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实深度融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4-03-22王分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影响机制数字化转型

王分棉

【摘要】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影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与难点,“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排头兵,其数字化转型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破解数实深度融合困境的关键突破口。数实深度融合可以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数字化、组织管理数字化、产业协同数字化和敏捷创新数字化。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需建设“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平台,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促进产业生态融通,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圈,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集成服务,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精准化政策扶持。

【关键词】 数实深度融合    “专精特新”企业  数字化转型  影响机制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4.0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数实融合整体水平仍然偏低,[1]受工业基础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数据流动等因素制约,[2]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各行业、各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不均衡,数字技术尚未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地融入到实体经济中,而且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外部依赖性大,对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制约。[3]此外,企業的数字化转型也尚处于起步阶段,[4]这就意味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仍存在“不能融合”、“不愿融合”、“不便融合”、“融合不全”和“融合不深”等问题。[5]

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6]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迫切需要探寻重要抓手以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正是破解数实深度融合困境的关键突破口。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实体经济各行各业的产业链条上,然而,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仍然偏低,[7]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因此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和难点。“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群体的排头兵,是补链、固链、强链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它们正通过自身努力加快破解产业链发展的“断点”和“堵点”,解决“卡脖子”难题,如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中超四成填补了国际或国内空白,超五成应用于关键领域补短板,强链、补链效应显著。[8]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在各自专业领域成为行业佼佼者,可以说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是突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尽管“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走在众多中小企业的前列,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专精特新”企业自身规模有限,再加上人才、资金等资源不足,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数字化意识也较为薄弱,数字化投入和数字化实践较少,从而导致它们在数字化转型中依旧面临诸多困境。阿里云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受到各行业和各区域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数字化应用程度不充分、数字化能力不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其数字化转型依然存在“五不转”的困境。

“不想转”。尽管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已具备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知和意愿,但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起步探索阶段,数字化投入意愿和水平也整体偏低,仅有少量企业实现了数据的全局贯通,数字化基础能力整体较弱。另外,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和全面的战略规划,而且企业高管团队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不够,线上和线下业务融合不充分,业务场景和数字应用结合点不明确等也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不想转”的主要原因。

“不敢转”。“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对生产制造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数字化转型意愿。笔者调研发现,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担心数字化改造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且认为短期内无法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选择暂时搁置相关改造投资计划。此外,由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相对漫长且复杂,投入的大量资金和资源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收益,投资回收期较长,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持观望态度。如个别“专精特新”企业反映,引入一条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需要投入近千万元,而回收周期大约需要15~20年。

“不会转”。虽然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比较高,但它们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融合和改造现有经营模式与业务流程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缺乏权威的数字化转型关键标准,使得这些企业难以精准评估繁杂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从而导致其无法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此外,还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紧缺,尤其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案设计、研发、集成及运营人员极为短缺,难以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从而导致整体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

“转不好”。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资金相对有限,因此在计算、存储、网络、设备等数字化基础资源上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大型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程度。同时,当前市场上的数据转型服务公司提供的多为普适性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个性化、一体化的转型需求,限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此外,“专精特新”企业上云大多集中在云存储、云主机等云设施服务领域,而在云桌面、云ERP、云制造等云平台、云软件服务方面存在不足,这也限制了“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

“转得慢”。由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购买第三方服务,但目前从事数字化转型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商数量较少,服务能力有限。再加上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数据采集和应用面较窄,尚未构建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订单、物料、生产、设备、成品、员工、客户等数据分散在独立的业务系统中,无法做到有效联通,数据流动不畅导致企业内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数据孤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

数实深度融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

根据以往研究可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本质在于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重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9]将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融入实体经济,以重构业务流程,创新价值模式,变革新技术应用场景,最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链、创新链的融合协同发展。[10]因此,数字經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当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融入到“专精特新”企业的设计、研发、制造、采购、营销、运营、物流、供应链及服务各个环节时,就会形成数字生产力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内涵,本文将从这四个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具体分析如下。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经营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通常专注于细分行业领域,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仍未联网,生产经营数据难以获取,处理和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的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产能。此外,“专精特新”企业的生产任务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全工序”的特征,它们的生产计划经常被打乱,生产经营数据汇集难度也大,导致管理者难以实时掌握生产进度。因此,“高交期、高库存、高成本”是困扰大多数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难题。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生产,能够驱动企业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环节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而可以有效采集、提炼、使用和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实现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测,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组织管理数字化。当前,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的组织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管理粗放、管理层级较多、部门间协调性较差、沟通效率较低,部门间数据不联动,信息传递滞后,运营管理指标难以统计,缺乏可视化分析,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决策效率较低。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借助数字化生产工具提升内外部协同和管理效率,实现精细运营和敏捷管理。此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还可以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推进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物料和日常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组织管理数字化水平。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明确特色定位与加强产业融通,实现产业协同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利用自身特色定位融入产业链分工协同体系,既有利于提升自身发展韧性与活力,又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现耦合固链。然而由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水平和效率相对较低,“专精特新”企业与上下游以及链主尚未建立紧密衔接的协同耦合关系。因此,应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以明确特色定位与实现产业融通。可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构建生产资源的泛在连接,实现全流程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加强上下游协作配套实现大中小企业的链式协同转型,进而实现产业协同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新颖化发展,实现敏捷创新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的新颖化主要是通过行业交叉融合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应用可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新颖化发展。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平台和工具赋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加速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通过打造以“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新型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营体系,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高企业敏捷创新数字化水平。

数实深度融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建设“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平台。一是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基础能力。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条件,通过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设备联网上云、将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帮助企业从云上获取数据资源和应用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基础。二是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产业联盟。依托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云服务商等各方力量,推动建立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互联互通数字平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生产要素数字化、生产过程柔性化及系统服务集成化。三是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云服务商、智能制造服务商等优势资源,搭建面向本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培育数字信息工程服务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四是强化数字化服务提供和资源共享。数字化平台企业可进一步发挥自身开放兼容和创新共享的优势,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共享、供需协同、资源对接、生态协作等方面的助力,提供技术支持、诊断咨询、人才培训、品牌推广、融资服务、生态对接等一揽子服务,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获取知识、强化意识、深化理念、加快实施,助力实现“链式”转型。

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一是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参照国家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分行业分层级筛选、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广泛征集数字化解决方案,协同开展重点数字化技术攻关,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转型方案。二是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改造,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风险。按照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原则,征集发布数字化工程服务推荐目录,支持互联网巨头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传统软件企业参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市场。通过购买服务、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服务平台合作,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开发“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方案。数字化平台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应深入了解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数字化水平的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开发出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等支持企业自研开发,形成豐富的数字化应用和开发生态,使“专精特新”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便利地使用和开发数字化应用,从而精准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产业生态融通,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与运营,促进产业生态协同。一是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和销售服务的产业协同创新,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精准匹配与动态平衡,通过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并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产业链、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二是行业龙头企业可将工业互联网上通用性、模块化、低门槛的平台能力和应用方案开放共享给“专精特新”企业,加速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三是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业务为纽带,以供应链协同、创新要素共享、数据平台协同、孵化基地园区、产业生态融通等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圈。一是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运营方案。围绕产业链开发数字化运营方案,紧扣“专精特新”企业转型的痛点和难点,加快推广集中采购、共享生产、协同制造、新零售等解决方案,构建线上采购、线下配送、智慧物流相结合的供应链网络。二是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制造新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全产业链精益生产和协同制造。三是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和供应链数据共享机制。创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基于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联通渠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搭建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共享信息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体系。

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集成服务。一是引育一批优秀数字化改造服务商,促进第三方服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细化“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计划和路径。二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云用云。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系统“云化”的水平。鼓励数字化服务商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技术、算力等数字化资源,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二次开发能力。三是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研究制定工业数据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强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促进标准的普及应用。

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精准化政策扶持。一是制定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技改补贴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工程,加大资金整合使用力度,促使更多市场资金进入数字化生产环节和领域。二是在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提供力度更大,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政策配套措施。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和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先供地,降低“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贷款的难度,通过企业服务券、创新券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数字化技术改造服务商进行深度合作。三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育。链接“政企校”三方,优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双碳目标下数字技术和碳账户协同推进制造业绿色创新研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AJL016、23JCB025)

注释

[1]史丹、孙光林:《大数据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财贸经济》,2022年第9期。

[2]欧阳日辉、龚伟:《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理与路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3]王琛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核心动力、主要问题与趋势对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8期。

[4]史宇鹏、王阳、张文韬:《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展望》,《经济学家》,2021年第12期。

[5][9]洪银兴、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23年第2期。

[6]陈雨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经济研究》,2023年第9期。

[7]赵亮员、吕鹏、薛品等:《以小“建”大:中小企业“数实融合”的新趋势与新特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8]孙奇茹、孙杰:《北京“小巨人”炼就独门绝技》,《北京日报》,2023年9月25日,第1版。

[10]任晓刚、方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驱动机理、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2期。

责 编∕包 钰  美 编∕周群英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影响机制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