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2024-03-22陈瑞琴

家长·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章作业素养

陈瑞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的融通运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背景下,为了使作业实现巩固学生所学知識、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需围绕学习任务群内涵引领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在主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一、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具有明确的任务导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重在打牢语文基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重在提升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阅读表达能力;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围绕不同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作业,明确作业内容和目标,在自主或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学生成长。

(二)为作业设计提供合理的指导建议

学习任务群围绕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设立。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作业,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出发不断提高内容的整合度,以学习任务群为核心要素,打通连接语文实践的不同知识板块,内容循环出现,但作业问题较以往发生变化,问题涉及范围更广,涵盖要素更多,作业难度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直叩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作业,以能力素养提升为目标整合相关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方法,构建完整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框架,增强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的契合度,阶梯式布局,持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增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作业,教师需要严格把控作业总量,避免学生过分追求按时完成作业而压缩思考时长。但有限的作业总量容易影响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因此在量与质之间把握平衡成为保证作业有效性的关键。学习任务视域下,教师以任务主题为核心布置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作业,学生或是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积累新知,或是在交流中分析思考、拓展思维,或是在阅读中探究思索。学习任务群的引入使语文作业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保证了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业,激发阅读兴趣与想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张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材料观点,理解事实与材料的具体关系,从细节出发把握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勤思好问,培养理性思维。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作业,教师应合理把控作业量,在作业设计上坚持融入趣味性元素,吸引学生注意,积极发挥想象,思考文章内容,保证教学质量。作业题目选择上应当以阅读、讨论类问题为主,在阅读思考中整合已有知识,分析文章选段内涵,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或是热烈,或是沉重,或是温情的思想情感内涵,在深入思考探究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阅读与表达作业要求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传递内心真实想法,因此作业设计上应当保持开放性,避免设计唯一性答案的问题,方便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高质量、针对性的作业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准备。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穷人》教学为例,教师围绕《穷人》文章思想内涵和文体特点设计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目标的作业任务。

任务一:阅读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巴布与狮》和《复活》选段。有人认为小说是将老套的故事与奇妙转折融为一体的产物,对于他的说法,你怎么看呢?设计阅读思考问题,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从回答中观察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任务二:海明威曾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小说《穷人》中的这种仁慈体现在哪一方面?桑娜和渔夫作为穷人,这种仁慈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收养两个孩子,对贫苦的一家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小说是怎样表现桑娜和渔夫的担忧的?设计阅读分析类作业,引导学生结合文中重点字词,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经历,学习描写人物细微情感变化的写作技巧。

任务三:阅读短篇小说《丰碑》,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梳理故事中“将军”人物的情绪变化经过,想象并写出将军每次情绪发生变化时内心的想法。文章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词句相对有限,却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冻僵老战士的衣着、外貌和神态。这种写法对文章情感内涵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作者选择在文章末尾表明老战士的身份?教师设置阅读理解类问题,引导学生在问答中分析文章作者在小说布局规划方面的匠心巧思,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任务四:自主构思,模仿《穷人》《丰碑》《桥》等小说的写作设计思路,创作小说。布置写作任务,梳理所学小说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小说创作特点的理解,使其在创作中放飞想象,提升语文素养。

(二)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业,提升交流沟通能力

实用性阅读交流任务群主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的差别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清楚、明确地传递信息,满足家庭、学习、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求。教师应从实用性阅读交流任务群出发设计语文作业,要求作业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体会学习语文知识对生活的价值。为此,教师可以从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出发,围绕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向设计情境类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应用所学语文知识完成作业任务,使语文作业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助力学生成长。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认识到学好语文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汲取生活要素,创设趣味任务情境为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应用语文知识的兴趣。

任务一:阅读下列文本——赵大请客吃饭,时间已到仍有数人未至,赵大感慨:“该来的还不来!”,宾客听之不悦,愤然离开,此时赵大急忙挽留:“我说的不是你们”,于是其他人起身离开,赵大大声感叹:“不该走的都走了”,剩余宾客心中不悦,于是所有人都離开了。思考为什么赵大没能成功请客?如果我们是赵大,面对类似的情境该怎样做呢?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趣味故事导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生活的重要性。

任务二:阅读《晏子使楚》《打电话》《半截蜡烛》等故事。不同故事中人物使用语言的方式不同,故事的结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通过阅读文本,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加强语言与工作、学习、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

任务三:大家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具有魅力的中国特色语言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从广告、影视剧、小品、对联、古诗词中挖掘中国语言的魅力,让语文知识贯通学习与生活。

任务四:又是一个难得的假日,阳光正好,鸟雀欢歌,小明的妈妈希望他能够留在家中学习,但小明希望利用难得的假期外出玩耍。如果我们是小明,能从哪些角度出发劝说母亲改变主意?引导学生变化角度和思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既定目标,在实践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业,提升语文美学素养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能力培养型任务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创造力,使其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等方式感受文本特有的语言形象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文字中融入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阅读文学作品,在联想与想象中感受优秀文学作品在思想和情感中的深刻内涵,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第二部分,以观察生活为主,整合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感、所想,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第三部分,再创造,运用文学知识创作故事、塑造人物,将观察感受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写出属于自身的独特体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美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赏析文章,体会文字中渗透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任务一:文章描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文中提到“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地毯”是由什么组成的?文章以《铺满巴掌的水泥道》为题,作者用“巴掌”代替法国梧桐树的落叶,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文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描写手法?结合书中文字,发挥想象,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思考,培养审美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任务二:从“夕阳”“雨后”“月夜”“秋雨”“冬雪”“春光”中自选主题,发挥想象,用文字将脑海中浮现的美景记录下来。以此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创作写景短文,深化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力。

任务三:重新梳理文章内容,删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用平实的语言替换文中的生动比喻,如“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转换为“水泥道上铺满了一层五颜六色的落叶”,重新阅读梳理文章,思考在文章创作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的必要性。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想象修改前后文章意境的差别,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为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奠定基础。

任务四:阅读迟子建的散文《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分析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北国晚春的独特美感和秋景带给人的无限思索。结合《故都的秋》思考“五感法”的写作应用特点,自主选题,运用“五感法”进行写作。通过作业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审美、观察、创造全过程,促进学生美学素养的发展。

(四)设计整本书阅读引入作业,培养阅读学习热情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旨在通过书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图书、制定阅读计划、分享阅读心得,在读与思中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教师设计整本书阅读任务,用作业任务指明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梳理阅读所得,反思阅读体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阅读理解作业,学生所读书籍内容丰富,作业任务持续时间较长,为保证学生读有所得,教师应将书籍视为多项作业任务的集合,按照书籍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分阶段布置作业任务,用问题标注文章中的重点阅读理解部分,用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阅读所得,促进学生成长。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教学为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书中故事发展经过,将书籍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鲁滨逊的具体情况,第二阶段鲁滨逊在失去同伴的情况下漂流荒岛,第三阶段克服生存困难,开始搭建房屋,第四阶段鲁滨逊逐渐适应荒岛生活,并开始在岛上放牧种植,第五阶段为救下星期五,记录了与星期五的生活经历,第六阶段记录鲁滨逊回到英国后的生活。下文以围绕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布置阅读任务为例:

任务一:如果一个人流落大自然时孤立无援,要想生存下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详细描述自然环境中的危机,思考解决危机、维持生存的方法。作业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生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书籍内容的期待感,为高质量的阅读做准备。

任务二:第一阶段的文本中介绍了鲁滨逊的出身和生活境况,这对故事的后续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问题引导学生整合文本内容,关联上下文,审视文章行文结构,学习文章写作手法,梳理已有故事线索,为后续讲述故事做准备。

任务三:在线上组织开展作业评价交流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分享阅读感受,相互讨论猜测后续故事发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为整本书阅读作业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教师要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审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与内涵,在课后围绕学习任务群特点设计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拓展性作业和创意性作业,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丰富作业类型,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整合、反思所学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文章作业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作业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