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套种大豆提升综合产量的创新种植模式

2024-03-20潘耀霞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套种大豆植株

潘耀霞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17

玉米套种大豆,是保障玉米与大豆产量、品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现阶段该技术逐步推广,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对于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玉米套种大豆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为研究焦点,介绍种植栽培中品种选择、选地整地、确定种植密度、调整播种时期、种子处理、播种五大环节中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该技术模式下的田间管理重点,并论述病虫害处理的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玉米套种大豆,是以提升作物综合产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种植,让玉米与大豆植株充分利用水分、养分、光照等自然资源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大豆与玉米在生物学性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如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为玉米植株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氮元素;玉米植株可以为大豆植株提供荫蔽,以此强化玉米与大豆植株的长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应用该技术时,把握好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同时要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对玉米、大豆植株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并且要科学运用病虫害防治措施,为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保障。

一、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技术要点

精选玉米与大豆品种是提高作物综合产量的前提条件。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模式下,玉米与大豆的种植密度、种植行间距、空间分布等会发生变化,若品种选择不当,会导致玉米与大豆植株在生长阶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进而降低产量与品质。因此,需要做好玉米与大豆的品种选择工作。在前期准备阶段综合考虑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模式的特点,该模式对玉米与大豆株型、株高等的基本要求,以及玉米、大豆的生长习性。所选择的玉米品種要具备紧凑的株型,植株高度不宜超过2.5m,果穗较大,具有丰产性、适应性、抗性等优势的中早熟玉米品种,并且要保证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应间套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如广西地区可以选择“青青700”、“宜单629”、“迪卡011”、“万川1306”等玉米品种。与此同时,所选择的大豆品种要具有耐荫蔽、分枝少、抗倒伏、抗病性等特性,以中早熟、株型收敛的大豆品种为宜。广西地区可以选择的大豆品种主要为“桂春15号”、“华春8号”等。

2、选地整地技术要点

选地阶段,综合考虑间套种植地土壤条件、玉米与大豆生长习性,尽量避免种植地块前茬种植玉米、豌豆等作物,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同时,间套种植地要满足如下条件: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结构以上虚下实为宜,最好为砂壤土或壤土,茬口可以为土豆茬或豆茬;②间套种植地要远离工业区、生活区、养殖区,尽量靠近天然水源,排灌条件完善,可以为玉米与大豆的栽培种植提供保障。

在整地阶段,结合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方式选择相应的整地技术。按照玉米与大豆行比的不同,可以将该模式划分为3:2、2:2、4:2、4:4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下大豆与玉米种植行距、播种量、播种方式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的类型做好具体的分析。例如4:4模式下,需要将传统的小垅改为大垅,在大垅上采用双行播种方式。所以在整地阶段要将传统的两个小垅合并为宽度约130cm的大垅,直接在垅上播种,既可以满足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又能够起到保墒的作用。

3、确定种植密度技术要点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中,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要把握好“扩”与“缩”的要点。其中,“扩”是指适度扩大玉米种植的行间距。玉米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玉米与大豆植株的长势,进而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在套种模式下,不宜采用相同的种植行间距,而是要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即在种植玉米时,大行与小行交错,通常情况下,大行间距为1.6m,小行为0.4m,在大行中种植多行大豆,将玉米与大豆带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0-70cm之内,并且在玉米与大豆行之间开挖宽度为40cm的沟,便于进行田间管理。“缩”是指在应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适度缩小小行的宽度,每行中玉米、大豆种植穴之间的距离也要适度缩小。在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模式下,每亩适宜种植玉米4000株,大豆要合理密植,种植密度以8000株/亩为宜。在缩小小行宽度时,要充分考虑套种地块的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实际情况对小行宽度以及穴距进行灵活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一般将穴距控制在15-18cm,若在每穴中种植双苗,则可以将穴距控制在30-35cm的范围内,这样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作物综合产量。

4、调整播种时期技术要点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在于尽量缩短玉米与大豆的共生期。若玉米在4月-5月上旬播种,大豆在5月中旬播种,玉米与大豆的共生期约为4个月。若玉米适时早播,在每年3月-4月播种,大豆适时晚播,在每年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玉米与大豆的共生期可以缩短为2个月。玉米与大豆生殖生长共同期越短,玉米与大豆植株的长势越好,产量与品质也随之提高。

除了要缩短玉米与大豆共生期之外,还需要考虑温度对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成活率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以及降雨量等自然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在确定与调整播种时期的关键环节,要着重分析不同自然条件下玉米、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以及植株的生长情况。在播种前要结合气象信息获取土层温度数据,当5cm深土层的温度可以保持在10℃以上时才能开展播种工作。广西地区面积较大,在播种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播种时期。通常情况下,桂南地区一般在2月上旬播种玉米,桂中地区则在2月下旬-3月中旬,桂北地区则为3月下旬-4月上旬。

5、种子处理技术要点

玉米套种大豆模式下,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作用。为充分体现出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需要在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对于大豆种子的处理,除了要避免种子带病、带虫之外,还需要强化大豆的固氮作用。所以大豆种子的处理方式为用根瘤菌剂接种或用钼酸铵拌种。其中根瘤菌接种时,将大豆种子与根瘤菌剂按照200:1的比例拌和均匀,要避免接种过程中受到阳光直射,并且防止接种后的大豆种子与大量肥料直接接触,以此通过拌种以增加根瘤数量,促进大豆高产。钼酸铵拌种时每亩大豆种子用钼酸铵6-10g,将钼酸铵用温水溶解、稀释后与大豆种子拌和均匀。钼酸铵中的钼元素与铵元素可以促进根瘤发育,增强根瘤的固氮作用。与此同时,大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种子与药剂的比例为500:3。玉米播种前,在精选饱满种子的基础上晒种、催芽,催芽阶段可以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温度为50℃的水中6-12小时。同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3%的呋喃酸进行种子处理,可以消灭地下害虫,降低玉米条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6、播种技术要点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下,可以采用多种播种方式。①人工播种方式,即以种植密度、种植行间距为依据进行播种,保证播种深度达到2-3cm。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并覆土。②半人工播种方式,即使用手推式播种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产量、种植密度等播种。③机械化播种方式,实现播种全过程的机械化。在使用该方法时,要根据玉米与大豆的行比配置选择相应的机械设备。在3:2模式下,大豆带宽度为1.2-1.4m,玉米带宽度为1.2m。根据大豆与玉米之间的距离、播种穴距,选择工作行数为5行的播种一体机,要求其马力在30以上;在2:2模式下,大豆带与大豆带宽度为1.1-1.2m。根据实际的播种需求,选择工作行数为4行的播种一体机,要求其马力在30以上;在4:2模式下,大豆带宽度为1.5-1.8m,玉米带宽度为1.2m。选择工作行数为6行的播种一体机,要求其马力超过40;在4:4模式下,大豆带宽度为1.5-2m,玉米带宽度为2m。要选择工作行数为4行的精量播种机,分别播种玉米与大豆。

二、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中的田间管理

1、除草管理

玉米为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大豆为豆科双子叶植物,二者生物习性的不同决定其除草方式的不同,并且在除草管理中严禁混用大豆与玉米除草剂,避免对植株的生长产生危害。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下,玉米适宜采用“封杀结合”的除草方式。即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用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若除草效果不佳,则可以在玉米出苗后并且幼苗生长到3-5叶期时用烟嘧磺隆等药剂向玉米植株的茎叶部分喷雾。大豆播种前,使用草铵膦等药剂向大豆种植区域喷雾。播种后同样采用土壤封闭处理方式,可以使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烯草酮、灭草松等药剂。使用除草剂时,要考虑温度、湿度以及风力对药效的影响,尽量选择晴朗且风力较小的天气,在温度达到28℃以上时喷洒除草剂。除此之外,在除草管理中要优先采取农业物理措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在除草的同时疏松土壤、降低化学药剂的用量。也可以在套种地块上覆盖地膜,可以起到良好的除草作用。

2、施肥管理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中,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在施肥管理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定土壤供肥能力,遵循平衡施肥、按需施肥的基本原则。在播种前结合深翻整地施足底肥。在此基础上,对玉米与大豆要分别采用科学的施肥技术方法。在施用玉米底肥时,要施加氮肥、过磷酸钙与氯化钾,每亩施用量分别为15kg、45kg与10kg。玉米种子萌发、出苗后,根据幼苗长势施加齐苗肥,以尿素为主,施用量为50kg/亩。玉米植株生长至40cm高度后,根据玉米茎秆的粗壮程度施加提苗肥。若玉米茎秆细弱,会降低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此时可以施加尿素、复合肥。在玉米结穗期施加促果肥,以叶面肥为主。在施用大豆底肥时,以过磷酸钙、氯化钾为主,每亩施用量分别为35kg、5kg。同时要施足种肥。以过磷酸钙为宜,施用量为10-15kg/亩。在大豆分枝期到开花期,开花结荚期以及初花期要追施肥料,每亩用尿素5-10kg,采用沟施方式。同时要在大豆植株根外施用磷酸二铵、尿素、过磷酸钙等肥料,采用喷施方式,以此为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

3、玉米大豆联合控旺

化学促控是指在关键时期科学控制大豆与玉米植株涨势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在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很有可能出现大豆旺长的现象,大豆植株主花序少数结果,其余主花序脱落甚至不结荚,空荚率较高,进而导致大豆减产。同时,在该技术模式下,套种地块群体密度较大,玉米茎秆容易细弱并且抗倒伏能力低下。玉米旺长后,玉米植株养分明显不足,果穗小、产量降低。因此在应用该技术时要采用玉米大豆联合控旺措施。玉米7-10片展开时是最佳的化学控旺时期,可以选用的化学控旺药剂主要包括玉米健壮素,每亩用30ml化控剂,将其与20kg水混合均匀,并喷洒在玉米植株上层的叶片上;金得乐,每亩用30ml,将其与15-20kg水混合后喷雾使用;玉黄金,每亩用30ml,将其与30kg水混合后喷雾使用。大豆化学控旺中可以使用烯效唑、胺鲜酯等化学药剂。可以在播种前将生长调节剂与大豆种子拌和均匀,也可以在大豆分枝期、开花期,將生长调节剂与适量水混合后喷施在大豆叶片上。

三、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

1、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玉米生长阶段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苗期要注重防治根部害虫,如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针对根部害虫的防治,可以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后适时播种。每亩用300-500g辛硫磷乳油与适量饵料拌和均匀后撒入种植沟内,可以诱杀根部害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要注意防治叶斑病、顶腐病、蚜虫、玉米螟等病虫害。针对大喇叭口期的虫害防治,可以将3%辛硫磷颗粒剂直接撒到大喇叭口中,也可以用菊酯类药剂灌心防治。若发现玉米出现褐斑病、大小叶斑病等病害,可以用7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雾。针对玉米顶腐病,可以选用25%戊唑醇等化学药剂,用量为30g/亩。在用药的同时注重施肥管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玉米生长后期的病虫害防治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摘除下部病叶,用10%吡虫啉防治蚜虫,用8%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

2、大豆病虫害防治

在大豆整个生长期内要注意防治蚜虫与红蜘蛛。在大豆苗期,注意防治蝇虫、立枯病与根腐病。在大豆分枝期间防治根腐病。大豆蝇虫的防治,在幼虫期使用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灌根。成虫盛发期,使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700倍液。大豆立枯病的防治,需要在雨水充沛的时节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在大豆的花蕾期、幼荚期以及结果期注意强花强蒂,采用农业防治措施以促进果实发育,减轻立枯病的危害。在发病初期,可以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化学药剂,每隔1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施2-3次。大豆根腐病的防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土壤内的微量元素,发病初期使用多菌灵、福美双等化学药剂。

综上所述,玉米套种大豆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创新型种植模式,重在发挥玉米与大豆植株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提高作物产量并保证玉米与大豆的品质。该种植模式推行已久,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应用中依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全面掌握套种地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好品种选择、选地整地等基础性工作。在播种后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增强玉米与大豆植株的长势,控制好田间通风、透光情况,并且要加强病虫害防治,让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单位:537132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农业农村中心)

猜你喜欢

套种大豆植株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