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研究

2024-03-20田深水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淡水鱼营养物质溶解氧

田深水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37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淡水鱼产品质量的高低与水体质量好坏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果养殖水体被污染,难以保证水体的质量,则会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和生存造成严重危害,不仅会影响鱼肉的品质,难以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甚至还会造成淡水鱼的死亡,使养殖人员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养殖水质的质量,加大生产管理力度,对淡水鱼养殖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

淡水鱼养殖作为我国现代水产饲养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淡水鱼养殖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其生产管理产生影响,影响淡水鱼养殖的水体质量。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淡水鱼养殖的质量,养殖人员需要从提高水质要求出发,并构建严格的生产管理机制,以此促进淡水鱼养殖行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本文将从影响淡水鱼养殖水质的因素、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以及淡水鱼养殖的生产管理要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 影响淡水鱼养殖水质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作为影响淡水鱼养殖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其通常是由于与淡水鱼争抢食物与空间或是其他微生物干扰所导致的。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多种淡水鱼需要同一水体环境下生存,难免会出现争抢食物、活动空间等行为,以保证自己的种族可以更好地生存与繁殖。但是,对于淡水鱼养殖来说,这一情况的发生会对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2、物化因素

物化因素对淡水鱼养殖水质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水质本身,涉及含氧量、pH值、营养物质含量以及有害物质溶解度等多个方面。由于淡水溶解氧饱和含量为每升8毫升至10毫升,远低于空气中的氧含量,使得淡水鱼在其中的呼吸条件比较差,对淡水鱼的新陈代谢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当地气候、水温、气压等也会对淡水鱼养殖水体中的各项指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淡水鱼养殖的水质条件。

二、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

1、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氧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以及水质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自然条件下,水的温度越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则会越高,与之相反,如果水温升高,那么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会降低。溶解氧作为保证鱼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在淡水鱼养殖中,为了保证淡水鱼能够健康的生长发育,养殖人员需要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进行密切的关注。在长时间高温天气下,水体温度升高就会使水中缺氧,如果水体内养殖的淡水鱼数量过多,也会出现缺氧的情况。

氧气在水体中的溶解度是可以通过外力作用进行灵活调节的,氧气溶解度的高低多受水温和大气压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鱼类养殖密度的影响。如果水温与大气环境发生变化,那么氧气的溶解度也会随之不断变化。一旦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出现鱼类浮出水面获取氧气的情况,就意味着水体中的含氧量比较低,如果含氧量不断下降,那么浮出水面鱼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甚至还会造成鱼类因缺氧死亡。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对水体溶解氧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养殖人员对池塘水体的氧气溶解度和鱼儿的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采取措施为水体增氧。

2、溶解盐

水中溶解盐的总量被叫做盐度,盐度作为淡水鱼生存过程中必需的环境条件,其与淡水鱼的生长发育和鱼体机能之间关系密切。如果水体内的盐度发生变化,那么则会使鱼类通过調整自身生理变化的方式维持动态平衡,使淡水鱼的身体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在相关研究中得知,淡水鱼只有处于等渗环境盐度条件的时候,才能够保证淡水鱼长时间的生长与存活,这就需要养殖人员通过调整水体盐度的方式,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控制,使其能够更加健康的生长。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淡水鱼的生长状态,确保水体中的溶解盐浓度满足淡水鱼生长发育所需,使淡水鱼的生长活动质量不断提升,避免淡水鱼的生长发育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是停止生长发育的情况。

3、营养物质

不管是任何生物的生长都对营养物质具有强烈的需求,淡水鱼也一样,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也应当认识到营养物质对淡水鱼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并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淡水鱼养殖中,淡水鱼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仅仅包含有机物营养物质,还包括植物营养物质。水植物营养物质是指淡水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环境内部的一些水生植物和水草,因其本身就是一种植物营养物质,又生活在水中,通常被叫作水中植物营养物质。此外,有机物营养物质是指水体中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如氮、磷等物质,其虽然没有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其却是淡水鱼在生长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物质。

目前,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机物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问题,对于淡水鱼的生长发育来说,适量的补充有机物营养物质,能够使淡水鱼的生活质量和生长速度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如果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则会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起到反作用,甚至还会导致淡水鱼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还会对淡水鱼的生长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在投放营养物质的时候,需要保证营养物质投放的适量性,确保营养物质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不仅可以避免对淡水鱼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还能够减少营养物质的浪费。

4、pH值

水体的pH值也就是水的酸碱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在淡水鱼养殖中,如果水的酸碱度过低,那么就意味着水体处于酸性状态,则会对淡水鱼的呼吸产生影响,提升淡水鱼新陈代谢的频率,使其血压中的氧分解和供氧能力降低,导致鱼内部组织出现缺氧的情况,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在水体酸碱度过高的情况下,水体则会处于碱性状态,水体中氧含量就会增加,对鱼鳃造成伤害,使得淡水鱼出现呼吸障碍,影响淡水鱼的生长速度,甚至会导致其窒息。由于淡水鱼种类的不同,使得养殖中对酸碱度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普遍来讲,淡水鱼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应当控制在7.0左右,该数值基本满足多数淡水鱼对酸碱度的要求,也能够使淡水鱼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

5、毒物容许浓度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对养殖水体水质的要求还需要保证其不含毒物、不显毒性。一般来说,在对水体中毒物容许浓度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水中毒物量不能够对水体的自净作用以及物质循环产生影响与阻碍;其次,需要保证水中毒物含量不能够危害饵料生物以及淡水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最后,需要保证水中毒物含量不能够使淡水鱼出现异色、异味等,且淡水鱼体内残毒含量不能够超过国家标准。

三、 淡水鱼养殖的生产管理要点

1、定期测定水体溶解氧含量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养殖区域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水体溶解氧含量与相关标准不符,在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的情况下,养殖人员则需要使用增氧剂或是开启增氧机的方式,向水体中注入氧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避免淡水鱼养殖水体质量恶化,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为水体溶解氧含量会随着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养殖人员需要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检测的频率,并结合气候状况以及检测结果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对水质溶解氧情况的监督。

2、提升水生植物含量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水生植物在促进淡水鱼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淡水鱼提供生长所需的氧气,加快其生长速度,还可以使淡水鱼对水体中的氮磷元素进行吸收,避免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对水体质量造成危害。所以,养殖人员应当结合淡水鱼实际养殖情况、淡水鱼的实际需求以及水生植物的实际含量,对水生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栽培,使其在固定区域内为淡水鱼提供有机物,并消化淡水鱼排放的废物。水生植物的栽培能够在水体中形成生物循环系统,这一自然循环系统的形成,其能够发挥的价值和作用远高于人为供给与控制,使淡水鱼养殖水体质量保持稳定的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淡水鱼养殖区域内的水生植物数量过多,则会导致淡水鱼生长环境被破坏;如果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较少,那么则会对淡水鱼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含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保证其能够满足淡水鱼生长所需的同时,还需要避免水生植物栽培过多情况的发生。

3、加强水质管理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想要保证淡水鱼的正常发育,就需要保证其所需的理化因素得到满足,其中涉及的理化因子为水中酸碱平衡值、溶盐量以及溶氧量等,需要确保相关数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详细来讲,淡水鱼养殖水体的氧气含量应当控制在每升6毫克左右,这样可以确保淡水鱼以正常的速度生长;水体中的无机盐含量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五氧化二磷和氨态氮含量需要控制在每升0.1毫克至1毫克之间,二氧化硅含量需要控制在每升2毫克左右;水的酸碱平衡值需要控制在7.0左右。近年来,在专家的研究中发现,二氧化氯在水质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化氯作为杀菌消毒剂和氧化剂,其在使用中不会出现氯化作用,也就不会存在氯化剂毒副作用,并且可以提升水体中含氧量指标数值,降低水体中存在的化学需氧量和氮氨含量,能够使淡水鱼养殖水体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此外,想要加强淡水鱼养殖水体质量的管理,还需要通过改善外部条件的方式实现。首先,清理池塘。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清理,这不仅能够改善水体质量,还能够为淡水鱼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根据池塘情况的不同,养殖人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清塘药物,并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清理完池塘之后,需要根据池塘水质条件适量加入有机肥或是不加入有机肥,使水体的透明度略高于标准数值即可;其次,控制水位。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水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季节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在春季,池塘的水位应当比较浅,这有助于使池塘中的水吸收更多的阳光,对水温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夏季,需要适当加深水位,但不要超过3.5米,适当的提高水位能够减缓水温升高的速度;在秋季,需要结合水质情况以及养殖密度判断是否需要加新水;在冬季,由于会出现结冻的问题,为了保证淡水鱼的正常存活,需要适当提升水位,使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起到保温的作用。

4、调节酸碱平衡值

酸碱平衡值作为判断淡水鱼养殖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中,养殖人员需要对酸碱平衡值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能够使数值过高或过低,需要降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平衡水质为生态系统。养殖人员在对水体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比例进行调整的时候,可以对藻类植物进行培养,并在物理和生物肥料的支持下,保证淡水鱼的正常发育,使淡水鱼的养殖产量提升。

5、掌握淡水鱼养殖细节

在养殖淡水鱼之前,养殖人员需要对淡水鱼养殖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解与掌握,不仅需要了解投喂对淡水鱼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水体施肥在保障淡水鱼营养物质充足上的作用,敌害生物对淡水鱼生存的影响,池埂加固和池底养护对淡水鱼养殖的意义,还需要对相关方法和实施策略进行掌握,这样才能够保证淡水鱼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各个细节出发保证淡水鱼的健康生长,避免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6、合理选择淡水鱼种类

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淡水鱼种,保证淡水鱼种的优质是提高淡水鱼存活率、提升淡水鱼养殖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淡水鱼种的时候,需要选择鲜艳有光泽、鳞片以及鳍条完整、无损伤以及病状、背宽腹厚、肌肉丰满游动活泼、溯水的鱼种。此外,养殖人员还需要保证同一批鱼种的大小较为匀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在当地养鱼场进行鱼种的集中培育,并使其有计划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当地水质与鱼种的匹配性,还能够避免鱼种在长途运输中出现损伤或死亡,保证鱼种的存活率。

7、明确放养时机

通常来讲,淡水鱼鱼种的放养时机主要是在冬季到次年立春期间,也就是每年的12月下旬到次年的2月中旬,选择这一时间段放养淡水鱼的主要原因在于,冬季水温较低,淡水鱼的活动量比较少,鱼鳞片比较紧密,无论是在鱼种运输还是在捕捞的过程中,都不易对淡水鱼造成伤害,也能够降低其出现水霉病或是赤皮病的概率。在这段时间内,淡水鱼的新陈代谢也比较少,不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在冬季对淡水鱼进行放养,能够为淡水鱼提供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还可以将池塘内的天然饵料进行充分的利用,补充淡水鱼越冬损失的能量。

8、发展科学套养技术

在淡水鱼养殖中,养殖人员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形成“以渔养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养殖理念,发展科学套养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位,形成现代化水产养殖体系。例如,养殖人员可以根据草鱼、鲢鱼、青鱼、鳙鱼在食性上的差异,进行鱼类品种科学套养,鲢鱼主要是在水体上层活动,以绿藻等浮游生物为食物;鳙鱼主要生存在水体的中上层,以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为食物;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主要以水草为食物;青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主要是以螺蛳、蚌等软体动物为食物。通过将草魚、鲢鱼、青鱼、鳙鱼进行套养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还能够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增加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水体的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测与严格的控制,使其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还需要加强生产管理,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为淡水鱼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提升淡水鱼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淡水鱼养殖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宿松县水产品种苗生产经营管理站)

猜你喜欢

淡水鱼营养物质溶解氧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生鲜乳中营养物质的调控技术
试分析高中生物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可视传感器技术快速测定淡水鱼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