手段,突破封闭的内部循环、走向社会④。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应是秉承展教深度融合的服务理念,对展览和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实践创新,实现打造展教合一的多元化博物馆,通过展览与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融合,探索实践更多可能性。

注释

①徐佩佩.多样与特色:塑造更丰富的博物馆观众体验[J].中国博物馆,2021(2):77-80.

②朱敏.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探析:以常州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0(3):183-188.

③杨企远,庄芸.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④韦立立,杨岭.博物馆展教工作与传播手段之思考[J].东方博物,2006(4):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