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用典的文化传播辐射力

2024-03-20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但自“五四”运动以来,曾被知识界和媒体所否定、所批判。习近平引用典籍的大量名言阐释治国理政和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用典;中华传统文化;媒体传播的辐射力

自20世纪90年代,習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中国典籍阐释复杂的当代问题,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入,提出一系列指导现实生活的茁实论断,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极大扩展了民族优秀文化的辐射力。

一、遵循习近平的论断,为儒家思想正名

不同文化思想决定文化的不同命运,习近平对儒学的洞见不仅为孔孟之道正名,而且提升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对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儒学体现了人类的善良追求和社会与国际关系应有的和谐状态,但自20世纪开始,孔孟之道被错解为负面概念,一直受到知识界和媒体的激烈批判,甚至遭到“砸烂孔家店”的致命摧残。媒体遵循习近平对儒家思想的分析,正确评价儒学的现实意义,加深了人们对治国理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儒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启蒙。

毫不夸张地说,从未有任何学者和媒体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对儒学作出全面、系统和务实的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孔孟之道的刻板印象。为了印证这一结论,本文不能不详实地引用习近平的论述,匡正以往媒体对孔孟之道的贬毁。习总书记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②习近平对儒家学说做出的全面、客观评价,反映了儒学对人的追求、人际礼仪、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正确认识,是媒体理解和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立足点。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习总书记对儒学的论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因为他彻底改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媒体与知识界对儒学的偏见,结束了媒体长期对孔孟之道的口诛笔伐。历史永远抹不掉这样一幕:“文化大革命”中,数十万人聚集曲阜召开“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孔子的泥胎被拖了出来,全国媒体立刻掀起批孔高潮。由红卫兵组成的“讨孔战斗队”捣毁了孔林、孔庙、孔府,报纸广播接连发表或转载社论《好得很》《不准抹杀红卫兵的功勋》《向旧世界宣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背上“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黑锅。红卫兵肆意破坏文物古迹,焚毁经书典籍,民族文化的根基遭到浩劫。

追踪历史,这不过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延续,把亵渎儒学发展到极致。“五四”运动的伟大文化功绩不可磨灭,陈独秀、李大钊以《新青年》为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成为20世纪光芒四射的新文化。但当时报刊上批判儒家观点的文章连续不断,以新文化否定“释儒道旧文化”。钱玄同写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陈独秀强调:“儒教、孔道不大破坏,则中国的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鲁迅竟然向广大青年提出“不看中国书”的口号。③在不同历史时期,孔孟之道的博大思想遭到报刊的无情挞伐。直到今天,媒体上仍有许多文章对儒学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家学说虚伪、反动”④,“是专制统治的谋士及辩护士”。⑤果真如此,今天在127个国家以孔子命名的476所孔子学院,岂不是在推销反动、腐朽文化吗?一些媒体僵化地解释孔孟之道,对儒家观点全盘否定和污损,极其武断荒谬。

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特质,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屡次战胜顽敌的深厚底气。儒学的“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施仁政而不施暴政”的政治观;“中庸之道而不走极端”,做事“不怨天,不尤人,而靠专研和实践”“揠苗助长,无益而又害”的哲学观;“四海之内皆兄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国际观;人要“中正而诚信”“仁者爱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民之产,薄赋税”“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经济和经商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自然观;“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的人伦观;“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观;等等。这些正是人类文明的至简大道,对现实生活产生深远的辐射作用。

孔子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思想纷争时代,面对“礼崩乐坏”、四分五裂的时局不免陷入迷茫。以儒学中少量糟粕抹杀其主要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行歪曲性的宣传,在传媒界长期形成错误观念。李大钊说:“孔子之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⑥“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⑦习总书记也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⑧这一真知灼见,给媒体推广儒学指明了正确方向,也推翻了历史上曾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成见。

二、深入阐释民本思想,引领干部不忘党的宗旨

在中国典籍中,有大量言论筑造了历代王朝的重要政治观,其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其精华辐射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据笔者初步統计,习总书记从1988年6月在福建宁德工作到2023年年末的25年间,借用古代典籍中的言论教育干部不忘人民、保障人民权益、改善民生的教诲多达300余次。这些论述既发扬了中国历代的民本思想,又深入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形成新时代的制度文化。媒体深入阐述典籍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挖掘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渊源,引导各级干部把民本思想落到实处,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重大意义。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总书记引用《管子·牧民》中这两句话,教育广大干部要深知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符合民心才能兴盛,尊重和服从人民的意志,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引用《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晏子春秋》的“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的格言,表达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18年6月29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媒体的政治报道和政治宣传遵循这一论断,坚持阐发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

媒体推广历代的民本思想,要用具体事实阐释治国理政离不开人民,牢固树立“江山就是人民”的意识。这就要在报道中强调:第一,人民是国家政治的主导者,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都要体现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要求。第二,人民享有对政府的批评权和监督权,官员要随时听取人民的呼声,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习总书记多次引用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⑨的言论,引导干部经常深入群众,才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媒体考察方针政策是否有利于人民,强调这是判断其是否正确的标准。正如习总书记所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为民造福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第四,政府具有引导人民的义务,借助媒体把先进思想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以“大局意识”“义利之辨”化解群众的误解和迷茫,就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正如《礼记·学记》“化民成俗”“足以动众”和王充的《论衡·效力》中所说:“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媒体经常发表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引导人民认识客观规律和利害关系,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第五,媒体以生动事例报道干部以民为本,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光说不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勉励各级干部“谋事要实、干事要实、做人要实”。2014年2月17日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研讨班上曾指出:“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媒体以传统政治文化的警句宣传干部的实干精神,是落实民本思想的关键,因为领导干部只有敦本务实,具有实干精神,才能政绩兴国。

媒体引导干部树立“以民为本”观念,重要的是教育干部要亲民爱民,深入民间了解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1990年5月习总书记离开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岗位,在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动情地说:“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此语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一文,其后的三句话是“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每个领导干部都把人民视为父母,把他们的困苦视为自己的困苦,民众的一得一失如同自己的境遇,就能同人民建立感情、产生共鸣。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⑩媒体记者牢记习总书记的爱民之心,以生动事例引导各级干部心系群众、惠民济众,切实解决民众的吃穿住行问题。

贯彻人民本位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理念,他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2015年10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他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出自道家《文子·上义》)这句话,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为民造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典籍曾有“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北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的记载,标志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但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不只是对古代“利民为本”思想的简单借鉴,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政治架构,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媒体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和“增进人民福祉”两个命题联系起来,抓住人民生活是否改善和如何改善的问题进行深化报道;二要反映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其他权益问题是否贯彻公平正义原则,人民的平等参与权与主人公地位是否得到保障;三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以民为本”的时代内涵。

三、宣传立德为先,奠定做人立业兴国的牢固基石

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无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还是阴阳家或纵横家,都主张仁德兼爱、修身养性、克己自律,立德成为约束人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引用《战国策》的名言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1。一个无德或少德的社会,必然良知泯灭,恶贯满盈。

新中国成立后,媒体曾一段时间内忽视德治文化的传承,割裂政治教育和道德熏陶的关系,报道道德典型、阐释道德意识的文章凤毛麟角。各级学校开设政治课却不设置道德伦理课,社会宣传也基本排除道德的引导,造成严重的道德滑坡。在以往的政治运动中,假话连篇、编造谎言诬陷他人、痛殴师长,甚至国家主席和战功赫赫的元帅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到红卫兵的拳打脚踢,这种恣意妄为的恶行反而被当时的媒体宣传为政治立场坚定、造反有理,传统道德被亵渎到令人不耻的地步。习总书记曾尖锐地批评:“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12

社会道德的好坏决定一个社会能否健康發展,也决定人际关系、官民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否纯真和相互信任,更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直、善良和有所作为的人。习总书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大众传媒遵循这一教诲,借助古人果行育德的辐射作用,宣传和阐明“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3,因为这是做人立业兴国的基石。为此,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4所谓大德,就是热爱和报效祖国,服务和献身于人民。公德又称公共道德,自觉维护公共利益、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环境。私德包括个人的一切高尚品行,诸如为人忠厚笃信,不说假话,勤俭节约、好施乐善、助人解困,对别人的好处不忘感恩;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宽容自律、尊老爱幼、待人如宾、平易近人,等等。

许多事实证明,一个人没有高贵的德性,不可能有献身社会主义的理想,不可能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过去媒体把口头上高唱政治高调的人,视为政治立场鲜明、政治过硬,而不考察其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使一些政治骗子受到重用。学校长期用口是心非的政治骗术灌输青年学生,加上“四人帮”借机兴风作浪,才酿成十年动乱。也正是这类政治骗术使一些人混进干部队伍,一旦形成保护伞,“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习总书记指出,“我说过‘两面人的问题,大量案件表明,党内有一些人在这方面问题很突出。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手腕高得很。”“这种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15。宣传习总书记的警示——崇德修身是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标准,是今天媒体宣传的重大使命,因为媒体的透视镜能够识别一切见利忘义、假话连篇的经济欺诈和政治话语圈套。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媒体对人的道德教化,要毫不留情地揭穿伤风败俗的恶劣行径,揭露贪污受贿的腐败犯罪,遵照习总书记“诛一恶则众恶惧”(出自三国陆景《典语》)的引语让一切无耻之徒没有容身之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必须始终过硬,就要“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又说:“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媒体经常宣传领导干部强化自身修养、自我约束,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才能提高干部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道德意识。习近平告诫:“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出自《论语》《道德经》——笔者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16媒体加强官德宣传,介绍官德养成的经验,并把官员的腐败暴露在阳光下,我们的政风才会清朗起来。

四、国际报道的时代基调与全球治理观

国际报道的基调曾长期困扰我国的媒体,由于无视中国传统文化而以树立自我形象为尊,使媒体的对外报道忤逆于人的惯性思维,国际新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党的十八大后,媒体的国际报道开始确立各国“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国际传播的弱势地位才逐渐改变。据媒体披露,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来自50多个国家的嘉宾及专家学者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用《论语》中的名言欢迎各位嘉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新华社记者在报道这次国际盛会的新闻中写道,“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在青岛举行峰会,习近平主席致祝酒词畅言道:“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诚恳地告诉美国各界友好人士:“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根本遵循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这一外交思想“植根于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贯穿这一新的基调,浸润古代“王道”邦交文化的辐射,展现出中国“天下为公”的济世胸怀。

针对世界兵戎相见时有发生、西方强权政治阴魂不散的国际形势,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借用《范增论》和《尚书·洪范》中的话说,国际法“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中国历史的邦交文化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王道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和道义原则,反对滥用武力。“霸道”则迷信、炫耀武力,为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安全,以诉诸霸权、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目标。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要遵循王道思想,奉行公平正义原则,反映各国人民的意志和发展愿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国平等参与决策,构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17

历史有时是一面触及灵魂的镜子,中国媒体难以忘记历史上的垂堂之戒。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充满打倒帝国主义的“豪情”,认为人类正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世界革命蓬勃发展,东风压倒西风,“革命烽火已经燃烧到帝国主义的心脏地区”,“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报刊上批判“三和一少”(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支援世界革命要少)的修正主义路线也甚嚣尘上。18当时的媒体每天都在报道反帝斗争,声援世界革命,但得到的却是几个小国或少数激进派的支持。1969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缓和一点好。我们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随后又以质疑的口气责问:“革命干吗要搞这么多援助?”19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视好战、挑衅和滋扰他国是不道德的。一个国家是否需要革命,人民对当权者和社会制度是否满意,完全是本国内政,他国不应挑唆。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指出:“美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塑造了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我们充分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走出来的,植根于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我们同样感到自豪。两条道路不同,但都是人民的选择,都通向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国际报道若背离习主席强调的“各从其志,各得其所”(《史记·伯夷列传》《周易·系辞下》)的古训,必然授人以柄,身境被动。干涉我国内政并时时施以军事威胁,我国媒体要坚决谴责。我们既不怕事,也不惹事,但我国媒体对西方的国家制度、内部事务只做客观报道,对其内政不加指责干涉。霸权主义及其追随者不听劝告和警告,猖獗地挑起战争屠杀人民,媒体要坚决地揭露和反击。

近年来,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研究,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强化“以我为主”和树立中国形象的导向意识,恰恰削弱了我国媒体的影响力。这一观点认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党报国际新闻报道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树立我国的大好形象,坚持‘于我有利、于我有用的导向标准。”以我为主和塑造自我形象的主张和做法,容易使媒体忽视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和提出的重大国际问题,对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也极易偏离客观平衡原则。今天,报道世界各国的经济、民生与和平发展,不是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要真实反映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世界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供应链与消费链已经延伸至绝大多数国家,谁也离不开谁。正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习主席在旧金山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及一系列外交活动的新闻中说:“从国与国之交,到亚太大家庭,再到全人类福祉,中国正在用行动诠释‘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也清晰看到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0媒体的国际报道长期贯彻“以我为主的导向意识”和“于我有利,于我有用”的導向标准,使新闻选择单一片面,导致其世界影响力不断式微。正如习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在世界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性风险不断积累的今天,媒体的国际报道要贯彻习总书记的全球治理观,为破解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和互助合作提供丰富的事实和理性分析。早在2015年10月12日,习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022年4月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推进全球治理规则的民主化;各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国际报道绝不应“以我为主,崇我排他”,而应是报道拆墙共商、互助合作,各国融合发展。

根据习总书记的全球治理观,媒体的国际报道应当树立以下七种观念: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展示各国人民的利益一致、生存目标一致、命运相连,各民族包容互鉴、互尊互助。二要反映和维护多边治理的宗旨,反对单边主义,破除“小圈子”“小集团”的相互掣肘,抵制各种分裂主义。三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要贯彻主权至上理念,强调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尊重各国内政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五要宣传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办,全球事务各国都有发言权,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在经济领域合作共赢,在政治领域携手应对各种挑战。六要捍卫各国、各民族的安全,号召全球共同反对、粉碎霸权主义和战争狂人的军事挑衅和入侵,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一国的安宁,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七要宣传全球的生态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号召各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近十年来,我国媒体与多国媒体对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报道,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截至2023年10月,全球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先后实施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让近4000万人摆脱了贫困。在中国建设的印尼雅万高铁的视频新闻中,高速列车在全球观众眼前飞驰而过,“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全球文明理念让人心悦情怡。这条智慧与优雅的视频新闻跨越了民族文化差异,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无限希望。

注 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10-15。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4。

③《温情与敬意,旧学和新知——谢谦〈国学分类词典〉漫谈》,《中华读书报》,2023-05-17。

④《对孔孟之道作的简单批判分析》,哔哩哔哩网,2020-03-27。

⑤《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27。

⑥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宪法公言》,第7期,1916-12-10。

⑦守常:《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甲寅》,1917-02-04。

⑧《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曲阜三孔:儒风千载文脉传》,新华网,2023-06-23。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页。

⑩《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日报》,2023-03-13。

11《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2013-11-29。

12《習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10-15。

1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05-04。

15《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5-03.

16《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5-08。

1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1)。

18参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1970年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和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发表的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九评”文章。

19参见《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最“硬”时期镜鉴》,人民网,2013-05-09;《一盘外交大棋》,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1032期;《中国解放后的“国际主义”及“世界革命”的战略》,乌有之乡网站,2010-11-11。

20《赴美第三天,习近平多场活动传递鲜明信息》,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1-17。

作者简介: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现代化需清除哪些障碍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实证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