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2024-03-20颜晓兰叶德湫陈杰云蔡雅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泉州36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4期
关键词:嗜酸腮腺囊性

颜晓兰 叶德湫 陈杰云 蔡雅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腮腺嗜酸细胞瘤影像学的认识。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的7例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回顾性分析并记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入选的7例腮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局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一肿块。2例患者的腮腺嗜酸细胞瘤位于腮腺深叶,5例位于浅叶。7例嗜酸细胞腺瘤中6例表现为边界清晰,仅1例边缘毛糙;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3例形状不规则或呈分叶状,沿茎突下颌间隙生长;3例含有囊性成分,4例呈实性肿块,未见明显的出血、钙化、坏死区域。大多数病变在CT图像上显示为软组织密度,MRI图像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2例肿块局部呈裂隙样不强化。结论:腮腺嗜酸细胞腺瘤中老年人好发,单发,通常表现为与周围腮腺组织边界清晰,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沿茎突下颌间隙生长,增强明显强化,有时伴有囊性成分、呈裂隙样不强化。当临床遇到这些特征时,应考虑到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可能。

嗜酸性腺瘤又称嗜酸细胞瘤,它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约占唾液腺肿瘤的0.05%,腮腺肿瘤的1%。它是由Jaffe在1932年首次描述和命名的[1]。目前,关于腮腺嗜酸细胞瘤(parotid gland oncocytoma,PGO)的影像学表现,现有文献多为病例个案报道[2,3]。由于PGO的发病率很低,它容易被误诊为其他比较常见的腮腺肿瘤,如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Warthin瘤、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等。此外,有证据表明,一些PGO病例可以向恶性转变[4]。肿块的术前诊断对手术计划和预后很重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有效评估肿块的状态,便于鉴别诊断,MRI高软组织对比度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具有相对完整影像学资料的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以进一步加深对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影像学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泉州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体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批准文号:泉一伦[2019]301号。由于本研究的回顾性性质,放弃了知情同意。在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了7例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数据的PGO患者。2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例患者同时行CT及MRI平扫+增强检查。

纳入标准:①PGO经病理检查证实;②影像质量高的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无病理结果的患者;②图像质量差。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GE 64排多层螺旋CT,增强CT在平扫后进行。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20mA,扫描间距为3.0,层厚为3mm,矩阵512×512,薄层层厚为1mm,层间距1.0,窗位35HU,窗宽350HU。扫描范围从颅底到胸廓入口水平。对比剂碘海醇80~100mL(1.5mL/kg)经肘静脉注射,速度3.0mL/s,注射对比剂后第20s为动脉期,第50s为静脉期。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图像选取专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①常规MRI平扫:包含横轴位T1加权成像(T1WI)序列,重复时间(TR)=980ms,回波时间(TE)=10ms,T2加权成像(T2WI)压脂序列(TR=3100ms,TE=70ms)、冠状位T2WI压脂序列(TR=2500ms,TE=42ms),扫描参数:层厚4mm,层间距1mm,矩阵256×256,扫描时间约3min;②DWI序列: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视野(FOV)=256mm×256mm,层厚4mm,层间距1mm,TR=4450ms,TE=72ms,2个b值(b=0,b=1000s/mm2),扫描时间约2min30s。对比剂Gd-DTPA经肘静脉注射,行T1加权成像压脂的动态增强扫描。

1.3 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采用双盲法,所有影像均由两名具有7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影像科主治医师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观察的特征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密度、信号强度、边界、形状、强化程度。与腮腺其他部位相比,增强扫描的增强程度分为轻度强化(<20HU)、中度强化(21~40HU)和明显强化(>40HU)。

测量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如年龄和病变大小。由于本研究属于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故不涉及统计检验。

2.结果

本研究收集7例PGO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46~85岁,平均(62.3±10.1)岁。肿瘤直径1.8~4.6cm,平均(3.0±0.5)cm。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一肿块。2例患者的腮腺嗜酸细胞腺瘤位于腮腺深叶,5例位于浅叶。7例嗜酸细胞腺瘤中6例表现为边界清晰,仅1例边缘毛糙;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3例形状不规则或呈分叶状,沿茎突下颌间隙生长;3例含有囊性成分,4例呈实性肿块,未见明显的出血、钙化、坏死区域。大多数病变在CT图像上显示为软组织密度,MRI图像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2例肿块局部呈裂隙样不强化。3例患者行活检,4例患者行手术获取病理标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见表1。

表1.7例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3.讨论

嗜酸细胞腺瘤由富含线粒体的上皮细胞组成,称为嗜酸细胞。肿瘤细胞以多种形式存在,从增生到恶性病变。然而,整个病灶内大量的癌细胞是嗜酸细胞瘤的征象[5]。嗜酸细胞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唾液腺,但在腮腺更常见。PGO多见于60~80岁人群,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嗜酸细胞腺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肿瘤是良性的,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明确,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肿块,部分患者伴有疼痛。此外,该病的病程可长达数年。本研究中PGO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这些文献报道一致[6]。肿瘤如果突然迅速生长或伴有持续疼痛的临床症状,则提示有恶变倾向[7]。

本研究和既往研究[8,9]报道的PGO 影像学特征如下:PGO多为单侧、单发、边界清晰肿块,少数较大肿瘤呈不规则形,无明显钙化,部分可含有囊性成分。病变的直径很少超过5cm。其他影像学特征包括:①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较大肿瘤位于腮腺深叶,可通过茎突下颌骨间隙延伸至咽旁间隙。肿瘤轮廓受周围解剖结构挤压变形,呈现不规则状,但未侵犯邻近组织结构[8]。CT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早期强化和明显强化,延迟期增强强化程度降低,这与间质肿瘤细胞多、排列紧密、血管多有关[9];②另一个特征是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的肿瘤囊性部分不强化,部分可呈低密度裂隙样不强化[10],本研究有两例病例呈现此特点(图1c、2d~2f);③受肿瘤成分不同的影响,MRI信号强度是可变的。T1WI常表现为低信号,T2WI常表现为高信号。也有T2WI低信号的报道,这与嗜酸细胞瘤的高细胞密度和低自由水含量有关[8]。本研究中大多数病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少数病例呈低强化,这可能是由于肿瘤间质中缺乏血管成分所致。然而,Patel等[6]也报道了少数肿块与腮腺相比呈相对等信号,这与正常腮腺组织和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有关。

图2.病例2[注:女,56 岁,右侧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图2a~2c 分别为横轴位T1WI 序列、脂肪抑制T2WI 序列、DWI 序列,示右侧腮腺浅叶实性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边界清楚,T1WI 呈等、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 呈稍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图2d~2f 示增强扫描病灶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局部见裂隙样不强化(箭头)]

在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中,由于腮腺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的重叠,应与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和基底细胞腺瘤相鉴别。①多形性腺瘤在30~50岁中年女性中更常见,CT上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在早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表现为渐进性及延迟强化,呈现“慢进慢出”的特点。但嗜酸细胞腺瘤在早期表现为明显强化,且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MRI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DWI上的ADC值显著高于嗜酸细胞腺瘤[11];②Warthin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常分布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常多发,呈浅分叶状。吸烟是引起Warthin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强扫描在早期表现为明显强化,随后强化程度减弱,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Kato等[12]证实Warthin瘤在T2WI和DWI上的信号强度比高于嗜酸细胞腺瘤,ADC值低于嗜酸细胞腺瘤;③基底细胞腺瘤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边缘较光整,有包膜,平均直径多<3cm,较大者常发生囊变,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即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稍下降,大部分可见包膜强化[13]。而嗜酸细胞腺瘤无明显性别差异,常沿茎突下颌间隙生长,可出现裂隙样不强化。

手术切除是腮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一线治疗选择。该方法有文献证明预后良好;不建议放化疗,因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低[14]。由于组织学上与良性嗜酸细胞瘤相似,恶性嗜酸细胞瘤可能不能准确诊断。因此,尽管嗜酸细胞腺瘤的恶性转化和局部复发并不常见,但临床随访很重要[15]。

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①单中心样本量小,需要进行较大样本量和多中心样本量的研究以减少偏倚;②图像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更多的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影像学资料,以便与其他腮腺良恶性肿瘤进行比较。

4.结论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中老年患者腮腺嗜酸细胞腺瘤多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沿茎突下颌间隙向咽旁间隙生长,可发生囊变,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裂隙样不强化。虽然影像学可用于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但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仍然是金标准的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嗜酸腮腺囊性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