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2024-03-20唐月
唐月
摘 要:国有企业加强费用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防范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一些国有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等方面存在着些许问题,影响了费用预算管理效果。因此,文章针对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期改善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现状。
关键词:国有企业;费用预算;费用收支;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8-012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8.030
1 引言
预算管理是费用管控的有效手段,企业编制高质量的费用预算,明确费用的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对费用使用的控制,从源头遏制违规支出行为,便可进一步提升费用的使用效益。然而,一些国有企业不仅费用预算编制方法单一、预算执行控制缺位,且缺少专职的预算管理人员,费用管控松弛问题较为突出,难以真正发挥费用预算管理的作用。国有企业应结合费用管控的需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革新预算编制方式,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切实提升费用管理的水平。
2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2.1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内涵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企业的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三大类[1]。费用预算则是指为控制各类费用支出,以生产经营条件为基础,对未来将要发生的费用做出预测,制定相应的成本预算[2]。一般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流程是:第一步,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综合自身经济业务的特征,确立费用预算目标;第二步,以费用预算目标为核心,以成本节约、成本效益为导向,编制费用预算;第三步,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推动预算的执行;第四步,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采取奖惩措施。
2.2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作用
2.2.1 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为适应新经济环境,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运营,这拓宽了国有企业发展空间,也给国有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2022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为407家,占比高达81.4%,国有企业93家,占比仅为18.6%[3]。显然,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国有企业市场化需要面对来自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要求国有企业提升费用管控水平,以便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国有企业运用费用预算管理,对费用分配与使用进行统筹,使各项经济业务有序推进,便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促进核心競争力的提升。
2.2.2 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正确配置
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有限,如果资源配置不当,导致资源浪费、损失,就可能会引发资源短缺风险,对企业经营状况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使主营业务停摆。采取费用预算管理措施,基于需求编制费用预算计划,为费用管控提供依据,将企业内部资源引流到最需要的地方,便可实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助推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2.3 促进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计算、分析实际成本,再基于分析结果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作出优化,从而减少非必要支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种成本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难以在成本发生前控制成本,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国有企业构建完善的费用预算管理体系,先编费用预算后做事,在成本发生前就明确费用标准,提高了成本管理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缺陷,可使国有企业费用支出得到控制,有效缩小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3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方法与原则
3.1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方法
3.1.1 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将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等)水平作为基础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4]。由于该方法不考虑可能存在的意外情况,预算编制的效率相对较高,但预算计划的适用性较差,容易造成资源错配、浪费,在使用上有着诸多限制。倘若企业经营业务稳定、产品的产销量稳定,能够准确预测产品需求与成本,才能使用固定费用预算法。
3.1.2 作业预算法
作业预算法是以作业成本计算法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实施作业费用预算时,企业需要做好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分析,预测预算期间的作业需求量、资源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费用预算编制。应用此方法可帮助企业找出不增值、低价值作业环节,促进企业作业流程的优化,但实施的难度较大,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3.1.3 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指预算编制时所有收支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5]。该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维恩·刘易斯在1952年发布的《预算编制理论新解》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曾试图在本部门试行零基预算,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直到1970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成功应用零基预算后,该方法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由于零基预算法不受原有费用项目和费用额限制,预算安排相对科学合理,但预算编制工作量较大,应用成本较高。
3.2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原则
3.2.1 收支平衡原则
若费用支出大于企业收入,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就可能会影响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甚至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以收入定支出,合理控制预算规模,杜绝编制赤字预算,从而确保各种资金存量的协调平衡,让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健康且稳定。
3.2.2 全面性原则
全面的含义包括: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全过程是指,费用预算管理不能局限于事后管控,而是要延伸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构建一种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的费用预算管控模式;全方位是指,费用预算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项业务或某一类费用,而是要覆盖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全员则是指,费用预算管理不能只有管理层、财务人员的参与,而是要上升到全员参与层面。
3.2.3 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企业费用预算管理中,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并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利益。
实际上,只有将权利、责任、利益三者相互结合,确保预算制定过程公正透明;预算执行过程有效可行;预算监督过程有力有序,才能激发责任人对费用控制的主动性,使费用预算得到有效执行。
4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4.1 缺少专业的费用预算管理人才
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具有较强复杂性和专业性,不同类型的费用,形成规律有所不同,核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其对费用预算管理人员能力与经验有着较高要求,需要由专业人士来负责。但部分国有企业将费用预算管理与其他财务工作混为一谈,没有设置费用预算管理专岗,未引进从事费用预算管理的专职人才,基本交由普通财务人员兼管。而这些现有人员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岗位胜任力有所欠缺,很多时候不能准确地进行费用核算与预测,更难以正确判断费用预算差异形成的原因和环节。
4.2 费用预算目标设置不合理
合理确定企业年度费用预算目标,再基于此目标细化安排费用项目、费用标准,使费用管控具体化,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但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国有企业只关注于数字结果,基于历史数据确定了一个“笼统”目标,没有清晰定義每个部门或项目的具体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责任人,这使得目标过于模糊,费用预算管理处于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导致费用管控的实效性并不理想。
4.3 费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一些国有企业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时,既没有充分考虑收入水平,也没有考虑费用分配的合理性,盲目采用固定预算法和增量预算法,导致费用看似正常增长,实则存在费用预算松弛问题。而且在费用预算编制后,也很少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费用预算进行动态调整,造成一些部门无论是否需要都尽可能将经费花完,以防下期费用预算被砍,这导致企业资源被无谓浪费。
4.4 费用预算执行控制不到位
完成费用预算编制工作后,按计划执行预算,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才能实现预期费用目标。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未对费用预算执行进行跟踪控制,使得预算刚性不足,经费混用、挤占现象频繁发生,导致计划费用与实际支出有着一定差距[6]。
例如,某国有企业公用经费与专项经费边界不清,将专项经费用于通信费、会议费、午餐费支出,费用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造成专项经费不足,专项工作任务难以顺利落实。
4.5 费用预算绩效评价不到位
对费用预算使用的产出和效果作出评价,确认费用管控的成果,便可找出企业费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到费用超额支出的问题环节,对于企业费用管理机制的优化有着很大帮助。但一部分国有企业对费用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解过于片面,单纯按照评价费用支出合法、合规性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忽略了费用使用效益与最终目标完成率的综合评定,难以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而且这些企业在费用预算绩效评价后,也很少结合评价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推动问题的整改,造成绩效评价的威慑力不足,多是在打“形式分”,无法真正作用于企业的经营。
4.6 缺少配套预算管理系统
现阶段一些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建设专门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控、预算分析还停留在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无法满足多个预算单位协同操作的要求。虽然也有部分国有企业建设了预算管理系统,但与其他子系统无法互通共联,数据需要人工录入。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费用数据传输与反馈具有一定滞后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效应,预算管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获取到费用数据,造成预算偏差不能及时预警并修正。
5 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5.1 做好费用预算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
费用预算管理不仅涉及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可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费用,还涉及组织、管理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间接费用,工作难度大、要求多,通常需要专人专管。因此,国有企业应优化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做好费用预算管理人才培养。
一方面,国有企业要设置独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并下设费用预算管理专职岗位,专门负责协调、指导、监管费用预算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实行“一岗一责”制度,以确保相关工作任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为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专业性,防止出现“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国有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费用预算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使其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例如,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基于PDCA原则,构建“培训需求→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的实训模式,通过实践交流培训的方式,锻炼员工的工作实践能力。
5.2 合理设置费用预算目标
费用预算目标是企业编制预算的起点,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费用预算目标,才能使费用预算计划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可,使费用预算得以顺利执行[7]。国有企业在设定费用预算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性质、经营策略、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费用预算目标的优先级、范围和实现方式。由于国有企业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具有商业性的同时还具有公益性,因此费用预算目标设置既要遵守国资委相关规定,遵守经济性、合规性等原则,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保障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另外,国有企业选定费用预算目标后,要结合目标的达成条件,对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按照费用支出目的和性质,设置更加翔实、具体的项目费用目标,大到投资、设备购置,小到办公室的笔墨纸张都要有目标限额。而且国有企业要根据费用细化安排的情况,针对每个阶段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由年度分解到季度,由季度细分到月度,再由月度具体到天,从而进一步明确费用预算执行的时间节点,使费用支出控制有据可依。
5.3 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一些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编制质量差强人意,甚至存在“即兴”编制的情况,这导致费用预算管理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费用管控效果。
为提升费用预算编制质量,国有企业在费用预算编制前,应结合上年费用支出调查工作要点,找出费用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确保每一项费用的安排都要做到条理清晰,切忌盲目估数、随意填报。例如,采购费用预算编制前,不仅要调查采购价格,还要调查材料消耗情况,从而准确预测需求与实际消耗,将采购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另外,国有企业要针对不同费用类科目,科学选择预算编制方法,确保费用项目与编制方法可相互适配,以提升预算准确性。例如,科技型国有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其研发费用预算通常波动较大,研发活动的每个阶段费用支出都有着较大差异,可以运用“零基预算法”,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每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以便剔除不合理的费用项目。
5.4 强化费用预算执行控制力度
执行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点,是费用管控的核心阶段,国有企业应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一致性,尽可能缩小预算差异率。
首先,为约束预算执行过程,国有企业要从费用科目、标准、方向、内容、要点着手,完善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对费用预算执行、调整等关键环节的权责与程序作出制度规定,以确保费用预算执行中“权、责、利”划分清晰,避免相关人员相互推诿责任。
其次,为提前感知费用预算执行异常情况,国有企业应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当费用支出接近预算限额时,发出“蓝色预警”,提醒管理人员提高重视,加强费用支出额度限制;费用支出超过预算限额,发出“黄色预警”,警示管理者确认费用是否按批复使用,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切实看好“钱袋子”;发生无预算支出则发出“红色预警”,管理人员要第一时间核查预算费用支出的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向主管部门汇报异常,尽可能避免预算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最后,为确保预算执行监管落地见效,国有企业应优化预算执行监管的流程、创新工作的方法,从事后监管向“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转变。而且要以协同发力为出发点,构建联动监管机制,加强与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就预算执行监管的要求、原则等事项进行交流,从而拓宽监管视野、延伸监管触角。
5.5 实行费用预算绩效评价
国有企业应将费用预算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的范围,对费用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找出费用预算管理的短板,使费用管控形成闭环。
一方面,国有企业应结合费用预算执行要求,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非财务指标是“因”,财务指标是“果”,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直观地反映费用预算执行效果的好与坏。因此,国有企业费用绩效评价不能局限于财务指标,应以预期产出为导向,依据目标驱动因素和财务结果建立全新因果关系模型,设计相应的非财务指标。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将预算责任与员工奖金、工资、晋升等利益挂钩,从而使员工重视费用预算管理,主动执行费用标准。比如,根据预算指标达成率,对直接责任人作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评价,并在年终评优时将评价结果作为主要依据之一。
5.6 提高费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信息管理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费用预算管理需求。因此,国有企业应树立信息意识,以“突出战略重点、体现业务逻辑、实现业财联动、强化专业职能、规范管理口径”作为总体思路,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费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例如,基于ERP管理系统,统一数据口径和传输路径,将费用的分配、审批、拨付、使用等业务都集中到同一平台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
如此一來,利用管理系统既可使费用流转过程清晰可查,也可以解决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预算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为费用预算实时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提高费用预算管控的时效性。但信息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企业部分内部信息涉及商业机密和国家秘密,数据外泄后果不堪设想。国有企业需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系统操作保密条例,限定不同人员的操作权限,并对关键财务数据和敏感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从而防范数据被内部泄露或外来窃取。
6 结语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国有企业要想取得预期经营效益,需要加强费用预算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费用支出。但部分国有企业费用预算管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费用预算管理的实效性较差,费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的情况时有发生。为强化费用预算控制力度,国有企业应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同时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做好费用预算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程飞.用材料成本决定费用预算的应用研究——以TJJ公司费用预算管理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3(1):36-42.
[2]黄俊怡.基于目标成本法企业生产制造费用的预算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23(1):68-71.
[3]岳贝蒂.从财务预算管理角度分析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途径[J].现代商业,2022(34):75-78.
[4]吴佳.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费用预算管理策略[J].上海商业,2022(11):151-153.
[5]刘宜竞.基于预算管理视角的制药企业费用管控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4):114-116.
[6]杨艳,沈际勇.基于预算的公立医院成本费用目标管理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2):91-93.
[7]李明月.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费用管控探讨[J].财经界,2021(3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