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03-22李直邸娟张宏
李直 邸娟 张宏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转型,汽车企业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不断显现,而校企合作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出发,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法和内容、专项技能训练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车辆工程 研究生 培养模式
1 引言
经过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未来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化,人才与教育之间的竞争就是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而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对象。在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生物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下,高校需要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进行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1]。
车辆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传统车辆工程教育满足不了新时代、新产业、新构架的现实社会需求,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目前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及教育模式几乎只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研究生过程中,强调对其加强科研能力和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缺少了创新教育的过程,在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忽视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现在高校的培养方向已经不契合于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实践生产中来。
2017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相关汽车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优化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案。
本文针对目前车辆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分析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了新时代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策略与方案,为提高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供了参考。
2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一般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将车辆工程专业归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采取与其他二级学科相同的培养方案;另一种是单独设置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直接培养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3]。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培养过程侧重于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当于本科专业知识的延伸。具体培养过程一般为一年左右的专业课学习加两年的科研过程,大多数学生对于科研过程的重视超过课程学习过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主要源自科研过程,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已开始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即在传统汽车架构上综合了环境感知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与执行技术、V2X通信技术、高精度导航与定位技术[4]。在这种趋势下,汽车不同于原来机械产品的定位,也具备了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特点。汽车行业所需求的人才已不是单纯机械工程专业背景,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引入使得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很多問题。
2.1 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是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过程组成,最终的毕业标准还是以论文成果为主,因此研究生期间专注于论文的完成过程,使得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在毕业答辩方面,基本上是以毕业论文完成度为评价指标,并不以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为最终目标。久而久之,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很难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2.2 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本科期间基本类似,由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也根据本科课程知识进行一定的延伸。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背景下,需要学生在传统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再进行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而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都无法满足这个新要求。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于行业发展潮流的滞后使得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影响了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储备。
2.3 研究生科研课题与工程应用脱节
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科研活动,为达到研究生毕业要求,课题选择一般偏重理论研究。在科研过程中以阅读文献、仿真计算和台架试验为主,很少有机会能真正进入汽车企业开展工程应用研究,很容易形成“闭门造车”的思维定式。虽然培养了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等能力,但其工程应用能力仍有一定差距,难以深入到车辆工程专业领域,无法实现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培养。
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校企合作又被称为“合作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提出,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签订协议,使得高校和企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欧美国家较为盛行,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2021年英国政府拨款超7500万英镑以作为支持9个“校企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资金,参与该项目的企业和院校大多是国际知名的,比如学校就有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都是世界排名靠前的院校。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起步相对较晚,199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始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此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正式招收催生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了联合培养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5]。
校企合作模式能使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应用需要为导向,这就导致它与传统高校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也使其成为了未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目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研究生教育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为了能让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发挥其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应有的作用,需要高校和企业能够深度进行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平台,保证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1 开展高校与企业导师的综合素质培训
高校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但其实践应用水平与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企业的研发工程师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素养及国际前沿科技理论的研究方面,通常不如高校导师。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优秀研究生首先需要培养优秀导师,在招生前定期对高校教师及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互补培训,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都培训达标后,才有资格开展教学活动和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
3.2 完善研究生双导师管理制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这项工作具体是由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合作来完成。企业导师通常是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研发人员担任,与高校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在过程中,高校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事项,企业导师辅助高校导师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与高校导师的职责相似,当研究生在企业开展工作时,企业导师不仅需要负责学生的指导任务,也需要负责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科研态度、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科研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因此,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如何分工、如何配合和如何考核都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3.3 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是高校弥补设备、资金及生产研发经验方面的缺失的有效手段。在培养计划制定时,学校需与企业共同协商决定,结合高校及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同时符合高校学术要求和企业工程需求的研究课题。在不涉及企业隐私的情况下,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生产研发的真实过程,提前参与到实际的生产研发环境中,充分激发科研兴趣,更好地建立起科研与工程应用的联合思维。
3.4 设立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为了更好完成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校与企业应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包括校内研究生创新中心与企业实践基地,两类科研基地都至少需要配备固定学习位置和会议室,学习位置用于日常的科研活动和试验研究,会议室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召开组会。此外,还需要建立周密的管理方案,明确校内研究生创新中心与企业实践基地的任务及考核项目,使得两个基地能够协同发挥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6]。
3.5 考核及验收方案设计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效果通过考核进行检验,这种考核可作为研究生毕业评价的依据,能使高校和企业及时发现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为制定出更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支持。
考核主体包括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前两者主要是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及资格审核之后,才能正式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同样的,学生在去企业开展科研之前,也需要接受企业举办的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由企业划定考核通过标准,考核达到标准的学生才能进入企业实践基地学习。最后,研究生在企业实践基地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高校和企业要对研究生在两类科研基地的成果进行考核,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才能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考核,达成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毕业标准。
4 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几年,相关部门和各大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保障实施,产生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总体而言目前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在人才培养和成果共享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高校和企业两方面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在新时代我国需求工程应用型车辆行业技术人员的背景下,校企合作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试验平台,使之能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真正完成了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此文为以下项目研究成果: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效果评估”(项目编号JG2022016)、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山西工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提升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1YJJG237)。
参考文献:
[1]王弘幸.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2]游继安,胡钊政.基于校企合作的科研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02):193-195+197.
[3]孟庆华.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1):94-96.
[4]任立海,陈建卓,聂珍龙等.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的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汽车,2023(11):32-34.
[5]杨杰,施进发,冯飞飞等.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1):42-46.
[6]王会良.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与探索[J].科技与创新,2019(1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