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研究

2024-03-20谭毅黄景堂吴潇

中国市场 2024年9期
关键词:风险预警购买意愿

谭毅 黄景堂 吴潇

摘 要:新型校园贷的骗局频现,危及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影响校园稳定秩序。文章以线上消费信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理论为依据,研究大学生新型校园贷风险感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情况,实证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4个影响因素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感知风险、服务成本、服务创新3个影响因素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基于预警模型调查结果,分类新型校园贷敏感人群并分类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金融消费,进而提出大学生规避新型不良校园贷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购买意愿

中图分类号:F83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6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15

1 引言

2015年以来,多起校园贷相关的恶性事件被曝光,如通过网络借贷欠下巨额贷款无力偿还,冒用他人信息多方借贷,因无法还款而走上绝路等,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极大。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防范和教育引导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消费贷款业务一律暂停,至此,校园贷开始由公开向地下转移。2020年年初,不少金融贷款机构迫于业务压力违反规定,通过形象贷、求职贷、毕业贷、培训贷等新方式,继续向大学生放贷。

校园贷问题层出与以下因素息息相关:一是校园消费主义盛行,大学生超前消费与自有可支配资金不足不匹配。校园贷手续简单、交易方便、形式灵活的特点激发了“95后”“00后”大学生超前消费需求,这与大学生自有可支配资金不足之间形成了很大矛盾,借贷者不考虑或过高估计自己的还款能力,对高昂的利息缺乏理性计算和认知,进而因还款能力不足引发纠纷和悲剧。[1]二是大学生“消费信贷”基本金融知识缺乏,不良校园贷借机钻空。问卷调研显示,33.5%的大学生不了解如何区分校园贷渠道是否正规,53%的大学生不懂得消费信贷金融知识原理。大学生的消费借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素养。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不但影响大学生的风险感知与产品偏好,而且是诱发过度消费与信用泛滥等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2]网络借贷平台雇用校园代理以虚假利率、隐瞒收费等方式恶意传播学生,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以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三是校园贷监管联控机制不健全。合法牌照的平台违规给大学生放贷已被完全取缔,但部分合法借贷的代理结构和无证无牌放贷平台却绕过监管采取更隐蔽的地下手段开展业务。四是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缺乏发展性需求建设。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无法匹配当前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和临时性需求,甚至出现贷需的结构性错位。

新型校園贷的骗局层出不穷,一方面不断危及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破坏大学校园稳定秩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公共安全治理要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3]  因此,运用预警模型分类校园贷敏感人群并分类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金融消费,对推进大学生网贷风险防控的联动理论研究及消费信贷风险理论的校园化应用与调适,对提高大学生校园贷的防范意识、防范能力与教育长效引导机制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2 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模型的建构

2.1 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模型设计

基于大学生网上消费金融信贷购买意愿为基础,以购买意愿为因变量,以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会影响、促成因素、感知风险、服务成本、服务创新等为自变量,建立新型校园贷风险评估模型。新型校园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关注7个变量观测度:学生对消费借贷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感知风险、服务成本、服务创新。模型同时观测大学生群体中性别、年龄、年级、高校类型、成绩、家庭背景、父母收入等因素与购买意愿的差异情况。

2.2 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模型要素分析

一是绩效期望。绩效期望指消费者通过信贷产品能够马上获得到原本买不起的产品,即通过购买消费信贷所产生的积极的预期效果,能够帮助消费者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更好的实现并获得满足。[4]大学生因为信贷产品提前实现了消费行为,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刺激,他们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绩效期望而承担可能的信贷风险,绩效期望与消费意愿为正相关。

二是努力期望。即消费者的一种看法和期望,认为新产品会足够好用,即消费信贷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消费者带来帮助。随着大学生对消费信贷越来越了解,大学生对消费信贷的便捷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努力期望与消费意愿为正相关。

三是社会影响。社会是每个个体组成的整体,每个人都属于社会中的一分子,其认知自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消费贷款是面向广大消费者设计的小额借贷产品,假设不规范或者社会评价不佳,那么消费者就会对这种消费信贷产品持有戒备心理。大学生选择消费信贷,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其中体现出的一个规律就是 “从众”,所以社会影响与消费意愿的关系为正相关。

四是促成因素。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信赖度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消费信贷的政府支持情况,其次是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服务程度和适用性等,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后者,即与消费者所需产品直接关联的信贷创新产品。从正向来说,这些因素的真实和便利能促成大学生的相信程度,使他们产生购买消费信贷的意愿,反之则阻碍购买消费信贷行为,促成因素与消费意愿为正相关。

五是感知风险。消费信贷业务可以改善消费者财务状况,但也伴随着一些风险,比如贷款不能如期偿还,或者遇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消费者感知风险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购买消费信贷产品的意愿。两者表现为负相关,即感知风险程度越低,对消费信贷的购买意愿越高。

六是服务成本。消费信贷属于金融服务活动,服务过程中服务成本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时间和信贷利率。服务时间方面,如果时间越长,那么相应的成本也就越高;信贷利率方面,存在变动性,信贷利率过高,消费者的成本增加其购买意愿就会下滑。服务成本高则大学生会因成本增加购买校园贷的意愿就会减弱,服务成本与消费意愿为负相关。

七是服务创新。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关键因素,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全场景化。消费信贷通过线上产品的不断优化设计出了不同的新模式,可以让消费者获得切实的便利与良好的使用感受,从相关性来说它与购买意愿呈正相关。

3 新型校园贷风险预警模型的调研情况及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此次调研采取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规人口变量,如性别、年龄、院校类型、年级、专业、成绩、家庭背景、父母收入等大学生基本信息状况。第二部分为新型校园贷的借贷情况,包括是否购买过校园贷、购买方式(线上还是线下)、本金数目、利率、手续费情况、购买目的、购买额度、还款来源、校园贷违规情况、维权情况等。第三部分是7个自变量的陈述情况,分别是李克特五级程度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购买消费借贷意愿的评分,以及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会影响、促成因素、感知风险、服务成本、服务创新等因素对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的情况。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题目,是对新型“校园贷”其他情况的补充开放式调研。

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因子的信度和效度测试本研究的问卷题目变量研究结果。一是问卷的信度分析。问卷的信度指反映数据可靠程度的调查结果是否具有稳定性表现。

通过检测SPSS中Cronbachs的Alpha系数,如表1所示,可以得出Cronbachs Alpha为0.826的总量表,这说明问卷内部的一致性水平更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更高。二是问卷的效度分析。问卷效度是指对反映问卷结果有效性的内容进行测定的程度。通过对KMO与Bartlett的观测结果,本问卷KMO值介于0.7~0.8,数据说明各维度之间呈中等偏低性相关,显示各维度之间的独立性较好,设置在问卷中的问题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问卷内容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购买新型校园贷的整体情况统计分析。如表2:①借贷情况:95%的大学生购买过或者正在购买校园消费贷,大学生普遍认可信贷消费,大学生发生校园贷可能性高,已发生校园贷的大学生重复借贷频次高。②购买方式:线上消费是校园贷发生的主渠道,通过大型购物平台绑定的借贷平台、专题购物平台链接的第三方借贷平台和独立的借贷平台都是线上借贷发生的渠道方式。③购买本金及利率情况:初次贷款本金额度不高,平均值为3000~5000元,多次借贷后本金相应提高,贷款年化利率普遍介于10%~14%。④购买目的:电子产品、形象消费是大学生校园贷的主要支出项目。⑤还款来源:大学生校园贷还款来源单一,主要是家长支付和勤工俭学。⑥家庭背景:来自城镇的家庭比来自农村家庭使用校园贷的比率更高,来自城镇家庭的比来自农村家庭的校园贷违约率更高。⑦合规情况:大学校园内合规校园贷占比多,违规校园贷占比少。违规校园贷的表现主要是手续费高,尤其是现金类借贷要比场景类手续费高,采取分期形式还款的手续费比不分期手续费高。另外,“隐含”的利率算法也是违规校园贷的表现特征,普遍校园贷用日率、月率的算法掩盖年化率,实际年化率普遍超过国家规定的36%,同学普遍对利息算法比较模糊,金融素养偏低。⑧违规校园贷维权情况:普遍对违规校园贷维权途径模糊。

(2)性别、年级、高校类型、成绩等在购买校园贷方面的差异情况。①贷款本金在性别上,女同学在贷款本金上要高于男同学。②贷款本金在高校来源上,重点高校在贷款本金方面的数目要比非重点高校高,普通高校的还款来源中兼职收入占比相对重点高校高。③贷款本金在年级上,贷款发生随着年级越高覆盖面越大,而且贷款的本金也越高;且其中高年级的女同学贷款本金要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女同学。④贷款本金在成绩上,成绩高低之间贷款本金金额不存在明显差异。⑤贷款场景类型方面,男同学在贷款用于购买电子产品的金额和女同学在购买衣着饰品、形象消费上的金额都比较高,无论是男女同学在提升知识方面都贷款投入低。 ⑥贷款场景电子产品,重点高校同学群体的金额要高于普通高校同学群体,但在形象消费和提升知识上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都没有太大差异。⑦贷款场景,无论是电子产品、形象消费和提升知识在成绩方面也都没有太大差异。⑧贷款场景方面,低年级的电子产品金额较高,高年级提升知识较高,其他并没有太大差异。

(3)大学生校园贷风险评估模型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4个影响因素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这4个因素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有显著影响。具体分析如下:①绩效期望与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t值为12.11,P<0.01),这说明在大学生原本无法承担的高价的电子产品、衣物饰品等,因为消费信贷可以帮助其获得该產品,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所以大学生愿意购买消费信贷产品,这与调查结果中“大学生消费借贷率”高相一致。②努力期望与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t值为6.45,P<0.01),这说明大学生在购买新型电子产品或衣着饰物都能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和支持,这种便利性的认知会促成大学生购买消费贷款。③社会影响与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t值为8.45,P<0.01),这说明大学生对新型校园贷并没有保持警惕性,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在使用,则大学生对购买校园贷就明显表现出从众性的心理特征。新媒体不断渲染消费主义潮流,强化了消费主义的校园传播,加之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等新媒体之中,这就怂恿他们不断去进行更多的消费。作为大学生对校园贷的风险感知主要来源于媒体,若媒体对校园贷进行不实报道便会影响其风险感知。[5]④促成因素与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t值为7.74,P<0.01),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消费信贷持有的相信程度非常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使用信贷产品,因为涉世不深,也非常容易相信信贷产品的真实性。

感知风险、服务成本、服务创新3个影响因素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这说明这3个因素不对购买新型校园贷意愿有影响。①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未呈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不担心无法正常还款,对未来可能的意外持有乐观态度,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无法解决的事项首先想到的都是父母,这和还款来源主要是“父母”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表现出反向相关性,对购买风险程度的感知越低则越容易购买校园贷。②服务成本与购买意愿未呈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在校园贷交易的过程中,因为是线上模式,基本上服务时间的阻碍已经不存在,而信贷利率方面因为国家的宏观政策促进消费的原因,贷款利率非常低。服务成本对于大学生的购买意愿起负向影响,当前负向影响已经非常小,所以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需要警惕的是贷款利率本身设计的陷阱,年利率的算法以及绕过贷款利率的高手续情况。③服务创新与购买意愿未呈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当前校园贷已经全线上化,线上产品也根据大学生实际的需求设计成“场景+消费”的模式,甚至这些校园贷还可以直接发放现金,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购买贷款的便利。

4 基于预警模型分析结果的新型校园贷风险防范建议

(1)分类新型校园贷敏感人群并引导理性金融消费。比如关注男同学电子产品购买需求和女同学形象消费购买需求,关注高年级同学因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支出增加;关注大学生家庭背景情况,尤其是关注城镇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借贷行为。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平台,设置与新型校园贷接触特征相关的数据节点,进行监控和预警。[6]

(2)注重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高校下工夫营造多层次的消费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和参加社会实践,从高层次上软性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7]畅通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践行基本,防范和抵制不良的消费主义文化影响,通过规范媒体传播、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大学生“勤俭节约、适度量力”的风气形成。

(3)推进大学生金融素养提升工程。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掌握年利率的计算方法、现金来源还款的风险分析等,普及国家金融相关法规知识、实际生活金融财务等素养,防止误入高额借贷和高手续费支付圈套。

(4)加大消费金融校园渠道的监管,合规管理大学生校园信贷。健全新型校园贷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入校开展互联网金融业企业的监管主体,制定入校金融企业的准入机制和违规处罚机制。探索高校学生类个人征信数据库,明确学生身份的消费贷款资格和条件,合规审批发放大学生消费信贷。

(5)注重大学生的贷款维权帮扶和完善日常经济救助机制。建立良好的四方(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全要素沟通机制,加大校园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大学生法律咨询工作室,帮扶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同学积极维权。[8]完善高校救助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探索设立校内无息贷款机制,提升大学生日常生活资助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鹤群,成晓越.风险社会视域下“校园贷”问题的生成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8(1).

[2]刘浏,丁孝智,郭学军.基于金融素养理论的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

[3]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wfr=spider&for=pc.

[4]杨曦.线上小额消费信贷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5]邹叶荟,卢楚红,王伟娟,等.大學生校园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资讯,2020(27).

[6]王克俭.不良校园贷接触特征研究及预警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21(1).

[7]张红霞,李子嘉.论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8]宋景华,李纯,孙小锋.不良校园贷中大学生权利救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4).

[基金项目]2021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型高校‘校园贷风险防控与长效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GZGJ68)。

[作者简介]谭毅(1982—),男,广东韶关人,政法系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风险预警购买意愿
明星代言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运营动态为载体,推动地市运监工作实用开展
企业公益营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基于CVM法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顾客购买意愿分析
信息化手段实现检验检疫工作风险管理的可行性探讨
中小城市私家车市场消费行为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