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4-03-22赵五月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股沙袋卧床

赵五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 100034

随着现代化经济持续攀升,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介入治疗水平也随之创新发展〔1〕。经股动脉穿刺是介入诊疗中较为常用的入路途径,因其具有易穿刺、较桡动脉搏动明显等优势,不仅术后恢复速度快,预后效果也较为显著〔2〕。但由于在穿刺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大量肝素抗凝、术后加压包扎的基础上辅以沙袋压迫等外,还需对患者术侧下肢进行长时间制动,不仅对患者的舒适度产生直接影响,还增加了患者术后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系数〔3〕。为实现肢体早期恢复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施以6~8 h的局部穿刺点沙袋压迫,术肢制动卧床体位24 h,增加了术后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4〕。近年来,相关研究分析表明,介入术后患者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临床医疗水平,对患者术后卧床与下床活动等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减少长时间卧床引起的不良感知〔5〕。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卧床时间与下床活动等护理干预的研究报道虽多,但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分析研究。本文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究分析。

1 国内外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现状

1.1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肢体制动现状

据查阅分析相关研究发现,经股动脉介入患者术后12 h进行早期活动与术后24 h相比,术后12 h患者出血发生率为2.20%,术24 h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刘亚男〔6〕经由严密观察研究后发现,将介入术后患者早期活动时间缩减至术后2 h,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Tarantini和Giacoppo等〔7〕对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患者鞘管移除后卧床制动2 h、4 h、6 h等不同时间节点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部分医院对局部穿刺点使用沙袋进行压迫并制动6 h,告知制动解除后方可于床上进行适量活动。总结得出,国内对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鞘管拔出后,卧床时间并未制定时间标准,且压迫持续时间、沙袋重量等也存在不同。随着血管缝合器、封堵器在国际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患侧术肢制动时间也随之缩短〔8〕。

1.2 术后下床活动现状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介入术后6 h患者便下床活动,其股动脉穿刺点发生再出血率为2.14%。黄奇花等对介入术后压迫2 h活动与介入术后压迫6 h 活动,血肿形成、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者对经股动脉介入穿刺术后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等相关研究发现,多数集中在支架术或造影患者,对于快速心律失常采取股动脉入路进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10〕。

由此可见,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体位早期干预时间,已提至术后2 h;国内一般以沙袋压迫6~8 h时间为床上活动指征,国外床上活动时间最早为术后2 h;对于下床活动时间与卧床时间的界定,国内相关参考文献中注明,介入术12 h后方可进行下床康复活动,而国外文献资料显示,对于介入术后未使用止血相关药物或装置的患者,需卧床休息最少8 h〔11〕。

2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风险发生影响因素

国外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手术操作极易引发外周血管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约0.5%~17.0%,包括急性血管闭塞、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再狭窄、心律失常、穿刺部位渗血、出血、心包填塞、假性动脉瘤等,其中局部血肿和出血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2〕。经由分析得出,主要是由于在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术操作时,使用肝素抗凝、动脉系统压力增高、股浅静脉是否发生损伤及操作者压迫止血的手法与时间等相关。血管腔壁或路径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肥胖、高龄、高血压史、反复穿刺、术中抗凝剂使用剂量及留置鞘管过粗等,此外还有患者对于相关专业知识与术后卧床护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内容了解存在偏差、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足、肢体活动时间不当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现阶段国内部分医院对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术后患者,均指导协助其取平卧配合穿刺侧患肢制动体位,且操作结束12 h后再进行床上、床下等康复活动〔13〕。

3 股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护理措施

3.1 加强护理培训

新型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工程医学治疗护理模式逐步替代以往社会-心理-生物医疗护理模式,保证患者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舒适度的护理思维模式符合了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与转变,于护理流程与护理行为中逐渐渗入,不仅对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交往、生物等方面进行干预,技术、环境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和个人信仰对康复与健康的影响,与之并驾齐驱〔14〕。为将舒适度护理于临床工作中充分合理实施,需提高整体护理专业素养、转变护理观念,同时培养护理人员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分析解决能力、护患和谐有效沟通能力、健康知识指导及科学研究等能力水平,确保患者在预后恢复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等需求能够得以满足。而实际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指导相对匮乏,护理操作存在流程化、刻板化等不足,介入手术12~24 h后下床活动等因素,而导致患者舒适度降低〔15〕。

3.2 介入术后压迫止血护理

介入术后拔出鞘管时,血管内血流途径发生转变,纤维蛋白由以往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形成血凝块,血液迅速凝固封闭穿刺点;为预防穿刺点出血,介入穿刺术后,护理人员常使用沙袋进行压迫,以降低血管中的血液流速,沙袋重量通常控制在0.5~1.0 kg左右〔16〕。据相关文献显示,在护理与康复过程中,无沙袋脱落、加压点偏移等不良事件发生,可降低穿刺点局部出血〔17〕。因此,为避免介入术后穿刺点出血,相对于强迫平卧位,更应保持穿刺点外部压力处于相对平稳恒定状态,对穿刺点进行有效加压,从而降低外周血液流通速度,充分发挥血凝块对穿刺点的作用〔18〕。

3.3 预防血栓

为预防局部穿刺处形成的血凝块发生脱落而导致的穿刺点出血,应对患者患侧术肢进行活动限制。对于自身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障碍的患者,在其血管发生损伤后30~60 min内,采用穿刺点的方式,将血凝块稳固在穿刺点表面,从而控制出血量。肝素化的介入术后患者,均在动脉鞘管穿刺进入后,遵医嘱给予其2 500 IU的肝素,避免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肝素抗凝效果一般持续在2~6 h,从而得出介入术后6 h,患者自身凝血机制可逐渐恢复正常,并于介入术后使用沙袋,对股动脉穿刺处进行施压,故术后6 h适当转变体位不会产生局部血肿或出血〔19〕。

3.4 并发症防控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在2~3 h后,即开始有尿感及排尿需求,部分患者对于平卧排尿姿势不习惯,介入术后尿潴留、排尿困难等发生率约占38.75%,移动恐惧及自尊心害怕暴露等心理因素为12.50%,疼痛敏感度高患者为13.75%〔20〕。相关资料表明,经股动脉介入术后下肢麻木、腰酸背痛、睡眠障碍等症状表现,为主诉出现频率最高的并发症〔21〕。分析得出,床上大小便、肢体活动限制、穿刺点加压包扎等为介入术后自我舒适度感知降低主要影响因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感染等为次要因素。为实现介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自我康复护理管理的积极与主观能动性,预防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腰酸背痛、血栓形成等问题,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长时间卧床制动弊远大于利〔22〕。此外,在术后主观感知询问时,大多数患者存在术后当晚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低及睡眠中断等,睡眠质量较差,易增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23〕。

3.5 介入术后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将经股静脉介入术原理、目的、意义、康复措施及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以PPT、有声视频演示及健康宣教手册等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面对面讲解,告知其遵循医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患者疾病与术后康复护理知识的了解,提升临床治疗护理的配合依从性,每次宣教时间为30~40 min。相关资料显示,对介入术后患者采取早期疾病相关健康知识宣教〔24〕。

3.6 心理疏导干预护理

丁良梅和陈雪〔25〕研究发现,对介入术后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抑郁情绪护理干预后(18.59±3.26)分低于干预前(33.27±2.18)分(P<0.05),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患者术后机体各项指标平稳后,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在心理科医师的协助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以抚触安慰、表达共情等方式,建立有效且和谐的护患关系。每天早8∶30对患者进行床边访谈,以开放提问的方式,鼓励患者将自身担忧及干扰其心理情绪的因素进行阐述,告知其患病期间自身存在负性情绪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多担忧及害怕,将心理障碍的危害性对其进行详细告知,适当给予其心理疏导及支持,协助患者将自身恐慌、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合理宣泄〔26〕。

3.7 康复活动

相关资料显示,对介入术后患者进行早期主动、被动康复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研究得出,Barthel 指数得分与干预前(33.15±7.08)分相比,干预后〔(47.96±8.45)〕分提升显著〔27〕。(1)被动活动:护理人员于介入术后2~4 h,遵循医嘱协助患者取床头抬高30°~40°的左右侧卧、平卧体位,患者左右侧卧体位时,需在其臀部至肩部处放置软枕,每30 min调换1次位置。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曲、背伸等被动活动。对于存在高血压、肥胖等患者需特殊关注,肥胖患者沙袋压迫时间可延长至介入术后8 h,并根据患者自身承受感知情况,适当增加沙袋重量;高血压患者需加强心理情绪的放松与疏导,促使患者情绪始终维持稳定状态,减少心理刺激因素〔28〕。(2)主动活动:护理人员对患者肌力等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制定针对性、精细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在患者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指导监督其完成康复锻炼,每次15~30 min,3次/d。①肌力<3级: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的仰卧位体位,指导其进行指端弯曲、伸直;腕关节内旋、外展;健侧翻身;双掌握紧、放松;髋关节外扩等康复活动〔29〕。②肌力3级:协助患者主动从卧位以健侧肢体为支撑,缓慢于床边坐起,休息3~5 min后,在家属或护理人员搀扶下,以健侧下肢先、患侧下肢后的站立顺序下床,于床边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进行站立,初次站立时间在3 ~5 min,时间不宜过长,随着下肢肌力的逐渐恢复,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至10 min。如厕方式选择坐便,避免下蹲,同时嘱患者切勿用力排便,避免增加血管侧壁压力,增加穿刺点再出血的发生〔30〕。③肌力≥4级:鼓励患者于病室或走廊等处,进行缓慢行走,随着肌力的逐渐恢复,可进行上、下爬楼梯运动,在其运动过程中,至少有1名家属或护理人员从旁陪同,避免发生跌倒等风险。自主进行刷牙、脱衣物、进食等日常生活训练〔31〕。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安全性、可行性相对较高,介入术后对协助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体位、卧位调整,患者排尿困难、腹胀、焦虑等不良应激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可见,介入术后早期调整卧位体位,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升患者的自我舒适感知程度,加强患者日常自我护理能力,缓解其负性情绪,减轻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促使其得以早日恢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经股沙袋卧床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沙袋的数量
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效果分析
吊沙袋赶走老寒腿
大型充填沙袋在围堰中的应用及造价分析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想不到我的左手那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