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香港村落的保育措施研究
2024-03-20张笑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章以香港村落为案例,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开展乡村保育,并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论述乡村振兴保育政策的必要性,并探究实施保育措施的原因,最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参与、保育知识普及、加强保育管理政策的推进等方面进行保育措施政策的实施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香港村落;保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3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9.010
1 引言
本次研究立足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建传统村落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乡村保育手段中经济文化手段的研究,促进乡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带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调整。面对当前保育措施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的问题,探究各方主体的原因,运用文献法、统计法分析乡村保育措施实施的解决思路,达到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预期效果。
2 乡村振兴视角下香港村落保育措施及政策概述
2.1 保育的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保育就是保健和教育。笔者认为,乡村振兴下的乡村保育中的保育,指的是生态保育。生态保育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保护即对生物物种与栖息地的监测维护;复育即对濒临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正在受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建,包括对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普查和监测、野生植物的饲养、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等。保育这一词蕴含着协调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存,促进生物群落和自然村落栖息地保护,维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2.2 村落保育的概念
乡村的含义,包括保护和复育正在衰落的乡村,即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植被的复育,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平衡。通过一系列经济、文化、生态等手段和技术监测,对乡村自然景观的维护和对乡村环境的改造,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激发古老乡村的活力,促进乡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举动也是现代文明必须重新借鉴的地方。村落保育还包括境域内原住民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的保护与维系工作。在村落中将村落的原住民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以另一种方式保存和发扬光大。
2.3 香港新自然保育的概念
香港新自然保育的概念仅针对香港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自然保育政策中的保育。香港新自然保育中出于社会及经济的考虑,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管理和维护本港生物多样性以及重要的天然资源,使现在及将来市民可共享这些资源。
3 香港新自然保育的理论基础
3.1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包含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开发。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3.2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并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我国的目标是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村民富,全面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香港盐田梓村落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围绕重塑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制度改革、提升香港农村文明、走农村文化兴盛之路等战略理念,进行香港传统农村的复兴和振兴。
3.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经济模式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7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香港村落的保育和香港村落的振兴,遵循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原则、需求原则、高效性原则、阶越性原则。通过调整香港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香港盐田梓村经济人口相协调,生态富裕的文明。
3.4 香港新自然保育政策
制定自然保育管理协议计划以及公私凭借界别合作计划,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生态进行保护,推动经济发展。
4 香港村落保育政策、措施的表现
4.1 新自然保育政策内容
新自然保育政策,重在保育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采取合理的方式监管生态。
4.2 公私营界别合作试验计划
公私营界别合作试验计划所涉及的政策问题非常复杂。 对计划内的发展项,包括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计划财务可行性以及成效評估和监察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规划。采用公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育和规划管理,划清村落保育中公共领域生态保护的范围,限制居民进入公共划分领域。
4.3 申请土地的发展规划
2004年,香港政府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旨在加强保育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地点,尤其是位于私人土地的地点。 对私人土地和公有土地进行规划,分类部署土地发展的项目,通过对私人土地和公有土地进行合理评估和监测,探究其中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土地优势。
4.4 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2018年乡郊保育办公室提出了乡郊保育资助计划,支援本地非营利机构和村民互动协作一同保育乡郊生态。乡郊保育推出了十个资助计划项目,设立乡郊保育资助计划,自愿本地非营利机构和村民互动协作,大力开展公益的保育政策和措施,号召村民共同参与合作进行,小型改善工程及复育乡郊现有的建筑环境。
5 香港村落保育措施落实存在的问题
5.1 保育措施落实不到位
5.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岛屿面积狭小,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现代交通成为人们出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轮渡是目前前往盐田梓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岛上设施不齐全的情况下,生活物资运输手段集训性,它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旅游业需要便利的交通,定期的保育维护也需要交通,因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5.1.2 保育资金和乡村振兴资金分配不合理
首先是资金分配的问题。这些年,随着香港政府大力对乡村振兴进行大量的投资,对乡村保育措施的实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如何分配自然环境保育和经济文化等手段下保育项目开展资金的合理使用,是保育政策在经济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资助计划的资金在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修复两方面应寻求一个最大的平衡点。
5.1.3 经济转型与保育措施相矛盾
乡村旅游业的發展是经济转型的表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在保育过程当中,不断商业化的经济手段对传统行业调整和居民相关利益带来了巨大的矛盾。解决经济转型中的矛盾,同时促进保育措施的实施,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香港乡郊基金或马会拨款,申请荔枝窝作为酒店用途推广客家文化,并作为本港民宿生态旅游试点相关项目已经获得通过。这一举动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转型,有助于村落保育措施的开展。当地居民遭到反对,担心外来人口影响当地社会治安和和谐,许多居民不满民宿方案。商人买下农地修建别墅促进大西湾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后来被纳入郊野公园。
5.2 村民缺乏乡村保育的知识
5.2.1 传统观念影响
受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这里生活几十年的村民以传统的工业农业为主,尚未认识到以现代的经济、商业、文化手段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认为保护乡村和生态环境一定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没有意识到创新产业发展也是保育政策实施的重要举措。
当地村民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怀和爱故乡之情。故乡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曾经生活的客观生活面貌和居住地点,曾经生活的故土是老一辈乡村人民难以忘怀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温度。
5.2.2 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一部分选择留在当地乡村的人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缺乏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相关知识、政策没有传播和普及的情况下,对保育了解过少。同时,缺乏转变乡村产业由个体融入群体进行保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5.3 推动措施实施的群众基础较薄弱
5.3.1 内外因素对政府压力的出现
中央一级的政府意愿以及规定颁布的措施,在重建行政系统以及实际的群众参与进场,都与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决策有关。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因此政府和公共机构参与模式无法容纳社会各方面主体利益和观点,影响社区响应和社会互动。在政府对乡村保育措施进行决策和战略部署的时候,由于土地规划问题,对居民的行动有所限制;同时,村民的利益诉求和政府的利益诉求以及环境的保护无法协调一致,容易出现受众群体较少的原因。
5.3.2 群众自身的原因
即使香港是一个非常繁荣发达的城市,但作为本地的村民,存在收入较少的情况,很难在无法维持收入的同时,加入乡村保育的活动,响应国家的号召。经济方面,限制了村民参与的意愿以及参与的资金投入。村民代表认为,影响盐田梓群众参与的因素有贡献群体的意愿。同时,存在村民缺少集体回忆、缺少乡村保育的实际感受、人力缺乏专业训练等问题。
5.3.3 群众参与的类别
自愿参与的应是主动的,自主计划的;被迫参与的可能是政策性的要求。参与程度有中高低之分,不同性质的参与活动会影响保育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沟通渠道有的是非正式的,有的是面对面的。群众参与的活动内容可能是盐光保育中心专业院校提供的保育义务,也有可能是乡村资助计划的活动,也有可能是政府组织的调查等。总的来说,激发盐田梓群众参与属于自发性的社区参与,有助于调动乡村保育的积极性。
6 乡村振兴视角下香港村落保育措施有效实行策略
6.1 加强保育措施的监管
6.1.1 政策监管
设立相关制度和监管标准,对保育措施实施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在实施后对环境进行评估和了解,了解在实施保育措施后,工程的质量以及当地经济形态的改变。
6.1.2 多方利益平衡
政府正视村民诉求,对不想依靠旅游业,想继续依靠渔业的村民进行协商和沟通。政府开始入村进行执法行动,升级封村行动,在保留渔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局允许村民自己经营民宿和饭店让村民收入有保障,出入交通也有所改善。
在荔枝窝政府改用老屋作为酒店的项目中,经过双方协调,最终乡郊基金选取其中15件存物,以象征性租金,租用存物20年复活及活化集体或个人做民宿用途,以此作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一个平衡点和经济手段。
6.2 实行乡村保育相关知识的普及
6.2.1 相关生物知识普及展示
凤园蝴蝶保育区建设,保育及推广凤园的生物多样文化,让人们了解到各种各样蝴蝶和蝴蝶保育的知识,一方面,促进人们对相关生物的喜爱;另一方面,激发了人们保育生物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
6.2.2 相关地质保育知识普及及展示
荔枝窝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海岸公园区内被列为特具科学价值地点的海滩,亦有重要科学生态。设立荔枝窝地质教育中心,向游客介绍地质地貌并提供地质导尚活动。丰富人们的地理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地质,维护生态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6.2.3 展示保育的乡村风光和产业
二澳村在通过保育技术资源进行耕种后乡村种植业不断发展。向参观的游客展示当地村落的农村风光,同时,设有不同类型跟做活动体验营,让团体自行组织农村体验或生态郊野活动,让人们体验到美好的农村生活。保留二号村农村特色展示村内旧建筑,如村下古庙的农村历史遗迹,让市民了解到二澳村旧时风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了解到保育措施实施后,乡村的成效和产业的转型,通过实际的案例和展示,让人们意识到保育措施有效实行的好处和影响。这些影响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美好的环境,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乡村保育相關知识普及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
6.3 推动社会参与
6.3.1 政府公共机构参与
加强公共社会对乡郊保育的公共建设的扶持。1980年,政府把凤园蝴蝶北面的山,其中山谷地区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2004年,大埔环保会在村中成立凤园蝴蝶保育区。通过建设保育区,以政府的手段和公益的方式对凤源谷的生态多样性及村内文化进行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保护的申请,对乡村的遗址和智慧结晶进行保护。
6.3.2 当地村落族群的支持
坪山文物是传统建筑。 在当地屏山邓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对这一文物进行保护,发扬他们的传统文化。元朗园平山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邓祖则为新界其中一个的重要宗族。当地居民在定居后建立了三围六村,并新修了许多传统中式建筑,如庙宇、古书塔、祠堂等,作为了供奉祖先、团结族群的教育使用的场所。村民用文化手段保护培育了村落的传统文化和遗迹,传承了当地的民俗。
6.3.3 志愿者参与
荔枝窝村庄开启了农业复垦及乡村社区营造计划,推出三斗种社区培育计划,促进当地原住民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欢迎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荔枝窝,成为社区农夫,提高乡村保育中人们的志愿热情。
西湾地区复育计划,是由乡郊保育资助计划拨款资助的生态及文化保育项目,项目由西贡区社区中心主办,新建社区中心协办,得到西湾村村民的志愿支持与参与。开展渔网和种植的大众体验活动,复耕了西湾村,弃耕了近半世纪的农田。一方面引起了村民自愿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在地上进行复耕,促进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村民的志愿活动进一步支持西湾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文章调研设计盐田梓保育措施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落实的措施,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得出的结论是:保育政策一定要以人、社会以及自然三方相协调为基础,进行多角度调查分析了解,寻求保育措施实施的平衡点和最优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文化保育手段、经济保育手段、技术保育,结合保育政策合理进行乡村保育。推动保育措施的宣传,加大保育措施实施的监管力度,不断推动群众参与。加快保育措施的创新,提高保育技术的创新,推动保育先进技术更新换代和落实。同时继承传统复耕、种植等农作保育方式,推陈出新,保留乡土情怀。
参考文献:
[1]朱小彤.基于群众参与理论的香港盐田梓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13-14.
[2]肖灵溢.传统村落复修计划探究——以香港盐田梓为例[J].农家参谋,2021(7):9-10.
[3]李佳慧.可持续发展暨生态保育调研设计——以香港盐田梓为例[J].低碳世界,2020,10(4):27,29.
[4]李晨曦,何深静.后生产主义视角下的香港乡村复兴研究[J].南方建筑,2019(6):28-33.
[5]冯华. 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作者简介]张笑(2001—),女,汉族,江苏人,本科,闽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