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路径探析

2024-03-22宋海琼杨泳琦姜丽莉

文化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资源

宋海琼 杨泳琦 姜丽莉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发生在辽沈大地的重要历史事件,为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强大的精神滋养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辽宁力量。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物质形态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

物质形态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集中表现为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以及革命文物等,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主要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横头山抗联密营遗址、老等山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丹东的鸭绿江断桥等红色遗址遗迹。

(二)非物质形态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

非物质形态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厚,时间跨度长,包括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创作出的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故事等。其中红色精神是非物质形态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和灵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塔山精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郭明义精神”“新时代辽宁精神”等诸多独具辽宁特色的红色精神;一大批革命题材文艺精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二、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保护与传承,曾多次到访革命遗址、革命老区、烈士陵园等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致敬英雄缅怀先烈,为全党同志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党百年来辽宁人民艰苦奋斗的功绩象征,是在先辈们历经各个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的实践凝结,承载着在辽沈大地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史料记载为载体、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不断地形成各个年代的“辽宁精神”。正确把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内蕴,将其与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层面相结合,有助于增强每一个辽宁人的自信自强,激发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磅礴精神力量。

(二)有助于增强辽宁人民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突出代表的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经过不断传承发展,早已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中。新时代进一步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深层内涵,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滋养作用,不仅能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凝聚力,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更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深切感受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进而增强辽宁人民的红色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使命担当,焕发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的昂扬状态。

(三)有助于强化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在当下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悖、个人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的情况。必须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框架内,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一系列宝贵精神品质引领青年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导向,为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帮助新时代青年在红色基因中获得启迪,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红色信仰之光”指明前进的方向,把个人的理想和党和国家的事业融入一起,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

三、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专项的制度规范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政府财政预算中关于“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支持也有很大缺口,保护力度不能满足“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六地”相关红色场馆的开放,一些展品也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磨损或人为损坏,对于此现象,如今实施修复和预防的工作不够及时,后续跟进不足;还有许多在自然环境中的抗联遗址遗迹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年久失修,不能确保风貌完整性,甚至彻底消失。

(二)宣传思路尚需拓展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抖音短视频、微博、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大学生获取红色信息知识的平台也逐渐从书本转变为专门的红色文化信息网站。然而,辽宁省内各市、县相关部门对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导致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兴趣逐渐减弱,传播内容较为浮于表面。

(三)资源整合程度有所欠缺

由于省内红色文化资源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大多数呈“点”状分布,截至目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尚未形成体系规模,这些资源大多数由不同城市的相关职能部门各自进行管理和宣传运营,未能使资源得到有逻辑的统筹性规划,导致红色资源与红色景区以及红色文化相关产业没能形成集体效应,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力量的贯通联动作用,形成独有的品牌特色和专门的产业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纵深发展。

四、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

(一)科学保护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健全法律体系是保护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必要前提,近年来,省内一些地方城市正在进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制定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但针对保护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为此,相关部门应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根据自身特点出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明确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人,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法治化、常态化,更高度地保护好“六地”红色文化资源。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2]在推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过程中,专业的人才队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队伍内作风建设,保护好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为“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专项研究资金支持,不断完善红色文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构建符合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长时间培养基层人才进行科学规划,解决好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各单位能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文化资源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不仅可以将已经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收录入库,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再利用,提高保护安全性,有助于增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交流性和大众保护性。首先要对辽宁省内各市现有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和专项调查,到不同地区搜集遗落在当地的红色人物故事、报纸、录音等珍贵微观资源,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习俗传统等特点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力求建立起完整又精准的数字化档案库。

(二)与人民生活接轨并进行实地宣传

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传播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和纪念馆里,应该利用多种宣传方式。例如在社区、学校和企业单位中举办“六地”红色文化话剧、情景剧等主题文艺演出,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不仅能让老一辈重温红色历史,还能让更多年轻人对“六地”红色文化有具体直观的感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同时进行实物宣传,可在社区、休闲公园、红色纪念馆附近等地进行无人机、互动墙、彩旗、流动宣传车等宣传方式,扩宽渠道,常态开展宣传工作,让红色文化渗透到生活中,深深融入每一个辽宁人的精神血脉中。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对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不能局限于传统传播媒介,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优势,建立传播体系,如在抖音、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通官方媒体账号,着力打造特色IP,日常发布科普“六地”红色文化短视频,深入宣传阐释“六地”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做好网络“六地”知识普及工作;开通直播功能并设置问答环节,增强大众互动性,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带货”方式,售卖与“六地”文化相关的红色书籍和文创产品,带来经济收益,让网络平台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新阵地。

在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文化产业进一步紧密融合,构建新型红色文化产业模式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良策。近年来,辽宁戏剧致力于挖掘“六地”红色资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歌颂红色精神,例如辽艺创排的话剧“抗战三部曲”《祖传秘方》《开炉》《天算》是辽宁抗战题材的代表作,音乐剧《风刃》、大型现代京剧《忠魂》、杂技剧《先声》、评剧《尉凤英》等作品来深情展现近百年来辽宁儿女的革命精神风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在今后,相关部门应深度挖掘关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背后的英雄人物故事,立足于对当下的思考,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更有深度的红色影视剧、红色歌舞剧、红色动漫等新作品,使“六地”红色文化的传播鲜活起来。

(三)开拓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旅游市场

红色旅游是传承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目前红色旅游路线的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创新红色旅游路线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更多路线选择,开拓青年客源市场,依托“六地”空间布局进行规划,积极促进红色文化与城市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例如:“‘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农家乐旅游’”“‘红色旅游’+‘海边度假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元化路线,着力打造辽宁“六地”标志性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做好红色旅游景区和周边区域整体性开发,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辽宁进行观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宣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

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是基于本土地域文化进行再创造的文化衍生品。通过艺术图案、色彩等符号设计来传递文化内蕴,红色文创产品不仅是物质性的商品,更是赓续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形载体。近年来,文创产业成为热门产业,甚至成为许多年轻游客出行的主要动因。辽宁“六地”红色文旅资源丰富,但并没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品牌,许多纪念馆中的文创产品不仅品类少而且创新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展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六地”红色文化精神作为品牌的内核,融入带有辽宁海岛、土特产、手工艺品等东北独特的文化元素,结合当下时尚流行风格,设计出既彰显红色基因又极具地域特征和时尚气息,具有艺术性、审美性、传承性的文创产品,打造属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独特文创产品品牌。

大力发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强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容忽视。首先,加强旅游景区遗址硬件设施建设。如提升酒店住宿、餐厅、公共卫生间的卫生环境,达到行业内的相关标准。同时重视演出场馆、露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其次,加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如实现景区内Wi-Fi全覆盖,助力开发旅游信息平台、智能停车场、文创周边购物小程序等,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感。最后,提高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素质。聘用热爱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经过日常训练以及历史专业人士的培训指导,为游客更深层次、更全面地讲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提供更高文化水准的导游服务。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资源
辽宁之光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