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与微板法在ABO血型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2024-03-20杨宇辽宁省健康业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输血科辽宁阜新123000
杨宇 辽宁省健康业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输血科 (辽宁 阜新 123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与微板法在ABO血型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月~2023年4月收集到的献血者进行课题研究,80例献血者均作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样本80份,分别开展微板法检测和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对血型筛查检测结果、ABO血型正反定型现象、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出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样本亚型漏检率偏低,O细胞凝聚率偏高,但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全自动血型分析仪ABO亚型、正反定型不符率、抗体降低率略高,正常性血型率偏低,但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微板法(P<0.05)。结论: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微板法均能够用于ABO血型筛查过程中,但前者筛查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可以更好地检出不规则抗体,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人体输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少见,受输血的免疫刺激影响,机体可产生外源红细胞抗原的血型抗体,红细胞抗体与相关抗体相互结合后,会发生机体溶血现象,直接影响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治疗效果,甚至会对血型定型和交叉配血筛查工作带来不良影响[1]。通常在输血治疗前,会对ABO和RhD血型进行鉴定,人体血型的主要调控基因在于血型基因,借助血型抗原展现遗传多态性特征,实际血型鉴定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如ABO亚型、不规则抗体、抗体减弱等)的影响,ABO血型正反定型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临床准确鉴定血型[2,3]。U型微板法检测血型的操作相对复杂繁琐,经济成本高,容易受到客观人为因素的干扰,目前,输血技术逐渐成熟,血型筛查检验工作在临床中逐渐走向快速化、自动化、标准化,使得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备受临床关注[4]。为了进一步分析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微板法在ABO血型筛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本文以2022年1月~2023年4月收集到的献血者为样本进行课题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在本院中开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收集的献血者,总计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23~51岁,平均(34.37±4.02)岁。采集每位研究对象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2mL作为研究样本,采集样本12h后完成血型筛查鉴定工作。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相关课题资料,批准且大力支持;所有研究对象知晓研究目的,表示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抗凝样本进行离心处理,时间15min,转速控制3000转/min,之后分别开展微板法和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
微板法检测:结合微孔板红细胞凝聚法的相关原理,应用U型微孔板和全自动式加样仪器予以加样操作,即把50μL血清和50μL 4%红细胞向每个孔位内注入,完成正定型操作,每个孔位内注入50μL ABO反定型红细胞和50μL ABO反定型血清,完成反定型操作,加样处理之后,在医用低速率离心器内放置U型微孔板,调整转速1700r/min,实行离心操作,时间3min即可,然后放在振荡孵育仪器内震荡,震荡时长4min,速率120次/min,震荡后需要静置3min,借助620nm波长酶标仪比色,阴性临界值不足0.6,处在不凝聚状态中,阳性临界值超过0.8,处在凝聚状态中,灰区临界值0.6~0.8。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参照微孔板红细胞凝聚法的相关原理,全面按照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说明书进行装卸,自动式读码,加样孵育,经电脑数据传输、处理以及CDD图分析处理,对试验结果进行判读和打印等操作。在加样仪器内放置抗A、抗B、抗D、抗A细胞、抗B细胞、抗O细胞和盐水,并在孔位内注入1.6%红细胞、抗A、抗B、抗D和盐水,容量均是25μL,完成正定型操作,对血清进行2倍稀释处理,取20μL+30uLABO反定型红细胞向孔位内注入,完成反定型操作。完成加样操作后,将样本放置在36°C~38°C环境中,孵育1h,借助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相关参数进行判读,如SPC、LIA、P/C,其中SPC是主要参数,阴性即SPC值>10,处于不凝固状态,阳性即SPC值<10,处于凝固状态,临界点即SPC值=10,比较可疑。如果两种方法对同一样本的正反定型检测结果存在差异,需进一步开展试管法、吸收放散法或者微柱凝胶法深入检测。
以上仪器或试剂来源信息如下: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抗A 单克隆血型定型试剂(20150710);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抗B单克隆血型定型试剂(20150711);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人ABO 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20165319);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0.9%生路盐水;美国Beckman Coulter Pk73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梯度V型底微板10×12;瑞士Hamilton公司Microlab STAR全自动加样仪;河北白洋淀离心机厂医用低速离心机;德国BMG Labtech公司THERMPO star震荡孵育仪器;奥地利Anthos公司Zenyth 340rt酶标仪。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方法血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对比血型错误率、亚型漏检率、O细胞凝聚率,同时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现象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样本的统计工具选用SPSS26.0,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采用百分率,行χ2检验;P<0.05为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血型检测结果分析
两种方法尚未出现血型检查错误现象,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样本亚型漏检率偏低,O细胞凝聚率偏高,但与微板法检查结果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种方法的血型检测结果比较[n(%)]
2.2 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结果分析
相较微板法,全自动血型分析仪ABO亚型、正反定型不符率、抗体降低率略高,正常性血型率偏低,但经过统计分析,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种方法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结果比较[n(%)]
2.3 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显著较微板法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种方法对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检查的结果比较[n(%)]
3.讨论
临床危重疾病救治过程中,常常采用输血治疗,应用意义重大,而有效输血的基本条件是准确鉴定血型。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血液内不规则抗体存在人数也不少,正是因为不规则抗体的出现,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概率显著提升,鉴于此种原因,临床需要在输血治疗前,积极筛查血型与不规则抗体情况,确保患者安全输血[5]。
现阶段,试管法、微板法、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等均是临床血型筛查鉴定的重要手段,其中试管法应用在ABO血型和RhD血型检测工作中,精准度较高,但鉴定样本量较大,难以迅速完成筛查工作,规范性特征并不突出,甚至可能因人为客观因素造成检验结果偏差,增加临床漏诊机会[6]。微板法即半自动检测法,可以对大批量样本进行检测,但反应介质盐水经过室温环境,会出现轻微凝聚现象,增加抗体检测难度,导致血型鉴定结果存在异常;相较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法极具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征,经自动化模式下的血型分析仪器开展血型鉴定工作,可减轻检验人员的工作量,监控状态下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流程十分规范,可监督性突出,与此同时,血型反定型温度维持在36°C~38°C,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机体免疫球蛋白M型冷抗体呈现不同正反定型现象的发生机率,可以对大批量检测样本进行筛查,处理速度比较快,能够良好筛查和判定ABO血型和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操作简单便捷,不会因人为因素而出现异常现象,良好弥补微板法的检测不足,大大提高临床检测准确性,降低血型鉴定的错误率和漏检率[7]。另外,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实际检测过程中,仅需二分之一试管法和微板法检测试剂容量即可完成鉴定工作,明显节约检测成本,不会过度增加社会和患者经济负担[8]。除此之外,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具有一体化模式特征,加样、分配试剂、离心震荡、图像分析、图像处理和扫描、数据输出等检验流程规范明确,不会引起交叉污染问题,减少检验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强度,亦可保证整体血型筛查效果[9]。
在本次研究中,微板法血型错误率0,亚型漏检率3.75%,O细胞凝聚率8.75%,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血型错误率0,亚型漏检率1.25%,O细胞凝聚率20.00%,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微板法ABO亚型检出率10.00%,正反定型不符率18.75%,抗体降低率5.00%,正常性血型率6.25%,全自动血型分析仪ABO亚型检出率13.75%,正反定型不符率23.75%,抗体降低率7.50%,正常性血型率5.00%,对比显示差异并不显著(P>0.05);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检测中,微板法共计检出不规则抗体13例,占比16.25%,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出不规则抗体31例,占比38.75%,提示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出率高于微板法(P<0.05)。显然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相比微板法在ABO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意义重大。微板法检测介质盐水的应用,会增加稀有抗体或弱凝集抗体的检出难度,相较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反定型温度科学设定,可良好避免免疫球蛋白M型冷抗体所致的正反定型不同现象,提高诊断精确性,良好筛查不规则抗体。与赵鼎铭等[10]试验组O细胞凝聚不规则抗体检出率38.00%高于对照组16.00%(P<0.0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总而言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微板法均可筛查ABO血型,但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筛查安全性更高,可精确检出不规则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