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式区域善治的“泉州刣狮”非遗资源优势转化的价值审视与行动方略
2024-03-22程岩梅
程岩梅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发掘社会进展的轨迹,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性知识[1]。其中,作为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泉州刣狮,是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鲜明符号。通过查阅相关历史典籍,多次参与式观察泉州刣狮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深度访谈相关组织者及传承人,并对访谈内容及时录音,梳理出“狮阵理念、嬗变历程、信仰礼俗、演练形式”蕴含的区域善治的价值优势,以“领之以党”“示之以义”“教之以礼”“导之以德”四维度为顶层设计,制定资源优势转化的行动方略,这不仅为体育非遗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提供镜鉴,更是体育非遗融入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体现。
一、“泉州刣狮”非遗资源优势助推中国式区域善治的价值审视
(一)基层自治价值:狮阵理念有利于巩固基层场域自治秩序
场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时按照固有的逻辑来建构的空间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表达[2]。据实地调研得知,泉州刣狮的核心传承地在石狮卢厝村,狮阵传承已有300余年历史,始终秉承着“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尚武理念。明清时期为抗击倭寇,卢厝村聘请拳师开设武馆,传授狮阵技艺,在清代中后期,借助狮阵,构建“有难共帮”的治安联防体系,20世纪30年代,狮阵成员以狮阵为掩护,配合中共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面对种种外来压力,在狮阵理念的引领下,基层民众自觉形成并维护着基层场域的秩序。目前在卢厝村学习狮阵,首先就要有“顾乡里”的理念,也正是狮阵理念的带动下,村民更加热爱家乡,并转化为自觉建设家乡的高尚行为(卢厝村领导口述)。
刣狮所承载的保家卫国的尚武理念,凝聚着民族大义的精神实质,是基层场域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刣狮的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恰恰象征着保家卫国的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践行,促使着基层场域形成了内在的自觉秩序,即“自治”秩序。基层场域自治秩序的形成,是区域善治实现的关键,能够真实反映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情感归属价值:嬗变历程形成了区域群体共同的历史记忆
泉州刣狮的嬗变历程形成了共同的群体历史记忆,它为群体成员提供了心灵归属感,并形成“家国”情感共同体。历史记忆是社会群体对历史的认知,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纽带。
泉州悠久的武术传统为刣狮的起源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泉州武术可追溯到晋唐时期,发端于宋朝,在明代中后期盛行,形成了如太祖、达尊、罗汉、猴拳、鹤拳等的诸多南派拳式。在明代抗击倭寇的战争中,闽南乡村盛行尚武之风,出现了“闽南处处少林风”的局势。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将泉州太祖拳棒和军旅阵法融会贯通应用于实战以抗击倭寇,战绩显赫,留下“俞龙戚虎”的美誉。明末清初,人们利用《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摆阵演武,又融入少林“杀狮技击”,逐渐演化为“宋江狮阵”。后来,阵法逐渐流行于民间,传承至今。由此,泉州刣狮以厚重的历史感,提供了民众“联结在一起”的归属感。对先祖的敬仰及英雄的崇敬逐渐形成了区域群体共同的精神记忆,这为当代区域善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情感基础。
(三)民间信仰价值:礼俗互融有利于构建区域和谐的社会关系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礼俗则是信仰的表达。梁漱溟认为,从来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统治而宁在教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
泉州刣狮是武术礼仪与闽南习俗互融互动的信仰礼俗活动。从武术礼仪上看,武术礼仪是习武群体自觉认同的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素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的习武要求,不仅有体态、语言、动作等礼法要求,如“徒手礼、持械礼、递械礼、接械礼、拜师礼”等,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礼义”思想,《礼记·郊特牲》有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武术礼义主要指德行与精神,如“正直、仁义、宽容、谦逊”等德行修养;“自强不息、匡扶正义、保家卫国”等精神追求,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内涵。武术礼仪属于自我教化的文化形态,它约束着群体的行为习惯,形成群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从祈福习俗上看,泉州刣狮最初在迎神赛会中表演,原始初衷是为了娱神和娱己,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与闲暇娱乐需求。许慎《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当今,永春青狮依然延续着“迎神”“社火”“割香”“谒祖”等传统礼俗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刣狮祭祀功能逐渐退化,慢慢成为节庆民俗活动表演的主角,主要功能变为娱人和娱己。目前,泉州刣狮参加各种闽南重大的节庆习俗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表达着人们驱邪祈福,护佑平安的美好愿景。经实地观察发现,石狮刣狮在表演前都会去庙宇求符,并将其贴于狮头以示保平安,民众在参与过程中具有极高的“神圣感”。这种民间的祈福活动实则是一种福文化的信仰活动,能够维系民众祈求福祉的精神世界,起到安定民心,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目的。总之,武术礼仪、祈福习俗在区域善治中对民众的行为及心理有一定的控制及调节作用,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四)群体凝聚价值:演练形式有助于提升区域群体凝聚力
泉州刣狮大多讲究阵法,又融合五祖拳、太祖拳等传统南拳,沿海部分社区或乡村如鲤城区的富美、晋江市的大梧塘、青阳、磁灶、金井等,霞州、延陵,南安市的水头、朴里、桃源,依然保留了较为古朴的狮阵。
阵法操演主要有八卦阵、蝴蝶阵、青龙阵、蛇蜕阵、蜈蚣阵、藤牌阵、连环阵等10余种,其中,人数最多的阵法为“宋江阵”,“宋江阵”阵容分大、中、小三种,由36人组成的为“天罡阵”,由72人组成的为“地熬阵”,由108人组成的称“108将宋江阵”。同时,狮阵操练人员一律齐装上阵,持有长兵、短兵、双兵、软兵等兵器,还有耙、锄头、扁担、雨伞等农具,应用器械多达40余种。《东京梦华录》对泉州狮阵的古老演武形式载有:“表演时引百余人成行列,击锣者指呼,两两出阵格斗。”在“正规兵器”与“农具”的器械使用中,展现了先辈在共同抗敌时“军民一心”的凝聚力,同时,在这类大型综合武术阵法操练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不断互动与配合,逐渐形成价值共识与向心力,因此,民众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群体凝聚的力量。泉州刣狮的集体性特征为塑造“全民一心”的区域凝聚力提供价值引领。
二、以中国式区域善治为目标导向的“泉州刣狮”非遗资源优势转化的行动方略
(一)领之以党:党建引领激活区域多元治理活力
先锋性政党的领导,是中国善治的关键与根本优势[3]。在党建引领下,第一,坚持人民本位的理念,尊重民众刣狮习俗信仰,关注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引导民众守护刣狮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使其薪火相传。第二,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建设传承转化机制,突出刣狮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扩大刣狮精神内涵的社会辐射面。第三,结合新时代党的先进思想,摒弃刣狮中不良的封建旧思想,目前刣狮运动已经摒弃了“传男不传女、狮头不准女人碰”、宗族保守观念等旧思想。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善治不仅需要政府行为,更需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与积极合作。刣狮在泉州区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泉州市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德化、永春县最为盛行。在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具有声望的乡贤赞助、民众自发组织的社会力量,发挥刣狮运动的治理价值优势,从而激活区域多元化创新治理活力,助推政府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区域善治格局的形成。
(二)“示之以义”:忠义文化延续培育区域社会公共精神
这里的“义”是指忠义,《说文解字》曰:“忠,敬也,尽心曰忠。”《释名》曰:“义,宜也”是指合理之宜。泉州刣狮的嬗变历程、尚武理念展现的精神记忆及情感特征正是“家国情怀”的忠义文化,从村民尚武守护家乡、英雄抗倭保卫国家、反清复明操练狮阵、掩护地下党革命,以及当代乡贤投身建设家乡,刣狮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技艺的传承层面,更表征了自觉尊崇的忠义文化代代延续的精神意涵。
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善治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借助刣狮忠义文化培育区域公共精神,能够将人的自我价值上升为社会价值。从人人尚武到家国守护的刣狮发展历程正是一个由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过程,是民众公共精神的主体映现,据实地调研可知,刣狮的忠义文化会促使当前泉州一些乡贤积极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形成了自觉建设家乡的热心行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讲好刣狮的历史故事,传承并弘扬蕴含的忠义文化,以区域特定的情感特征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此形成正向的公共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公共生活、公共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教之以礼:礼俗互构创建区域社会和谐秩序
《礼记·乐记》中称:“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乃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说文解字》曰:“俗,习也。” 俗是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属于地域文化,约束力较弱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泉州刣狮作为礼俗互融的群众性活动,能够为区域民众在节庆习俗中进行“礼”的教化。“礼之用,和为贵”,按礼行事,能够使人们言有尺度、行有规范,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注重新时代礼俗互构传统,借助习俗的群众基础广泛性特点、融合刣狮中“礼”的约束性与规范性,推行区域礼文化的建设,发挥善治中“礼”的作用。《礼记》曰:“礼,时为大”,刣狮的“礼”要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更新与变通,首先,挖掘刣狮礼文化的合理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礼俗活动的开展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其次,借助刣狮礼文化在民众中较强的渗透力,发挥礼文化的教育优势,在区域形成一定的秩序规范,并逐步成为乡规民约,以此培育民众内在的自觉秩序。再次,将刣狮中“礼”的规范融入人们的生活秩序,以此约束某些违背公序良俗的社会行为。
(四)“导之以德”:武德润化助推区域道德共同体塑造
《群书治要·体论》云:“德之为政大矣”,德之教化,是实现区域善治的基石,是潜移默化润化民心的柔性治理方式。泉州刣狮集兵战阵法和武艺训练为一体的传统体育表演形式,在区域群众道德的教化上具有特定的优势。刣狮运动作为一项武术技艺,包含了“武德育人”的伦理内容。武术界素有“习武以德为先”的说法,能够对习武人进行道德修养的规范与要求。除此之外,作为一项大型的演练活动,在阵容组合及阵法演练上,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观念,据L村访谈者口述:“小孩儿学习狮阵首先就要有团队观念。”这种“团队观念”增强了区域道德共同体塑造的群众意识。
道德共同体是中国式区域善治中群体凝聚力的精神支点。道德共同体是社会成员遵循同一道德以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共同体。要深入挖掘刣狮“武德育人”的伦理资源,在区域发挥其浸润、规范、约束作用,进一步发挥刣狮的群体凝聚价值,使民众在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乐于遵守社会道德伦理的共同体。具体表现为:以武德育心,培育区域民众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以阵法演练凝聚民心,培育民众的团结协作与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从而助推区域道德共同体塑造,为中国式善治的群体凝聚力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三、结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深入挖掘中国不同文化形态蕴含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智慧,发展“中国式”善治模式。泉州刣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映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治理的价值意蕴,展现着闽南文化的区域治理特点。审视泉州刣狮的尚武理念、嬗变历程、信仰礼俗和演练形式中的地方治理价值,为其融入地方治理提供了价值逻辑理路。从党建引领、忠义文化延续、礼俗互构、武德润化四方面制定了以中国式区域善治为目标导向的泉州刣狮资源优势转化的行动方略,为其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为地方发展战略服务提供了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