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变革

2024-03-20帖伟芝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博物馆人工智能

【摘要】博物馆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分离、传播深度与广度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体验上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应用场景。从扫描识别系统、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数字化体验设计等层面谋划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路径,催化博物馆文化传播朝着数字化生产模式搭建、虚拟与现实混合形态的文物展示、游戏化体验学习机制的构建、跨平台合作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展开变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博物馆;文化传播;数字化;VR

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展示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旨归在于通过文物展陈、人工讲解、语音互动、视频呈现等多种载体为参观者搭建直观、形象、可以共情的感知平台,建立了一种询唤机制,唤醒的是集体的文化记忆。[1]博物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路径,博物馆正在积极寻求各种办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中,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一、人工智能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场景

(一)数字化管理:文物数据标记、分类和识别

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颠覆的不仅仅是历史文物的传统展示形式,同时,也为文物历史数据的记录、保存提供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跟踪、分析,对现代博物馆数字化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与算法的加持,博物馆的历史“身份”决定了文物数据总是处于数据“匮乏”的形态。一方面,博物馆文物数据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量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博物馆数据在开发级别上有自身的限制,导致很多文物数据库难以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对于博物馆管理大规模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标记、管理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数字化服务:参观助手与观众管理

任何领域的人工智能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解放人的劳动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便捷地从博物馆的馆藏、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借助人工智能还可以进行门票预订和访问规划,无需现场等待。美国博物馆协会(AAM)曾指出:“博物馆需要培养参观者熟悉人工智能的程度,这样提高人工智能服务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力的介入。”现在很多博物馆使用的语音导览、智能机器人解答等都是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博物馆管理手段中的重要一环。

(三)数字化体验:全方位、多角度还原展示

道格拉斯在谈到人的身体时曾说:“我们对于物理身体的经验总是支持某一特定的社会观点,它总是被社会范畴所修改,并通过它被了解。”[2]在道格拉斯看来,身体具有自然性和文化性两个特征,除此之外,他还忽视了身体的技术性特征,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对身体实践进行着干预。人工智能与博物馆的结合,能够让观众获得一场全新的身体体验。人工智能搭载下的文物呈现出强烈的科技感,比如VR/AR/XR等人工智能技术所表现出的多感官、沉浸式属性,与信息量大、重感知体验的文物结合,有效解决了博物馆文物展陈的形式单一、距离区隔、生动性欠缺、风格严肃、内容枯燥等问题。

二、人工智能时代河南省博物馆系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扫描识别:虚与实结合的文物知识获取

博物馆每天接待大量访客,为了满足参观者需求,扫描识别技术应用缓解了人工讲解资源的不足。扫描识别方式信息呈现更加丰富,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立体化呈现。二维码扫描识别的信息载量有效解决了文化传播的深度问题。对参观者而言,扫描识别功能为其提供了自主参观学习的技术支持,可根据参观需求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接收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从技术应用角度看,扫描识别的技术要求低、成本可控,信息承载量大。河南省博物馆系统中,以河南博物院的扫描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河南博物院的每个文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参观者只需拿起智能手机对着文物旁边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文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便立刻呈现于眼前。例如,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妇好鸮尊”,参观者扫描文物旁边的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妇好鸮尊”360゜的3D高清图片,辅助文字介绍和语音讲解。扫描彩陶双连壶文物二维码,戴上耳机可以一边听讲解一边观赏文物。在5G网络全覆盖下,数字技术融入文物展陈、社交服务中,语音导览二维码还可以支持中英文双语解读、生僻字注音等。

(二)智能服务:导向解答型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文物讲解、信息公开、智能交互等服务。通过植入文物知识,进入讲解模式时,机器人可以按照预定路径引导参观者到达目的地进行讲解。內容呈现包括博物馆内容的机构设置、部门介绍、参观指南、展厅简介等公开信息。智能交互服务可以与公众进行咨询互动、主动迎宾、人脸识别、娱乐互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服务。例如,洛阳博物馆的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参观者需要引导参观展厅、获取讲解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功能,向游客介绍洛阳博物馆概况,与参观者进行互动,解答参观者提出的问题。

(三)沉浸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

对于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文物来说,实体性是文化价值传播的有效条件,同时也是文化内容进行深入传播的阻碍。[3]文物细腻可感的肌理、被时间烙印下的斑纹质感,赋予文物厚重质朴的历史意蕴。文物实物展陈铺陈开来的百年风雨经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的传达,观众仅靠一段简介、概括式解说和走马观花式参观是无法达成文化价值的输出的。限于温度、湿度、防火、防光照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很多文物被打入“冷宫”,保管在仓库中无法与观众见面。人工智能的存在价值在于,“计算机能够轻易地感知人类身体上的几乎每一块肌肉……建立感知和解释眼部运动的数据”,由此“计算机可以控制显示空间中的任何物体。”[4]

河南省博物馆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一直走在最前沿。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上线的线上数字展览“星空下的村落”以VR技术全面、完整、生动地对文物进行三维立体化、多影像共生的沉浸式展示。河南博物院与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搬上舞台。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开封博物馆、河南省文旅厅与河南联通、河南电信、河南移动等移动互联企业共同建设的5G智慧博物馆项目重点提及了VR、AR、AI等虚拟现实技术对博物馆全业务的信息技术赋能,对文物进行立体化呈现。

三、人工智能催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变革

(一)全新的数字生产模式构建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以数字资源搭建为支撑,没有数字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便无从谈起。博物馆应该充分挖掘博物馆特色资源,建立标准化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技术更迭对数字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要求博物馆数字资源具备数量多、内容全、形式新穎丰富等特征。[5]数字资源建设上,博物馆需要改变传统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生产模式。人工智能催化了博物馆生产模式的转变,为公众搭建数字资源的创作平台,让公众参与到科普内容的创作中来,激发从内容层面去支撑人工智能生态的构建,让各参与方都能加入到博物馆的资源建设中来。

(二)虚拟与现实混合形态的文物展示

数字时代引发的技术更迭引发了参观模式、学习过程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变。博物馆文化传播不再是线性传播模式,而是集学科、技能和系统的跨域生态传播系统,传统博物馆的传播方式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搭建的物理空间,建立面对面的文化传播形式,人工智能构建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混合的沉浸式传播系统,文物传播内容呈现方式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这一单一传播载体,而是拓展到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及虚拟空间混合空间的传播模式,混合空间参观过程的沉浸性、互动性更强,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三)游戏化体验学习机制的构建

目前,人工智能在游戏领域应用最广,使用人群也最多,其技术应用相对更加成熟。博物馆可以从游戏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得到借鉴,博物馆文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围绕着历史、人文所累积的知识具有抽象性、枯燥性、难理解等特征。用游戏化的学习理念辅助沉浸感、互动性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最大化地让参观者如身临其境地体验游戏化的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参观学习兴趣,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公众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依托平台合作降低生产成本

成本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博物馆开展新技术开发的难点。鉴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情景,仅有为数不多的博物馆开始相关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成本高昂的问题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6]随着技术研发、生产技术水平的成熟,生产成本下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项被预判为有前景的新技术而言,以博物馆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是无法独自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通过跨平台合作运营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问题。在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布局的战略背景下,科技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下蝶变重生,博物馆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企业联手,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技内容资源,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基础,可以创造出新体验、新玩法、新的表现形式。

四、结语

综上,尽管博物馆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示、文化传播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7]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博物馆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的再造,策划数字展览、组织虚拟论坛,提供沉浸式、互动化、游戏化的参观体验,打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隔,打造全新的混合传播业态,可以有效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新道路,成为催生博物馆科技变革的内生动力。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党建引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BDJ00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SJGLX04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1):11.

[2]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3]曹宁,孟佳怡.基于VR视域下博物馆文化传播新路径探索[J].汉字文化,2023(2).

[4]汪成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3.

[5]张继真.人工智能时代下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5):154-156.

[6]李林彦.二律背反:新时代的博物馆传播[J].传播力研究,2020,4(2):1-3.

[7]布兰登·塞科,肖福寿.探索人工智能对博物馆的影响[J].中国博物馆,2018(2):25-29.

作者简介:帖伟芝,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郑州 451464)。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博物馆人工智能
博物馆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下一幕,人工智能!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